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箴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 勿施於人 。 ”


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

王敦与朝臣刘隗、刁协不和 , 从武昌起兵欲清君侧 。 王敦族弟王导在朝中任司空 , 本来深受晋帝信赖 , 由于王氏一族太过强势 , 致使晋帝心有所忌 , 有意疏远 。 王敦起兵之后 , 王导赶紧带领阖族老少有官爵的人 , 到宫门外待罪 , 等候晋帝发落 。

王导跪在那里 , 正好看到周顗将要入宫 , 王导就呼喊周顗的表字:“伯仁 , 有劳你为我一门百口的性命向皇帝求个情吧 。 ”周顗与王导同朝为臣 , 本来关系还不错 , 可是 , 在这个关键时刻 , 周顗却像没听到一样 , 看也不看王导一眼 , 径直进宫去了 。

周顗见到晋帝 , 直言王导忠诚 , 竭力申救 , 请求晋帝宽宥王导 。 王导对于晋帝开创江南基业有辅佐之功 , 晋帝并没有忘记 , 再加上周顗求情 , 就同意不让王导一家连坐 。

周顗喜欢喝酒 , 在宫里办完了公事 , 又找人在台省办公室里喝了几杯 , 直至大醉才离开 。

这时候 , 王导一家还在宫门外跪着 , 看到周顗出来 , 王导又呼唤周顗 。 周顗仍然装作没听到 , 根本不搭理王导 , 而是醉醺醺地跟身边人说:“今年杀诸贼奴才 , 立功受赏 , 得一枚斗大的金印 , 系在肘后 , 多荣耀啊!”周顗回到家 , 担心晋帝变卦 , 又写了一份表章 , 阐明王导无罪 , 言辞十分恳切 。

周顗为王导求情 , 是出于至诚公忠 , 而不是基于私交 , 他不跟王导说话 , 是为了不让王导感激他的私恩 , 可是 , 王导却毫不知情 , 不仅不知情 , 还对周顗恨之入骨 , 他以为周顗是落井下石的人 。

不久 , 王敦攻克石头城 , 晋帝被架空 , 一切大权都被王敦所把持 。

当时 , 有些小人借机公报私仇 , 建议王敦杀掉朝臣中名望最高的周顗和戴渊二人 。 王敦虽然也很忌惮这二人的才望 , 但又有点犹豫 , 就询问王导:“周顗和戴渊是南北之望 , 是不是应当让他们出任三司之职啊?”王导听了默然不语 。 王敦见状又问:“如果三司不行 , 难道让他们出任宰相吗?”王导还是默然不语 。 王敦说:“如果宰相也不行 , 那就只有杀了他们 。 ”王导仍然不作答 。 于是 , 王敦便下决心杀了二人 。

事后不久 , 王导在中书整理公文档案 , 忽然看到了周顗的一份表章 , 其中言辞恳切 , 陈述王导忠诚 , 恳请晋帝不要加罪王导 。 至此 , 王导才明白周顗是一位忠亮之人 , 而他自己竟然不知道受周顗之恩 , 甚至还促成了王敦对周顗、戴渊的加害 。 王导手执周顗的表章 , 羞愧难当 , 流涕而言:“我虽然没有亲手杀害周伯仁 , 伯仁却是由我而死 , 幽冥之中 , 负此良友 。 ”


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

王导 , 字茂弘 , 小字赤龙 、阿龙 , 琅玡郡临沂县人 , 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 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 有公忠之名 , 佐命之功 , 号称与帝室共天下 。

王导出身于名门望族"琅邪王氏" , 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 , 后建议其移镇建邺 , 又联络南方士族 , 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 稳固基业 。 东晋建立后 , 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 封武冈侯 , 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 , 领中书监 。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 , 形成"王与马 , 共天下"的格局 。 "王敦之乱"时 , 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 。 不久 , 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 。

明帝驾崩后 , 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 。 "苏峻之乱"平定后 , 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观点 , 稳定了局势 。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 , 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 , 但终无大乱 。 咸康五年(339年) , 王导去世 , 年六十四 。 成帝举哀于朝堂 , 遣使追谥"文献" 。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 , 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


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王导三默而负义 终究还是缺德// //

杨柳风感言:

圣人云 , 有一言终身可行 , 其恕乎 。 王导以公忠之望 , 历三朝执政 , 王室所赖 , 众心所仰 , 号称国家栋梁 。 然而 , 周顗之死 , 足显王导于恕之道有亏 , 心底阴私 , 少宰相之识、之量 , 交其人而未知其仁 , 以致有三默切齿之恨 , 使周顗抱憾而死 , 而异日王导有幽冥负义之愧 。 使王导能行恕道 , 周顗免于刑戮 , 异日真相大白 , 遂成千古佳话也 , 惜哉 。 故而朱夫子云 , 王导只是随波逐流底人 。 果然也 。 南渡诸公不过如此而已 , 宜乎晋室不能北向复兴也 , 唯其无人耳 。

白乐天有诗曰: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 若无忠恕质直之心 , 烧玉七年亦未必得也 。 以王导之贤 , 尚有昧于心者 , 况中下之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