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历 | 89年前的今天,“杂交水稻之父”呱呱落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科技日历 | 89年前的今天 , “杂交水稻之父”呱呱落地
科技日历 | 89年前的今天 , “杂交水稻之父”呱呱落地// //
数千年以来 , 饥荒一直是中国土地上难以解决的困难 。 89年前 , 北京协和医院里的一声啼哭 , 给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
1930年9月7日 ,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 在那个动荡而混乱的年代 , 或许是得益于家庭 , 他相对安稳地在湖北、湖南、重庆读完了小学 , 随后又在重庆、汉口、南京念完中学 。 高中毕业时 , 这位“当代神农”第1次和农业结缘 。
1949年 , 袁隆平高中毕业 , 身为南京政府官员的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 , 方便日后走上仕途 。 但他一方面喜欢重庆的生活 , 另一方面对大自然具有浓厚的兴趣 , 于是毅然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 。
解放后全国院系调整 , 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被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 袁隆平在那又读了3年书 , 顺利毕业 。 同年 , 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业学校教书 。
1960年7月 , 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 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 , 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 , 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 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 后续试验证明 , 该植株果然是“天然杂交稻” 。
当时适逢建国后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时期 , 面对严重饥荒 , 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 , 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
事实上 , 当时国际权威科学家早已对其研究宣判了死刑 , 公认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 。 这时 , 如果谁提出杂交水稻课题 , “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
1964年 , 他先是从试验稻田中找到的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授粉培育 , 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 次年 , 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 , 并在接下来2年成功繁育1-2代 。
以这项研究成果为基础 , 他在1966年向《科学通报》投稿了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家科委有关人员的重视 , 在政府指导下 , 于1967年成立了由袁隆平、尹华奇和李必湖3人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 , 任务是主攻水稻雄性不育 , 由此开启了中国的绿色革命 。
1970年10月 , 李必湖在海南岛三亚南红农场 , 与该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一起 , 在农场旁的水沟里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 。 他当即把这一发现转告正在北京查阅文献的袁隆平 。
袁隆平立刻从北京赶往三亚 , 他仔细检查了这株野生稻 , 断定这株野生稻除雄花没有生育能力外 , 其他一切都正常 。 由于这株野生稻只是雄性在生育方面是失败的 , 因此他就给这株野生稻起名“野败” 。 这株“野败”是现在绝大多数“三系法”杂交水稻中不育系的祖宗 。
1970年冬 , 袁隆平、李必湖等带着“野败”回到湖南 。 并交由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的颜龙安等人带回江西开枝散叶 。 此后 , 颜龙安和袁隆平相继把“野败”的雄性不育性状成功地转送给了各自的栽培稻“二九矮1号” , 接连培育成功栽培稻的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
之后的1973年 , 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幸运地在东南亚水稻品种中找到了可以作为“恢复系”水稻的品种 。 所谓恢复系 , 就是让雄性恢复正常 , 这样 , 从“不育系”上得到的杂交种子再开花时 , 雌、雄花全都正常 。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 , 国家立刻决定推广 。 当年即有5600多亩(1亩=1/15公顷)示范面积 , 1976年进一步增加至208万亩 。 1976年至1988年间 , 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为12.56亿亩 , 累计增产水稻1000亿千克以上 , 仅1987年 , 杂交水稻增收的粮食就达150亿千克 , 而当时辽宁省一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27亿千克 。
- 30年前走亲戚的老照片,你还记得多少?
- 李白一声“噫吁嚱”,原来是在喊“哦豁”?千年前古蜀语,和现在的四川话差别竟这么大
- “古墓稻谷”大揭秘:你知道吗?500年前广安人吃的是“籼米”
- 以色列发现2000年前测量表 或用于量红酒
- 江苏人何时开始用席子? 答案是6600年前!
- 四十年前广西旧影,三街两巷南宁人
- 考古学家在地下发现2000年前的酒水,共26斤,至今清澈醇香
- 88年前珍贵报纸接露日军侵占锦州的罪行
- 育蚕制丝 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开始了
- 1000多年前的玛雅宫殿?墨西哥发现古代建筑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