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蚕制丝 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开始了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育蚕制丝 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开始了


育蚕制丝 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开始了

育蚕制丝 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开始了// //

一名早逝的孩童 , 被美丽的织物包裹着装入瓮棺 , 经过5000多年的时光剥蚀 , 剩下一堆残骸 。 就是在这堆残骸中 , 中国考古人员获得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发现——丝绸!

近日 , 在郑州召开的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上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宣布 , 在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发现的丝织物残存 , 与此前青台遗址瓮棺中出土的织物为同类丝织物 , 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 , 确认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 。

丝绸或起源于黄帝时代

对于丝绸的起源 , 古史记载颇多 。 结合仰韶时代考古的最新发现 , 研究者认为 , 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可能在黄帝时代 , 丝绸之源就在郑州 。 传说最早黄帝的妻子嫘祖将桑树上的蚕茧放到锅里煮 , 搅拌后牵出闪闪发亮的丝线 。 这就是最早的“缫丝” , 嫘祖由此发明了纺织丝绸 , 人称“先蚕” 。

考古发现表明 , 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丝蛋白 , 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饰有线纹 , 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 , 说明原始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经比较发达 。

1981—1988年 , 郑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对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 , 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碳化丝织物 , 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 。 后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判定 , 这些织物残片属于桑蚕丝织物 , “其中一块即是我们所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 , 并且是经过染色处置的彩色丝绸制品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这些丝绸距今5300至5500年 。 ”

在距离青台遗址不足百公里同为新石器时期的双槐树遗址 ,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枚用野猪獠牙镌刻而成的蚕 。 顾万发表示 , 这枚牙雕蚕长6.4厘米 , 宽不足1厘米 , 厚0.1厘米 , 距今已有5000多年 ,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蚕雕艺术品 。 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成绷紧“C”形姿态 , 专家推测古人雕刻的是一只正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 。 “这说明当时的古人已非常熟悉蚕的生长习性 , 并可以驯化出规模化家蚕 。 ”顾万发说 。

“这恰好与青台遗址出土的彩色丝绸互相印证 。 双槐树出土的牙雕蚕 , 其形态与当代家蚕实在太相似 , 因此可以揣摩 , 早在5000多年前的郑州 , 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临盆手段 。 ”顾万发说 , “再结合在汪沟遗址最新发现的其他丝绸成品 , 能够有力地证明 , 郑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地方 。 ”

据顾万发介绍 , 出土残片中有一块“绫罗绸缎”中的罗织物 , 且经过了染色处理 , 在织法上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绞经结构 。 为防止掉色 , 古人对这块染色罗进行脱胶 , 生丝脱胶后成熟丝 , 这块罗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熟丝丝绸制品 。

国家文物局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暘说:“以往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碳化纺织品纤维材质的检测 。 随着酶联免疫技术的不断优化 , 检测成本的不断降低 , 我们将在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开展更广泛的样本检测 , 以期勾勒出这一地区的丝绸起源分布图 。 ”

丝绸制作技术从中国传遍欧洲

贯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桑蚕丝 , 像一条若有若无的线联结着中国和世界 。 丝绸以无与伦比的高贵质感 , 席卷从秀场到荧幕的所有潮流之巅 , 成为永不落幕的流行经典 。

作为中国特产 , 丝绸制作技术被中国垄断了很长时间 。 公元前138年 ,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 同时打通丝绸之路 。 在古代艰难的运输条件下 , 远距离贸易仅限于高价值奢侈品 , 因此精美、柔软、轻薄、高贵的丝绸 , 作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 , 开始源源不绝地到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 。

正因为真丝精贵、难得 , 在丝绸之路将东方文明传播到西方之后 , 中国丝绸被视为欧洲上流社会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 拜占庭帝国皇帝贾斯汀尼安 , 就希望打破中国垄断 , 发展自己的丝绸产业 。 他派两名使者来到中国 , 用空心竹竿将蚕卵走私窃取 。 从此 , 拜占庭丝绸逐渐举世闻名 。 直到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围困 , 丝绸业衰落 , 2000名熟练工人前往意大利 。 于是 , 意大利丝绸业蓬勃发展 , 满足了整个欧洲日益增长的需求 , 丝织业逐渐传遍欧洲 。

本报采访人员 乔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