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

胡顺安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邢台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 , 位于邢台沙河古城之北 。 原隶沙河县(今沙河市) , 现归邢台开发区 。 十里铺系汉唐时期南北官道旁一个普通的驿站递铺 , 因与县城南的河堤铺相距十里 , 故名十里铺 。

十里铺村北段的西北角 , 古代官道路西有一座因唐代名相宋璟《梅花赋》而建造的梅花亭公园 , 至今六百年余年 , 闻名遐迩 。

公元737年 , 唐代名相宋璟辞世 , 坟茔选葬在十里铺西边三四里处 。 宋璟亲友奉命迁居十里铺旁边 , 享受官俸 , 负责宋璟墓园的祭祀大礼 。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十里铺驿站递铺并未发生多么大的改观 , 它依旧是一个普通的驿站递铺;四周依然地广沙多 , 人烟稀少 。

若干年后 , 给十里铺带来巨大变化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件大事 , 一个是宋璟后代族亲的饭铺 , 一个是修建的梅花亭 。

宋璟是唐朝名相 , 其少数族亲长期跟随他在东都洛阳的相府生活 , 见多识广 。 自从宋璟墓园建在十里铺西边 , 宋璟这些后人和亲戚奉命迁居十里铺享受官俸 , 负责宋璟墓园的祭祀礼仪 。

起初 , 他们倒也安分守己 , 克勤乐业 。 但他们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十里铺这样的荒地 , 缺少文化娱乐 , 每天无所事事 , 深感无聊和孤寂 。 外加家丁增多 , 经济日显拮据 , 于是 , 少数人不满足于有限的官俸 , 在十里铺驿站附近开垦荒地 。 个别人则发挥自己善于烹调的特长 , 在紧邻驿站的路旁开办饭铺 , 藉此增加族人的经济收入 , 提升族人的生活质量 。

开垦荒地没有特殊之处 , 局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 , 附近的农民普遍采用相同落后的农耕作业 , 日起而做 , 日落而息 。

倒是宋氏族人开办的饭店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无限荣耀 。

宋氏族人的饭店 , 食材也比较简单 , 都是当地常见的普通农产品 , 例如黄瓜茄子 , 豆芽白菜等 。 但他们选材考究 , 精工细作 , 程序繁杂 , 方法独特 。 凭借高超的厨艺 , 他们硬是用普通食材 , 把饭菜做得色香双全 , 味道鲜美 。 尤其是“醋溜豆芽” , 特色风味 , 香脆可口 , 老少皆宜 。 让人看着垂涎如瀑 , 吃完满嘴留香 。 食客纷纷赞其“赛似相府的美味佳肴 , 又如皇宫的珍馐膳食” 。 口口相传 , 声名远播 。 日久 , 四乡八里竟逐渐用“食膳铺”称呼十里铺 , 而“十里铺”这个原本的地名却一度被弃用和遗忘 。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 棠陵人方豪补任沙河县知县 。 他“觅遗冢吊祭” , 修扩(今留客村西北的)宋璟墓园时 , 因宋璟少时曾“写《梅花赋》以激时” 。 故 , 在修建墓园南边的正厅之后 , 于大厅之左(东边)二三里处的十里铺路旁新筑了一个亭子 , 起名叫梅花亭 。 同期 , 在墓园西边二三里的户村南端还修筑了一座“长松亭”(建梅花亭和长松亭分置左右) , 两者遥相呼应 。 [有村民认为梅花亭始建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 。 同时认为长松亭在梅花亭园内 。 经考证 , 此说有误]

“梅花亭”建造的初期也就只是一个普通亭子 , 砖木结构 , 歇山式建筑;16根直径四十厘米左右的石础木柱 , 红柱绿瓦 , 斗拱飞檐 , 雕梁画栋 。 亭顶木椽覆以小型蓝色板砖 , 瓦脊上排列着若干神态各异的神兽 。 亭子外檐距地面高五米左右 , 顶部通高七米有余 。

亭子建在一块一米多高的方台上 。 这个石台约八米见方 , 台缘砌以青色条石 , 中间平铺蓝色板砖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查阅史料 , 梅花亭周边当时没有什么附属建筑 , 只有在梅花亭北边靠近沙河支流(志载叫普通河)的南岸堆积了一座十几米高的土山 。 梅花亭与土山之间种植了几株梅花 , 若干松柏 , 成片的竹丛 , 寓意“梅松竹 , 岁寒三友也” , 藉此颂扬宋璟的高尚人品 。 另因该处多沙 , 邻水 , 于是还栽植了许多柳树 。 梅花亭就掩映其中 。

据此推测 , 梅花亭初建的设计 , 就是简单的“南亭对北山”纵贯主轴线 。

路过客人在享受十里铺的美味佳肴之后 , 也顺便坐在梅花亭下歇息聊天 。 这是熟客的习惯 , 也成了当时的一道风景 。 然而 , 局限于梅花亭和土山的区域空间比较小 , 难以满足需要 , 更多人习惯西去宋璟墓园游玩 , 累了就在墓园南端新开的客栈歇息一会 , 甚至就餐吃茶和夜间留宿 。

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地震 , 梅花亭坍塌 , 只留下靠近河岸的一座孤零零的土山屹立在那里 。 稀疏的梅花 , 松柏 , 柳树 , 在风雨中萧瑟地摇曳着 。

嗣后 , 梅花亭仅存遗址 , 长期无人复建 。 康熙初期 , 洪水多次涤荡 , 流沙更是完全覆盖了梅花亭的遗址 。 不久 , 遗址的石基平台也被洪水冲袭无遗 。

梅花亭成了一部分老人的记忆和传说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 孔尚基赴任沙河知县 。 在任五年期间 , 多次凭吊宋璟墓园 , 痛惜诸多古建筑损毁遗失 , 他决意自己捐款重修十里铺路边的梅花亭 。

而当时的梅花亭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遗迹和相关资料 。 孔知县根据几位耄耋老人的回忆 , 勾勒一张草图 , 选择了一个明代梅花亭遗址的大概位置 , 重新设计和修建了的梅花亭 。 施工完毕 , 他在《重修梅花亭记》里说:“(梅花亭)岁久圮败无遗址 , 余捐俸新之 , 落成 , ……” 。 梅花亭的外形基本保留旧制 , 唯将梅花亭北边靠近河岸的土山进行了巩固 。 以土台做基础 , 上半部分换置青石垒砌 , 高达十余米 。 四周土坡依然遍植柳树 。

同时 , 孔知县非常体贴 , 考虑到宋氏后人每每要徒步三四里去西边的宋璟墓园祭祀先人 , 一路沙棘 , 坎坷难行 。 于是 , 他在梅花亭西南方向的空地上新筑了一座瓦房 , 内塑宋璟像 , 命名“广平祠墓”[宋璟 , 字广平 , 祖籍顺德府南和县 。 另外 , 南和曾先后隶属广平郡 。 西汉武帝元朔、元狩年间分巨鹿郡置 。 辖境包括今河北广平县(今鸡泽县东南)、鸡泽、南和、曲周等县 , 任县东部、平乡县西南部及永年县东部、肥乡县东北部等地 。 颜真卿在《宋文贞公神道碑》里也称宋璟为“广平公” 。 此处“广平”究竟是指人 , 还是指地方?抑或两者兼而言之?有待考证] , 实际并无墓地 。 只为方便十里铺宋氏后人日常就近在此小祭 。 遇有重大祭祀 , 他们还是需要到西边的宋璟墓园祠堂举行大礼 。

此后经年 , 官员频换 , 疏于修缮 。 梅花亭虽遭水袭 , 但主体框架并无大碍 。 唯日久显得凋敝 , 有一点“荒亭锁暮云”的悲凉 。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底,沙河知县孙凤立赴京走亲访友 , 无意中获悉乾隆帝明年南巡 , 返途要路过沙河 。 他非常精明 , 回来之后提前准备 , 早做安排 。 越年初春 , 孙就遣人对梅花亭和宋璟墓园启动规划和修缮 , 并大加开拓 , 尤其是对梅花亭 。

孙知县将梅花亭设计成一片公园 , 规划为两块区域 。 一块是在整个梅花亭园内的西南隅修复和增扩“广平祠墓”;一块以梅花亭为重心 , 往北、往西延伸扩建 。

根据走访和民间传说 , 综合乾隆版《沙河县志》梅花亭图等史料 , 修缮扩建后的梅花亭公园的布局大致如下:

改建后的梅花亭园 , 环绕四周全部修筑了围墙 。 按照堪舆学说 , 大门开在东南方位 , 朝东 , 临路 。 大门设计为阁楼形制 , 两侧双门框 , 中间木板 , 门宽七八米 。 雕梁画栋 , 宏伟气派 。 门口两边置有矩形青色条石 。

步入大门 , 首先是一个四壁环绕的小型围院 , 类似于城池的月城(瓮城圈) , 有利于安全御防 。

这个围院西墙的南北两端各置一门 。

从南边门往正西去 , 绕过叠石假山 , 是位于梅花亭园西南角的广平祠墓 , 与大门遥相对应 。

之前传说中原来坐北面南 , 小门独院、单体瓦房建筑形制的宋璟祠堂 , 也在本次修扩中改建成坐西面东的三进制小院 。

广平祠坐落在一个东西长五十米 , 南北宽二十米、高一米的平台上 。 平台边缘以青石条绕圈垒砌 。 东边是一个普通的木门 , 门前有一道影壁墙 。 从东边沿着石阶拾级而上 , 跨越瓦顶木门 , 第一进院落筑有一座六棱砖木结构的亭子 。 继而是一个瓦房过厅 。 穿越过厅 , 后边又见一个瓦房 , 内设宋璟塑像 , 这就是广平祠 。 第三进院落里面是假山(估计暗喻坟茔) 。 这三进院落的四隅和甬道两旁都栽有垂柳 。

祠墓的西边开辟了一个宽敞的车马场 , 方便停车喂马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从北边那道圆券门进去 , 就是梅花亭公园 。 踩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北行 , 绕过叠石 , 跨上流水小桥 , 就是孔尚基捐建的梅花亭 。 梅花亭损坏的顶瓦据需更新 , 腐蚀的椽檩也涂以彩釉 。

二三月份 , 梅花亭浸泡在四周一片梅花、松柏、翠竹和绿柳的海洋里 。

梅花亭西侧有一处水池 , 旁立叠石 。 站在北边新建小型木亭“观鱼台”里 , 但见鱼翔浅底 , 梅花疏影 , 好不惬意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观鱼台的西边是一处新建的独立大院 , 南北狭长 。 东南方位辟有一个端庄高雅的新门 。 院落北部新筑七间瓦房;东西厢房各有三间 。 设计紧凑 , 建筑精美 , 宽敞亮堂 , 用具齐全 , 方便舒适 。 这是为乾隆皇帝预备的行宫 。

坐在梅花亭小憩 , 缓足走下平台北边的石阶 , 漫步于柳林小道 , 地势由南而北渐次升高 , 眼前出现了一座假山 , 高十一二米左右 , 是堆在土台上的一些叠石 。 孙凤立派人将这座假山全部换成了嶙峋青石 , 高度有所降低 。 东边新修了数米木廊 , 用以衬景 。

登上假山 , 可以俯瞰梅花亭的全景 。 环顾四周 , 西边的宋璟墓园也一览无余 。

从假山北坡下来 , 一条东西流向的沙河支流 , 小溪潺潺 。

为了能获得乾隆好感 , 孙凤立还煞费心机 , 巧思妙想 , 将梅花亭顶部设计为金瓜顶 , 亭子四角安装了铜铃 。 夜深人静 , 微风刮起 , 铃声远扬 , 清脆悦耳 。 不仅如此 , 孙凤立这次还在沙河县梅花亭公园内“首创行宫”“别建回廊曲槛 , 造桥引水” , 一片田园风光 , 祥和盛景 。

经过半年紧锣密鼓的施工 , 夏季 , 梅花亭园竣工 。

这次修扩 , 在基本保留古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 大力增修建筑 , 大幅扩大规模 。 整个梅花亭变成了一个南北长方形的大院 , 南北长近百米 , 东西80米宽 , 呈南窄北宽状 。 公园内部的每个区域分别用围墙界开 , 形成独立区域 , 又有月型券门相连 , 可以互相通行 , 全如一体迷局 。 门与门之间、景和景之间 , 全部铺以鹅卵石甬道相接 , 沿墙四隅遍植垂柳和翠竹 。

梅花亭公园表面上看似乎极不规则 , 但仔细研究分析 , 发现建筑丰富 , 布局严谨 , 科学实用 , 完善了功能 , 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仲秋 , 乾隆巡视河南返京途中 , 先落脚于沙河县的“款馆(政府宾馆)” , 次日在顺德知府和沙河知县的陪同下赴谒宋璟墓园 。 晚上移步驻跸于梅花亭“行宫” 。

梅花亭四周栽植梅花 , 松竹环绕 , 绿柳浓荫 , 小桥流水 。 天高气爽 , 温度恰好 , 景致宜人 。 乾隆非常开心 , 打算在这里食宿数日 , 静心养神 。 某日晚餐 , 他一边品尝“醋溜豆芽” , 一边举樽小酌 。 同时 , 赏读宋璟的《梅花赋》、《东川诗》 。 情至激动 , 他感兴成吟 , 挥毫行书题写了宋璟的《梅花赋》 , 留下御题《宋璟祠诗》、《东川诗》和《梅花亭诗》三首诗 , 并手画古梅一枝 , “以志清标庶使千载 , 下睹兹树尤景其人焉 。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孙凤立见此 , 如获至宝 , 叩首谢恩 。 乾隆走后 , 孙与幕僚商定在梅花亭园内建立专用祠堂 , 将乾隆皇帝的御笔诗画刊刻于石 , 供奉堂内 。 金秋十月 , 孙知县请人堪舆 , 择吉日在梅花亭北边靠近假山的凸台上新筑三间瓦房 , 名曰“梅花堂”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梅花堂坐北面南 , 砖木结构 , 庑廊外形 , 前有木格门窗 , 通檐立柱 。 后有石基砖墙 , 背靠石山;梅花堂南北总宽四米左右 , 东西通长十米 , 顶高四点五米 。 乾隆御笔题写的赋、诗、画石刻分别镶嵌在梅花堂内的北墙和东墙上 , 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 。 石刻自西向东的排列 , 依次为梅花图(60cm见方 , 北墙西段)、《梅花赋》(长二点九米 , 高零点八八米 , 横向 , 居中)、《东川诗》(60cm见方 , 东墙)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乾隆御笔的行书《梅花赋》石刻镶嵌在三幅字画的正中间 。 字体结构严谨、运笔柔润、宛转流畅、潇洒华丽 , 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 赋书互映 , 珠联璧合 , 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

而那支御笔古梅,冰清玉洁 , 暗香浮动,独放异彩 , 更堪称画龙点睛之作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乾隆驻跸 , 题诗画梅 , 邢台老沙河城十里铺的梅花亭由此声誉鹊起 , 闻名遐迩 。 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 观赏临摹 , 十里铺也成为一方游览胜地 。 梅花亭得到当地官员的高度重视 , 修葺有加 , 气象恢弘 。

十里铺村和梅花亭真可谓是“亭以村载 , 村以亭兴” , 两相益彰 。

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民国六年(1917年) , 这几次暴雨成洪 , 猛烈冲袭宋璟墓园和梅花亭 , 很多附属建筑被冲毁 。 梅花亭的院子内也被流沙掩埋 , 地基抬高近一米 。

民国年间 , 途径和履新沙河县的军政显要纷纷前来游览梅花亭园 , 并题词刻石 , 加镶于梅花堂内 , 以图流芳 , 比如沙河县驻防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六师师长沈某 , 时任沙河县县长范某等 。

1930年代 , 历经风吹雨蚀 , 阴晴百变 , 梅花亭公园还基本上保持最后一次修葺的建筑格局 , 景致尚可“水木明瑟 , 松石新净 , ......亭祠窈然 , 青碑黝润 。 ”

1940年代 , 梅花亭公园的一部分附属建筑被战火损毁 。

近半个世纪以来 , 世事多变 。 因为年久失修 , 疏于日常管理和维护 , 梅花亭公园的附属建筑 , 或遭风蚀雨浸 , 颓败倾圮 , 或被人为拆毁 , 砖木遗散 。

采访中 , 十里铺几位耄耋老人回忆 , 上世纪中叶 , 为了保护乾隆御笔石刻等文化遗产不被破坏 , 村民们将稀泥糊住《梅花赋》等几个重要的石刻 , 才使这些稀世珍品幸免于难 。

尽管村民勇敢地保护 , 梅花亭还是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 梅花亭的金瓜顶和亭子四角的兽头被强行锯掉 , 挂在亭角上的铜铃也不知所踪 。

梅花亭和梅花堂虽然完好的保留下来 , 梅花亭的椽瓦和梅花堂的前墙损坏严重 , 凋敝破烂 。 前几年 , 十里铺村民积极施予修缮和维护 。 修缮过程中 , 梅花堂的前墙更新了砖木 , 梅花亭的顶部翻新 , 涂以新釉 , 四角用翘瓦代替兽头 , 不失为一种聪明和智慧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梅花亭和宋璟墓园被时辖的沙河县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 , 这两处同期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邢台老沙河城明清时期的梅花亭// //

梅花亭早已成了沙河城十里铺数百年来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品牌之一 , 而乾隆皇帝的御笔石刻更增添了无限的荣耀 。

梅花亭 , 十里春风不如你 。

愿你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中 , 借助惠民政策的春风 , 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声明:因历史久远 , 时代变迁 , 历经多次修建和天灾人祸的损毁 。 本文中关于梅花亭公园的布局、建筑、尺寸等多个方面 , 坊间传说 , 历史记载 , 走访调查和今人看到的现状存在一定的不符 , 十分正常 。 为行文方便 , 作者参考各种资料 , 并对所有采撷的材料加以综合与编辑 。 水平有限 , 谬误在所难免 , 敬请批评指正和谅解 。 本文中采写过程中 , 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陈社民和本村籍退休法官陈世景先生等给予了大力支持 , 谨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