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甘肃陇东地区及宁夏南部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 这里又成为连接鄂尔多斯高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过渡地带 , 从秦汉到唐、宋、明等时期 ,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战与和 , 在这一带交替上演 , 所以沿线的城址、堡寨十分密集 。 而流经该地区的泾河、蒲河、茹河、马莲河所冲积出的河谷地带 , 也成为连接关内与塞外的军事、通商的要道 , 是丝绸之路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实地探查这一地区的山川地形、边塞城址 , 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组织历史学、历史地理、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 于2019年6月19日-25日 , 对上述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 这也是继2017年居延遗址考察、2019年内蒙古长城沿线考察后 , 文研院组织策划的又一次西北考察 。

考察人员有: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睿(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刘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马孟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于志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韩笑(北京大学文研院院长助理)、王瑞(北京大学文研院行政助理)、任超(摄影师) 。

本文系此行的考察日志 , 由付马撰写 , 马孟龙校订 , 于志霖、王睿增订 , 澎湃新闻分三篇刊发 。

2019. 06. 19

09:30 , 考察队在北大二体北侧集合 , 乘坐校车前往南苑机场 , 搭乘中国联行KN5605次班机飞往甘肃省庆阳市 。 飞机于12:35起飞 , 经过2小时飞行 , 于14:35到达庆阳市西峰机场 。 庆阳天气阴 , 凉爽 。 考察队提取行李出机场后即乘坐中巴前往庆阳市博物馆 。

博物馆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和谐广场南侧 , 市政府对面 , 建筑崭新气派 。 鲁西奇老师在博物馆与大队汇合 。 15:12 , 考察队进入博物馆 , 首先参观历史展厅 , 对庆阳地区的史前和不同历史时期出土文物有了整体概观 。 庆阳地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 , 境内有环江、马莲河、蒲河、茹河等泾河支流流过 , 这些河流下切形成的谷地将地表分割成块状的黄土塬 。 庆阳市所在的西峰地区就位于最大的董志塬上 。 在当地形势较为安定的秦汉初、东汉中后期、北朝时代以及今天 , 董志塬往往成为环江、马莲河、蒲河流域高级政区的治所 。 在族群关系复杂、边界冲突频发的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隋至本世纪初等时期 , 本地区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日庆阳市区东北的庆城县 , 这一历史悠久的古城的城市形态至今仍可透露唐宋庆州、明清庆阳府之痕迹 。 庆阳地方的历史叙事始于传说中的周人三迁 。 周人先祖后稷被尧帝封于邰地(今陕西武功县) , 其后人迁入“北豳”之地避乱 , 此北豳即被认为是庆阳 。 其后 , 周人先祖又经两次迁徙到位于陕西岐山的周原 , 形成周族 。 庆阳地区出土的先周和周代的青铜器成为周人在当地活动的证据 。 春秋战国时期 , 庆阳地区有义渠戎国 , 与其南方的秦国和战不定 。 后来 , 秦国灭义渠 , 置北地郡 , 郡治彭阳县 。 西峰区董志乡野林汉墓出土镌有“彭阳”字样的铜鼎 , 说明汉初彭阳县应在董志原上 。 唐代分别在今庆阳市下的庆城县和宁县置庆州和宁州 。 2001年在庆城县城北发掘唐穆泰墓 , 其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庆阳地区华戎交汇的文化面貌 。 中唐至五代 , 这一地区由于吐蕃、党项势力的侵蚀与渗透 , 州县级政区废置无常 , 在庆州一直保持中原政权经营陇东重要据点的地位之同时 , 今日的环县(宋金环州)地位也日益上升 , 并成为北宋一朝抵御西夏的前线 。 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出土一方宋代铜印 , 发表者将印文识读为“强猛弟八副指挥使之印记”(张亚萍《甘肃镇原县发现宋代铜印》 , 《考古》1996年第11期) , 这一录文结果并为后来的研究与图录沿用 。 鲁西奇老师仔细辨认篆文 , 认为印文可能是“强猛第八副指挥使朱记” 。 考诸文献 , 《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载“又有朱记 , 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 , 其制长一寸七分 , 广一寸六分” 。 又出土宋代军职官印 , 有“威勇第十指挥使朱记”、“振武第三副指挥使朱记”等实证 , 鲁老师意见似应遵从 。 庆阳地区还出土了包括墓画像砖在内的大量带有西夏风格的文物 , 反映了西夏文化对当地的渗透 。 画像砖上胡人牵驼等独特的动物、人物图案引发考察队员驻足围观 。 馆藏“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墓志砖”对讨论北宋西北边疆户口制度亦具有重要价值 。 庆阳市及其属县现存多座宋金时期佛塔 ,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座 。 鲁西奇老师指出 , 尽管今天仅有佛塔遗存 , 但在当时佛塔一定与寺庙伴生 , 通过佛塔—寺庙—聚落的链条 ,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宋金时期庆阳地区的聚落与人口分布 。

参观过历史展厅 , 考察队进入佛教艺术展厅参观 。 庆阳地区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北魏 , 张家沟门石窟尚存北魏太和十五年(491)的开窟造像题记 。 陇东地区的早期的佛教艺术由北魏的统治中心大同“倒流”而来 , 主要反映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 。 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则是位于蒲河、茹河交汇处的庆阳北石窟寺 。 北魏永平二年(509) , 奚康生平定泾州沙门刘慧汪叛乱 , 在当地舍宅建寺 , 并主持开凿北石窟寺 。 展厅中有对北石窟寺的主要石窟165窟的四分之一比例复原 , 考察队借此对即将考察的北石窟有了直观的了解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

庆城县城南门航拍

16:25 , 考察队结束对庆阳市博物馆的考察 , 乘车前往庆城县 , 参观县博物馆 。 17:35 , 到达县博物馆 , 进入参观 。 博物馆位于庆城县老城中普照寺旁 , 东临柔远河(东河) , 对岸依山建有周祖陵现代景点 。 考察队主要参观庆城历史沿革、石雕石刻、唐代彩绘陶俑和历代文物精华四个展厅 。 讲解员在历史沿革展厅介绍了庆城从先周北豳地直到明清庆阳府的历史沿革 , 李孝聪、马孟龙老师不时提示讲解和布展中的错误 。 展厅中有庆阳故城的复原模型 , 可一览其地理形势 。 庆城古城选址在马莲河与其支流柔远河(东河)相汇之地 , 筑城在两河道下切形成的台地上 , 以两河及临河高台为天然屏障 。 两河在城南相交汇继续南流 , 古城在此处开南门 。 李孝聪、鲁西奇老师都指出此城与吐鲁番交河故城的形制有相似之处 。 石雕石刻展厅展出庆城县地区出土的古代碑志、墓志 。 《隋刘兴墓志》证明隋弘化郡城就在庆城古城之地 。 《金郑公墓志》则记述了宋金之际陇东士族及当地官员的政治抉择 。 展厅中间立有明成化十一年马文升撰写的《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石碑 , 记颂北宋范仲淹、韩琦在庆州坐镇抗击西夏之功 。 石碑背后刻马文升统帅环庆军事时当地的布防图 , 尤其引考察队注目 。 唐代彩绘陶俑展厅主要展览唐穆泰墓相关文物 。 穆泰墓址在城北2.5公里 , 墓道中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独特的陶俑 , 尤其是其中的胡人俑最引人关注 。 主馆两侧廊棚下堆放大量明清时期石刻 , 有待进一步收纳、整理、刊布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

《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石碑背面所刻军事布防图

2019. 06. 20

阴 , 凉爽 。 早8:20出发前往庆城鹅池洞 。 考察队驱车进入古城区 , 停车在陇东中学门口 。 通往鹅池洞遗址的小巷就在中学对面 。 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 , 庆城古城夯土为墙 , 在临柔远河的东城墙下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洞口 , 是为鹅池洞 。 从城内可沿洞穴直通河边 , 自古以来为城中主要的取水口 , 一直沿用到上世纪70年代 。 长庆油田的开发导致河水污染 , 此后庆城居民不再取用河水(现在庆城县用水为黄河引水) , 鹅池洞才彻底成为遗址 。 鹅池洞独特的结构使其成为庆州城在历史上从未被攻破的秘密 。 其洞口正对柔远河中流 , 方便城中取水 , 敌人也无法在遄流中投毒 。 洞口狭窄荫蔽 , 从城外不易被发现 。 即使发现 , 敌人也难攻入 。 在危急时刻 , 城中人还可从洞口泅水过河 , 与外界联络 。 考察队成员缘铁索沿陡峭的石阶下到鹅池洞口处 , 洞口平台有淤泥积水 , 应是丰水时河水漫入所致 。 洞中南壁有多方题刻 , 最早一方为唐代 , 说明鹅池洞开发的历史至迟在唐 。 洞壁多方题刻已经被移送博物馆保存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

鹅池洞

9:10出发 , 从南门嘉会门驶出古城 , 上G211国道沿马莲河上游西北行前往环县 , 沿途隔河可观古城西城墙 。 马莲河上游古称环江 , 环县因之得名 。 沿环江一路可见道路两侧沟壑纵横 , 地表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黄土塬 , 因此环江河谷自古以来便是当地交通动脉 。 今日之G211国道就覆盖在历史上沿环江沟通庆州和环县的古道上 。

9:57到达庆城县马岭镇 。 马孟龙老师介绍 , 西汉武帝拓边之后 , 分北地郡为安定、北地两郡 , 析分后的北地郡管辖马莲河谷地 , 而马岭镇一带的河谷最为宽阔 , 适宜发展农业 , 故在此地设置马岭县作为北地郡郡治 。 北魏时废县 。 隋、唐两代又恢复县的建制 , 大概在中晚唐五代又废为镇 。 位于其东南的庆城在隋代才兴起为县一级(合水县) , 成为弘化郡治 。 到唐宋时因其军事防御地位而崛起成为环庆地区的中心城市 。 考察队前往寻找马岭古城遗址 。 在村庄中有古城断壁一面 。 李孝聪老师测其夯层为16厘米 。 鲁西奇老师推测 , 遗址应是明朝在原有城墙基础上增筑 。 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 , 现存遗址应是明代城墙 , 在遗址东西两侧的山坡上有烽火台遗址 , 亦属明代 , 与此城构成防御体系 。 此城应是明代马文升治下所修筑马岭城 。 北宋《武经总要》所记环州镇寨中列有“马岭镇” , 可能是明代马岭城的基础 。 马文升出任陕西巡抚时 , 曾于成化五年(1469)起奉旨出镇庆阳府五年 , 指挥防御鞑靼入寇 。 他沿环江修灵武、洪德、木钵、马岭四城以及许多烽火台 , 扼守沿环江入庆阳之路 。 当地周边未见汉代城址 , 但据说遗址周围有三处汉墓 , 而在其南侧沿川道则有汉墓群 。 马孟龙老师据汉代葬俗判断 , 汉马岭县城应当就在此地 。

10:35 , 考察队与前来接应的环县博物馆馆员沈浩注汇合 , 在他带领下继续沿环江西北行前往环县 。 考察队驶出马岭镇 , 进入环县界 , 10:51到达环县曲子镇 , 考察曲子古城遗址 。 环县二中历史老师李建刚向考察队展示其在古城遗址采集到的汉代瓦当 , 其上文字引起大家的兴趣 。 李零老师现场释读 , 录文作:“永建五年 , 汉德泽弗流 , 北地县灵州夷狄族戎伐休” 。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汉灵州县置于今灵武一带 , 即北魏以降的灵州地 。 马孟龙老师曾撰文论证汉代灵州应在环县南部 , 今得此新出瓦当文字印证 。 《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并未标记曲子古城 , 仅记曲子镇当地有聚落遗址 。 曲子古城位于曲子东沟汇入环江之两水相交之地 , 古城具有独特的双城结构 , 因此当地又名“双城” 。 考察队通过测量城墙夯层推断 , 古城遗址应属汉代 , 后来又有增筑 。 沈浩注介绍 , 遗址周围有汉墓群 。 这可印证此地在汉代就是一处城市聚落 , 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 为曲子镇中心所在 。

11:30乘车上G211国道继续沿环江西北行 。 在杨旗下国道入008县道 , 西行过环江后沿江西岸南走 , 过合道川后在张旗停车 。 在合道川与环江相汇之南的黄土原上有一古城遗址 。 因其南有当地最大聚落刘旗村 , 遗址被称为刘旗古城 。 以往普遍认为 , 古城为汉北地郡方渠县故址 , 但经过实地考察 , 该城址时代不早于唐代 。 马孟龙老师询问将此城定为汉代方渠县的依据 , 沈浩注先生回答依据乾隆《环县志》 。 马老师指出《环县志》的说法只能追溯到明代 , 明代方志对汉代县城的定位多不可信 , 从刘旗古城的选址、筑城方式和遗物残存来看 , 明代将此城定为汉代城址的说法显然不可信考察队坡道上原 , 考察古城遗址 , 现存城墙上有今人所开窑洞 。 当地地名刘旗、张旗、杨旗等 , 皆为明代沿环江谷地驻军的小队军营 。 李孝聪老师指出 , 宋代寨堡遗址 , 如果临近水源 , 往往为当代民众延续利用 。 判断寨堡年代 , 除依据夯层厚度判断年代早晚外(一般年代越晚夯层越厚) , 还要对夯层表面进行鉴别 , 表面光滑者往往是近代的 。

12:45分到环县县城 , 用午餐 。 14:00出发前往战国秦长城遗址 。 从G211国道下入012乡道环河公路沿城西川西走 , 在进入城西川河谷前北转 , 过城西川 , 到达一处田地中 。 当地文物工作者指田野深处一截隐约可见的土堆即长城障墙遗迹 。 因为车辆不便进入 , 考察队员只能驻步金黄的麦田之外 , 凭空吊古 。 秦昭襄王灭义渠戎拓边北地 , 筑长城北拒匈奴 。 战国秦长城起自甘肃临洮 , 经宁夏固原 , 进入环县境内沿城西川河谷一路向东北延伸 , 到达今环县县城所在的环江谷地 。 考察队所见的长城障墙遗迹 , 正是长城出城西川谷地进入环江谷地之处 , 为古代东西、南北两条军事交通要道交会之处 。

14:22出发前往环县博物馆 , 14:35到达 。 博物馆位于环县文化博览中心大楼中 , 有皮影艺术展室和历史文物展室两个展室 。 考察队参观了位于大楼三层的历史文物展厅 。 文物陈列虽不丰富 , 但范围涵盖了环县历史的各个阶段 。 环县出土有五铢钱钱范、新莽时代的钱范 , 说明在汉代环县当地应有级别较高的大型聚落 。 汉北地郡在今环县境内有两县:方渠县和灵州县 。 马孟龙老师认为方渠县应当就位于环县县城而非刘旗古城 。 李孝聪老师就环县故城模型图讲解故城历史变迁 。 宋代在今环县置环州 , 与庆州并立 。 明代沿用宋环州城 , 但其城址仅有宋时一半 。 李老师进一步指出 , 西北地区明代城墙多半较宋城退缩 , 但城市中心十什字往往不变 , 这一做法导致西北明城大什字往往不典型(不在城市中心) , 但环县明清存续至今的城市中心什字可能就是宋城的城市中心 。

15:00出发考察环县塔 , 15:07到达 。 环县塔位于县城北环江东岸灵武台公园内 , 全塔呈宋塔风貌 , 2014年维修时又发现刻划“永兴军泾阳县砖匠人□秀 , 作下张义□□庆历三年七月”文字的塔砖 , 始建时间当不晚于宋庆历三年 。 据塔刹文字 , 该塔元时为景福寺所属佛塔 , 今寺院不存 , 余砖塔一座兀立高台上 。 由于时间关系 , 考察队没有到近处参观 , 只在台地下远观塔的形制 。

15:15 , 继续驱车沿环江西北行 , 考察宋代环州西北方面的堡寨 。 过肖关村后 , 到达乌仑寨遗址 , 地在寇家河汇入环江之处 。 停车在国道旁 , 考察队向公路东侧穿过农户的一片黄花菜地后 , 登上一块长方形台地 , 即乌仑寨城故址所在 。 台地四周有城墙遗迹 。 考察队从西南角登上台地 , 踏查了西城墙一侧 。 李孝聪老师指出 , 宋时河道可能经过寨下 , 今日河道有摆动 。

继续驱车沿环江西北行 , 过许旗村 , 16:00左右到河连湾村 , 考察宋肃远寨遗址 。 城址在玄城沟汇入环江之处 。 考察队登上公路东侧的台地边缘 , 台地上辟为农田 , 考察队员无法深入 , 只能远隔种满小麦和玉米的田野远望一段城墙 。

继续驱车向西北 , 16:20左右到达洪德乡洪德街村 , 考察宋洪德寨遗址 。 洪德乡乡治洪德街村就在洪德寨故址上 。 隋大业初在弘化郡下置弘德县 , 应即此地 。 国道公路穿村而过 , 其西侧即可见寨城残垣 , 已被当地居民利用做窑洞壁或院墙 。 洪德寨修于真宗咸平年间 , 其地选址在耿湾川(东川)汇入环江(西川)之处 。

16:32调头向庆城方向行驶 。 17:40到达木波镇遗址 , 今地作木钵镇 。 国道从镇中穿过 , 古城墙中断 , 在道路两侧部分被当地居民用作院墙 。 木钵镇地在安山川汇入环江之处 , 为环江谷道的一处大路口 。 此地建城史可追溯到晚唐 。 贞元年间 , 唐邠宁节度使杨朝晟请在方渠、合道、木波地方筑城 , 防吐蕃进出 。 木波之名 , 亦疑来自古藏语 。 环县境内的城西川、合道川和安山川三处河谷在当时都被吐蕃用以进入环江谷道 , 前述三地分别在三河谷口 , 是为必争之地 。 唐代新筑用以守合道川谷口的城应当就是考察队之前所见的刘旗古城 。

《新唐书·杨朝晟传》称朝晟先屯木波堡 , 又请在木波筑城 , 可知当时木波只有小堡或寨 , 后来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镇城 , 即木波镇 。 后晋分灵州之方渠和宁州之木波、马岭三镇而置威州 , 后周避太祖讳改威州为环州 , 知五代以来方渠、木波、马岭三城皆为镇 。 宋初沿用唐末五代建制 , 称镇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一// //

木钵镇航拍

18:10出发继续沿G211国道返回庆城县 。 途中增停三十里堡 , 考察桑志华(Emile Licent)所建三十里堡教堂 。 后返回庆城县在清真餐厅用晚餐 。 晚餐后前往庆阳市西峰区住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