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三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三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甘肃陇东地区及宁夏南部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 这里又成为连接鄂尔多斯高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过渡地带 , 从秦汉到唐、宋、明等时期 ,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战与和 , 在这一带交替上演 , 所以沿线的城址、堡寨十分密集 。 而流经该地区的泾河、蒲河、茹河、马莲河所冲积出的河谷地带 , 也成为连接关内与塞外的军事、通商的要道 , 是丝绸之路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实地探查这一地区的山川地形、边塞城址 , 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组织历史学、历史地理、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 于2019年6月19日-25日 , 对上述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 这也是继2017年居延遗址考察、2019年内蒙古长城沿线考察后 , 文研院组织策划的又一次西北考察 。
考察人员有: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睿(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刘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马孟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于志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韩笑(北京大学文研院院长助理)、王瑞(北京大学文研院行政助理)、任超(摄影师) 。
本文系此行的考察日志 , 由付马撰写 , 马孟龙校订 , 于志霖、王睿增订 , 澎湃新闻分三篇刊发 。
2019. 06. 23
阴 , 16度 。 8:35 , 出发前往朝那湫 。 朝那湫地在原州区东南 , 当地俗称“东海子” , 地图标作马场水库 。 先取道S101省道南行 , 在开城镇三十里铺村转入乡间柏油路东行 , 翻山后到达东马场村 , 趋近位于山间的朝那湫 。 此段道路泥泞崎岖 , 中巴车行驶艰难 。 李零老师等先行乘小车前往海子东南的凉马台遗址考察 , 其他队员在海子北岸考察 。 秦昭襄王灭义渠戎 , 置北地郡 , 其下有朝那县 , 今地在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 , 西北距离朝那湫约11公里 。 “朝那”当为秦统治之前这一地区的戎人地名 。 朝那湫为秦国(朝)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 , 当地出土《诅楚文》 , 可将最早的官方祭祀活动定在战国时代 。 马孟龙老师推测 , 朝那湫可能原是义渠戎的重要的祭祀场所 , 秦人颇敬畏戎狄之神 , 在征服此地后继承当地传统 , 使朝那湫成为古雍州地区最重要的祭祀场所 。 今日朝那湫水位低浅 , 当地政府在其东南修有水坝 , 防止其水位进一步降低 。 但在古代 , 其水位应远高于今日 , 在水资源匮乏的黄土高原西部山地 , 曾是较为罕见的庞大水体 。 李孝聪老师提示周围山腰上的水蚀痕迹应即过去水平线之所在 。 考察队员沿北岸步行至凉马台遗址 。 遗址在湫池东南岸的台地上 , 出土大量建筑材料和汉代陶片、宋代瓷片等遗物 , 被认为是祭祀遗址 。 李零老师指出 , 朝那湫在秦代是与江、河、汉并列的水祭祀对象 , 地位极其重要 。 宋代在当地出土“诅楚文”刻石 , 证明当地是秦国开展国家祭祀活动的场所之一 。 对高山湫池的祭祀活动是六盘山一带的传统风俗 , 至今仍存 。 称“朝那湫”的湫池不止此一处 。 平凉市庄浪县六盘山中的“朝那湫”亦号称为历史上的“朝那湫” 。 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 , 庄浪的“朝那湫”同样为高山湖泊 , 水体面积更大 , 但本地曾在2007年出土宋代的残碑碎片 , 其上刻有“〔朝〕那之湫”字样 , 或可确定本地即为历史上的朝那湫 。 遗址现场已被当地农民重新平整土地 , 开垦为梯田 , 面貌全非 。
10:51 , 考察队出发前往彭阳古城 。 汽车沿狭窄泥泞的小路小心翼翼地驶出朝那湫外围湿地 , 盘过山塬 , 重返S101省道继续南行 , 再向东进入青彭公路 , 与彭青高速平行往东 , 沿途多处路段在施工维修 。 11:52 , 考察队进入彭阳县古城镇 , 为秦、汉朝那县城之所在 。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收复吐蕃所占唐原州地(固原) , 于至道三年在当地设镇戎军 , 在汉朝那县故地置东山寨 。 宋《东山寨修城记》碑即出土于此 , 原碑今藏固原博物馆 , 彭阳县博物馆亦有拓片展出 。 考察队首先停车于古城镇卫生院 。 大院沿用一段古城墙作西院墙 , 此即宋东山寨之西墙 。 其后 , 考察队乘车前往北城墙遗迹 。 北墙正在青彭公路的北侧 , 残墙一段被当地政府包砖装修 , 上书“皇甫谧故里”金字 。 最后 , 前往南墙遗址 。 南墙残留部分已经被当地民居院落包围分割 , 考察队只能隔门观望 。 据李零老师介绍 , 他在2009年考察此段城墙时 , 尚可看到当地居民依城墙打窑洞比邻而居的情景 , 各户窑洞的烟囱在城墙上并排冒出 。 10年之后 , 城墙已经隐没在现代民居院落中 。
12:33 , 考察队出发前往彭阳县城 。 13:00 , 到达彭阳宾馆 , 用午餐 。 14:03 , 前往彭阳县博物馆 。 韦正老师因为行程原因 , 独自前往固原市博物馆参观 。 博物馆大楼崭新气派 , 其中的展品和布展水平绝不逊于其外表 , 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亦属第一梯队 。 考察队重点参观历史展厅 。 彭阳县城始建于宋夏战争期间 , 为北宋镇戎军下彭阳城 , 与位于彭阳县境内的东山寨(彭阳古城)、平安寨(城阳古城)等构成北宋在茹河谷道的防御体系 。 彭阳在明代起撤县制 , 直到1983年才恢复 。 彭阳县发现许多重要的上古时代考古遗址 , 引起考察队极大关注 。 2013年在古城镇发现的打石沟遗址面积大、规格高 , 属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类型 , 年代在前2000年前后 , 与中原夏朝一致 。 在姚河塬西周遗址发现大型西周墓葬 , 出土有车马器 , 反映了西周文化在当地的存在 。 春秋战国时代陇东地区为西戎领地 , 彭阳地区为义渠戎之地 , 当地出土的带有北方游牧系统特征的青铜器多属于西戎文化 。 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是古城镇王大户墓葬 , 出土有大量青铜器 , 其中的青铜柄铁剑引人注目 。 春秋时秦穆公威服西戎 , 战国时昭襄王攻灭义渠戎 , 将彭阳一带纳入版图 。 姚河塬附近的小河湾遗址是宁夏地区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秦汉聚落遗址 , 年代从战国秦直到汉初 , 出土了反映秦文化特征的器物 。 遗址出陶文作“咸东里贾” 。 李零老师指出 , 陶文反映工匠为出身咸阳东里的贾姓某人 , 该聚落的修建工程由秦朝中央派工匠实施 。 刻有“〔朝〕那之湫”的北宋残碑碎片亦在馆中陈列 , 并配有模拟秦人祭祀朝那湫的场景 。 茹河谷道在西汉时已是东西交通的重要道路 , 彭阳县则地当其要冲 。 西汉末班彪曾从关中出发 , 取茹河谷道到达固原地区 , 留《北征赋》传世 。 考察队员在博物馆复原茹河谷道的模型上梳理了本次考察的行程 。 鲁西奇老师指出 , 由于泾河河谷道路上存在弹筝峡(今三川口)等险隘关口 , 部分路段人马通行实际相当困难 , 而与之平行的茹河河谷虽然河谷不如前者开阔 , 但地势相对较缓、道路更为平易 , 其在历史时期的地位值得学界进一步关注 。 古城镇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 , 包括国家一级文物朝那铭文青铜鼎(“朝那鼎” , 藏于固原市博物馆)和错金银铜羊(藏于宁夏省博物馆) 。 “朝那鼎”的出土印证了古城镇应为汉朝那县故地 。 博物馆则展出了当地出土的大型陶水槽、水管、瓦片、瓦当等汉代遗物 , 为汉朝那县的大型建筑材料 。 宋夏战争期间 , 北宋在汉朝那县故地修东山寨 , 在今彭阳县城依山筑彭阳城 , 在其东筑平安寨 。 馆藏《董怀睿墓志碑》于1986年出土于古城镇 , 保留了北宋东山寨当地居民董怀睿的生平信息 。 他青壮年时期往返四川从事贸易 , 宋神宗元丰年间以民间人士的身份承担了一部分宋军粮草辎重供应运输的任务 。 邓小南老师指出 , 过往宋史学界对于西北地区的研究集中在宋夏战争和宋朝军事制度 , 而对于当地的社会层面关注不够 。 对这类材料的收集和整合将拓宽宋代西北地区研究的维度 。 宋镇戎军入金后升为州 , 东山寨为县 , 彭阳城变为堡 。 彭阳县罗洼乡张湾村发掘出金代仿木构砖砌墓一座 , 墓室内壁墓砖上雕有各色人、兽、花鸟形象 , 丰富多彩;其中一块雕有人鱼形象 , 较为罕见 , 可能存在西夏因素 。
15:45 , 考察队出发前往战国秦长城遗址 , 李零、王睿二位老师则前往姚河塬遗址考察 。
固原市境内保存秦长城为战国时代秦昭襄王所修长城 。 在彭阳县博物馆馆长杨宁国的引导下 , 考察队参观了保存相对完整的党岔烽火台至张沟塞城障一线遗址 。 秦长城遗址晚近曾因道路建设遭到较大破坏 , 今日乡道的部分路段就筑于长城之上 。 考察队现场踏查党岔烽火台一带长城遗址 。 此段长城虽被乡道穿过 , 但整体保存完整 , 沿山岭逶迤远去至视野之外 。 现存遗址仍可辨别障墙、长城墩和墙外烽火台三种结构 。 李孝聪老师提示 , 在秦长城以北 , 有一线烽火台系统 , 构成预警体系 。 长城墩是长城上的主要防御设施 , 其作用类似于明长城的骑墙敌台 。 考察队乘车沿306乡道南行 , 前往张沟圈城障 。 此段乡道即筑在长城故址上 , 沿途偶见城墩残迹立于路旁 。 城障位于东南、正北走向两段城墙夹角处 , 是依长城障墙在长城内侧建造的小城 。 城障南临深谷 , 杨馆长认为此城障的作用应是守护谷中水源 。
考察队乘车前往附近的城阳乡古城 , 考察宋平安寨遗址 。 今日公路两侧 , 分别有两古城址南北比邻 , 不相连通 。 推测当时平安寨应为南北两城 , 南城临茹河河谷 , 北城背倚山坡 。 邓小南老师提示 , 南城南墙附近曾出土残碑 , 上存“平安之寨”字样 , 印证此城为宋平安寨故地 。 石碑早已不见 , 城中惟余残垣 , 斜阳洒落 , 壁影斑驳 , 偏有一片树林红艳得星星点点 , 原来是彭阳特产的红梅杏熟了 。 部分队员登上南城南墙 , 观察平安寨南临的茹河河谷地形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三// //
城阳乡平安寨航拍
18:28 , 乘车返回固原市 。 途经彭阳县城 , 考察彭阳故城遗址 。 彭阳故城倚山傍河而建 。 其东墙沿茹河而立 , 南、北墙各开城门 , 两墙沿西侧山坡延伸会于山顶 , 又构成一耳城 。 考察队停车在宁馨花园小区北侧马路与栖凤街交叉路口 , 马路北侧可见一段城垣与马路平行 , 是为南城墙一段 。 栖凤街西侧山坡上可见保存完好的城墙一直延伸到山顶 , 是为彭阳故城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城墙 。 该城原亦应属三角城 。 由于天色已晚 , 考察队没有踏查古城城墙 , 于19:00乘车返回固原市 。
考察队的另一支在离开彭阳博物馆后 , 抵达姚河塬遗址 。 姚河塬位于彭阳红河流域塬地的东部 , 约占整个塬地的三分之一 , 面积60余万平方米 。 北以李儿河南岸塬地的断崖为界 , 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断崖 , 西至一条南北向自然冲沟为界 , 东到塬地尽头的断崖边并部分与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相交错 。 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遗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统、路网、壕沟等遗迹 。 墓葬区处于遗址的北侧 , 是一处居葬合一类型的遗址 。 现已发掘墓葬10座 , 可分为大、中、小3种 , 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 , 竖穴土坑中型墓6座 , 小型墓1座 。 甲字形墓葬斜坡墓道 , 其中一座墓道口有殉人 。 出土青铜车器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 , 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等 。 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 , 出土鼎、觯、泡等青铜器及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 。 小型墓仅有一棺、腰坑殉狗 。
宁夏考古所的侯富任引领参观了遗址和库房 , 介绍了墓葬的埋藏情况和研究现状 。 (李零老师寄付了墓葬出土甲骨刻辞的释文)
20:30考察队全体在固原市用晚餐 , 餐后与宁夏考古所罗丰所长会谈 。
2019. 06. 24
天气阴有雾 , 15度 。 早8:35 , 考察队出发前往须弥山石窟 。 须弥山位于固原市区西北方六盘山北段中 , 清水河支流寺口子河北岸 。 寺口子河即唐代石门水 , 沿石门水过石门关入原州的道路曾是唐宋时期军事交通要道 。 考察队驱车取道福银高速北行 , 在三营镇下高速西行 , 经过甘沟村、黄铎堡村后沿寺口子河进入须弥山谷 。 9:26 , 考察队到达须弥山景区 , 天空放晴 , 山风瑟瑟 。 须弥山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 。 在当地文物工作者和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 , 首先考察开凿于北周的第51窟“相国寺” 。 该窟雕塑精美、保存较完整 , 是须弥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之一 , 有“须弥之光”之称 。 该窟前室遗迹基本无存 , 主室正门向东 , 内部为中心柱塔庙结构 , 中心柱四面开龛 , 正面龛塑像已毁 , 今人置小佛像一尊供游人礼拜 , 其它三面龛中皆为一佛二菩萨 。 主室南壁开龛塑坐佛配二菩萨 , 西壁开龛塑三坐佛 , 北壁则分两层开龛 , 每层两龛 。 韦正老师指出 , 此窟规模宏大 , 规格极高 , 应考虑为北周皇室所开 。 但主室右壁两层小龛当为后代所开 , 说明洞窟的营造工作在北周并未完成 , 应考虑政治变动 。 中心柱上四边 , 塔庙窟 , 模仿庙 。 主室南北壁各开一门 , 通两耳室 。 南耳室西壁有今人复写宋人题记:绍圣四年(1097)三月二十三日收复陇干姚雄记 。
10:10 , 考察队随讲解员到达105窟“桃花洞” 。 桃花洞是较为罕见的唐代中心柱塔庙窟 , 该洞窟平时不对游客展示 , 考察队得到难得进入考察的机会 。 此窟开凿于晚唐 , 主室向东面开门 , 中心柱四面开龛 。 正面龛主尊为倚坐佛形象 , 施说法印 , 配二菩萨 。 韦老师提示 , 倚座佛形象应是弥勒佛 , 反映弥勒下生信仰 。 南面龛雕一观音二菩萨 , 观音作游戏坐 。 韦老师指出 , 游戏坐观音形象出现在石窟雕像中 , 应为盛唐以后 。 当时观音两侧胁侍菩萨应为文殊和普贤 , 构成“三大士” 。 西面龛雕一佛二菩萨 , 佛结跏趺坐 , 施说法印 。 北面龛为一地藏二菩萨 , 地藏菩萨光头 , 游戏坐 。 韦老师指出 , 地藏信仰的流行是在唐代以降 , 是观世音信仰的进一步延伸 。 主室后壁今不存雕像或壁画 , 曾被开出一深洞 。 韦正老师指出 , 塔庙式石窟寺内室各部分的重要性依次为:中心柱正面、背面、内室后壁、中心柱两侧面、侧壁和前壁 。 根据此窟各部位的雕像题材连贯、完整 , 此窟后壁应当原有雕塑或壁画 , 应是一座开凿完成的石窟 。
10:50 , 考察队到达圆光寺 , 先后参观第45、46窟 , 两窟均开于北周 , 规模、形制相似 , 均为覆斗顶中心柱窟 。 石窟内部空间远不及51窟开阔 , 但雕刻细致 , 装饰华丽 , 规格应当很高 。 第45窟精细华丽的雕刻细节引起考察队关注 。 中心柱佛龛四周雕刻流苏形象装饰 , 下部雕刻伎乐天 , 显示佛说法时的隆重景象 。 四底角雕有大象 , 表示驮须弥山之意 。 45窟东侧第46窟前壁门上有小龛雕佛与两供养人 , 考虑到两窟的规格 , 韦正老师推测此二窟可能是北周皇家开凿的二圣窟 。 须弥山石窟在宋以后衰落 , 因此石窟寺雕塑反而没有受到后代大规模的改修和破坏 。 李孝聪老师指出 , 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的官道不取原州而改走南面的隆德 , 须弥山石窟可能因此衰落 。
11:37 , 考察队到山下 , 远观第5窟“大佛楼” 。 此窟为须弥山的标志性石窟 , 为武后时代所开大佛窟 , 雕倚坐式弥勒佛一尊 , 高20.6米 。 武后时代在全国范围营建大佛像 , 为其登基造势 , 此窟应属这一时期 。 石窟考察队一部分队员攀登至大佛脚下近距离观察大佛雕像 , 另一部分队员随李孝聪老师考察附近唐石门关故地的关河形胜 。 马孟龙、付马下至寺口子河谷地 , 沿古石门水踏查经过石门关的古道 。 石门峡谷地势险要 , 仅有小路循石门水贯穿百仞崖壁间 。 在此置关 , 堪称万夫莫开 。 李孝聪老师指出 , 此地可能仅有一关隘 , 无法驻扎军士 。 驻军之地就在其东的黄铎堡古城 , 是为唐石门镇、宋平夏城之地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三// //
须弥山石窟大佛楼 , 左侧与大佛相对的峡谷 , 据称即是右门关 。
12:20 , 考察队汇合出发赴黄铎堡村 , 在公路旁餐厅用午餐 。 刘未老师放弃午餐 , 先行前往黄铎堡古城踏查 。
13:49 , 考察队全体前往黄铎堡古城与刘未会合 , 午后天空少云 , 日照强烈 。 首先从北墙中部豁口进入古城内城东墙附近考察 。 古城内城为宋平夏城 , 为宋人在唐石门镇城基础上筑建 , 其中东墙夯层厚12-13cm , 西墙11cm;外城为宋怀德军军城 , 是以平夏城为基础向东、南方向扩建而成 , 并升格为军一级建制 。 明朝利用内城东南角新修一小城 , 因当时守城将领黄铎之名作“黄铎堡”;地名沿用至今日 , 当地有黄铎堡乡、黄铎堡村 。 因小城城墙晚近 , 风化程度较轻 , 兀立于古城残垣之中 , 被当地居民称“紫禁城” 。 邓小南老师在宋代城垣遗址下现场讲解宋城之由来及宋夏之战的背景 。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 章楶派军出葫芦川 , 在石门峡江口和好水河阴用22天时间急筑平夏城、灵平砦(寨) , 控扼西夏沿河谷进军的道路 。 次年 , 西夏太后即携幼主亲率大军攻平夏城 , 围城十数日不能克 , 被迫撤退 。 宋军追亡逐北 , 杀敌甚众 , 在城北2公里村庄曾出土白骨堆 , 疑为宋军追杀西夏军之战场 。 平夏、灵平二城寨的建立 , 使北宋牢固地控制住镇戎军(固原)北方门户 。 此后 , 北宋在平夏城置怀德军 , 在固原北确立了强大的军事存在 , 将西夏的势力继续向北压缩 。 考察队随后又从外城西北角附近北城墙进入古城 , 此处有现代文保单位重修之城门 , 题“黄铎堡古城” 。 考察队沿北城墙西行 , 再沿西城墙南走 , 最后踏查南城墙 。 西墙、南墙保留有连续的马面遗迹 , 南墙中部保留瓮城遗迹 , 瓮城门向东开 。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三// //
考察团在平夏古城城墙上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之三// //
平夏古城航拍
15:26考察队结束踏查 , 在南城门外公路集合 , 出发前往王浩堡古城 。 王浩堡古城被认为是宋灵平寨遗址 , 城墙临河 , 应是灵平寨所扼之好水河 。 考察队踏查古城西城墙遗址 。 刘未老师测量城墙夯层 , 厚处达到15-20cm , 据此推测此城墙或为明代以后所筑 。 此时烈日炎炎 , 气温升至25度 。
16:51考察队出发返回固原市区 , 前往原州区大营古城遗址 。 从固原市区沿309国道西行 , 在中河乡宁夏金磐工贸有限公司右转进入厂区 , 即可见到古城遗址 。 古城东南临大营河河道 , 故称大营古城 , 城址呈折角长方形 , 东城墙南段循河道走势向西偏折 , 城墙保存相当完整 , 为宁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 , 因此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此城为明代甘州群牧千户所所在 , 永乐年间置 , 为肃王府牧马地 , 清代弃置 。 瓮城夯层较厚 , 约15cm , 城墙夯层紧实 , 仅7-8cm 。 尽管此城在宋元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 , 从城墙夯层厚度看其始建年代不当晚于宋代 。 瓮城虽然夯层较厚(这一般是夯筑年代较晚的标志) , 但刘未老师指出其夯层内包含宋瓦 , 考虑为宋城重筑 。 宁夏考古所固原工作站樊站长提示 , 城墙夯筑时应就近取用河沙 , 夯层中砂石颗粒明显 , 城墙坚固异常 。 邓小南老师指出 , 从城墙的夯筑质量和现存的防御设施看 , 此城最初可能为军事防御目的修建 , 到明代用为养马城 。 考察队从南城门经瓮城进入古城 , 沿南城墙踏查 , 至古城西南角台处 , 城墙上角台、马面保存较好 。 樊站长提示古城西侧有两重护城河 , 今已垦为田地 , 沟壑痕迹依稀可见 。
17:34考察队返回固原市区 , 沿途踏查固原市内战国秦长城遗迹 。 考察队踏查位于原州区清河镇明庄村S101国道东北侧长城梁上一段战国秦长城遗址 。 此段长城遗址西南-东北走向 , 沿长城梁顶延伸 , 走势与城外河水流向平行 。 考察队员登上长城梁 , 城基保存良好 , 所处地势较高 , 视野开阔 , 向南北两侧远眺 , 皆隐约可见长城遗址延伸到视野的尽头 。 宋、明两代都曾沿用此段长城作防御工事 , 此段城墙遗址即明朝在战国秦长城基础上增筑 。
18:10今日考察结束 , 前往市内用晚餐 。 宁夏考古所罗丰所长设宴招待 , 考察队成员与罗所长、固原市博物馆馆长等当地文物工作者交流考察体会 。
2019. 06. 25
晴 。 8:40在罗所长陪同下前往西北农耕博物馆暨固原市原州区博物馆考察 。 9:25前往固原市博物馆 。 馆藏金石文物中 , 已定为全国一级文物的北宋靖康元年铁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又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刊布 , 但是该钟保护情况欠佳 , 钟亭亭顶已出现破损 , 亭柱亦已不稳 , 一遇大风雨则雨水直接浇淋钟面 , 致使文字日益锈蚀 。 由于西北地区近年气候变化较为剧烈 , 降水显著增多 , 该钟及其附属保护建筑物亟待相关部门加强维护 。 石刻馆中若干宋元碑刻亦值得持续跟进 。 参观展厅后 , 前往博物馆库房考察新征集文物 。 馆方新征集隋唐墓志出土地以西安、洛阳为主 , 部分出自唐研究基金会罗杰伟先生捐赠;宋元明清墓志则有不少出于宁南当地者 。 在博物馆会议室用午餐后 , 11:40出发前往固原六盘山机场 。 考察队搭乘华夏航空G52670次航班到天津 。 航班原计划13:15起飞 , 因飞机晚到延误1小时 , 于16:04到达天津滨海机场 。 鲁西奇老师转机返回武汉 , 考察队其余成员搭乘中巴返回北京 , 考察圆满结束 。
- 西游记中,元始天尊和地仙之祖镇元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 回忆当年炮声隆,旌旗飘扬分外红——老战士马万湘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记
- 30年前走亲戚的老照片,你还记得多少?
- 徐晓冬雷雷悬了?武术大师田野:让儿子去复仇,我可以闭上双眼了
- 不是有南水北调吗,为啥还要引黄河水入白洋淀?这一点你要熟记
- 这位西方伟大的航海家,却被手下在日记中诅咒:赶紧去死吧
- 广德新杭镇近代温州移民的一段记忆
- 红安记忆,顺访林彪故居
- 一寸山河一寸心、十万青年十万军,铭记历史,关爱抗战老兵,我们一直在行动!
- 黄枯梅|《东西两场访书记》“挹彭”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