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以貌取人”向来是个贬义词 , 但是在服饰制度严格的清代宫廷 , 却是让人趋福避祸的一大技能 。

清代服饰制度之浩繁超越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 。 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的服饰从材质、颜色到装饰都有严格的规范 。 华丽精致的清代宫廷服饰是清代服饰制度中最高级的代表 , 宫廷服饰从头到脚都彰显着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礼制与皇权的威严 。 10月19日上午 , 以“形色有制 满汉融合——异彩纷呈的清宫服饰”为主题的讲座在长沙市博物馆开讲 , 主讲人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李理带你穿越到清宫“以貌取人”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讲座现场

穿兽皮御寒的 努尔哈赤将服饰作为建国之策

当我们被清宫剧满屏的精致服装刷屏时 , 他们的先人——满族人早期的服饰并不讲究 。 当时属于游牧民族的他们 , 大多用兽皮或棉麻制成了粗布衣服 , 连贵为首领的努尔哈赤也不例外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头戴皮帽 , 身穿兽皮大衣的女真族首领

努尔哈赤时期 , 女真人社会形态、生产生活用品均相对落后 。 人们还没养蚕、纺织高档织绣品 , 高档织绣品必须通过商品贸易、明朝赏赐才能获得 。 当时 , 明朝在辽东地区建有马市 , 女真人以本地特产山货与明人、蒙古人、朝鲜人以物物交换形态 , 换回自己所需的织绣品 。 根据史籍记载 , 努尔哈赤作为明朝卫所属臣 , 曾先后七次前往北京觐见皇帝和明朝官员 , 以此得到包括服装、织绣品在内的朝廷恩赏 。 此外 , 女真人经常通过出征抢掠方式 , 从明朝及蒙古、朝鲜等地抢用高档服装和纺织物 。

1616年 , 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 , 满族人开始学习养蚕织布 , 他也开始以“礼”约束国人 。 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皇太极积极借鉴明朝宫廷服饰 , 大胆借用大明文武品官服饰定制 , 将宫廷服饰作为建国之策 , 以此约束国人 , 建立起本国最早的服饰等级 , 通过不同服饰的款式、图案、色彩定制 , 以及它们在何种场合穿用 。 1621年 , 努尔哈赤首定诸贝勒、官员补服之制;两年后 , 他又颁布了诸大臣、贝勒之侍卫、无职务的亲兵随侍及良民凉帽、衣服、披领等规定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大披领、箭袖是满族人服饰的特色 , 在清朝服饰中一直得以保留

如果说努尔哈赤的汗王令创建了清朝早期的服饰之礼 , 到了皇太极时期 , 规定更加详细 。 作为努尔哈赤的继任者 , 皇太极实现了“南面独尊” , 开始进一步改革宫廷服饰制度 。 1632年 , 皇太极对满州贵族、官员及其福晋衣着、冠帽、靴鞋作出明确规定:自我以下八旗诸贝勒 , 凡在屯街行走 , 冬夏俱服朝衣 , 不许服袍 。 出野外行走 , 方许服袍 。 连女眷冬夏两季如何戴帽都有严格要求 。

这些规定 , 不仅规范了人们的穿衣戴帽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服饰制度 , 逐步建立起封建等级观念 , 使人们明确上下尊卑 , 原本粗俗、混乱的草创国家变为有序 。 四年后 ,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 可以说 , 早期的宫廷服饰制度为清朝创立与发展 , 提供了支撑 , 也为入关后宫廷服饰的最终完善奠定了基础 。

“十二章”清朝帝后服饰独有徽标

清朝入关后 , 迁都北京 。 从进入紫禁城的那一刻 , 清朝不再以少数民族政权自称 , 而是明代的正统继承者 , 对明朝的十三陵保护很好 。 在“清承明制”理念下 , 清宫服饰吸收了大量明朝宫廷服饰内容 , 后来不断丰富和完善 , 于乾隆朝形成严格规范的宫廷服饰制度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慧贤皇贵妃朝服像轴

根据场合时机 , 清朝服装分为礼服、吉服、行服、戎服、常服五种 , 其中以用于祭祀、朝贺典礼、政务等活动的礼服规格最高 。 皇帝礼服包括朝服(朝袍)、端罩和衮服 , 后妃们礼服包括朝袍、朝裙和朝褂 。 凡清宫重大典礼如元旦、万寿、冬至 , 及皇后主持的躬桑劝蚕等祭祀活动 , 皇帝带领后妃着隆重的礼服 。 后妃礼服尤为繁绮绚烂 , 一整套礼服 , 自上而下由朝冠、金约、耳饰、领约、披领、朝褂、朝袍、朝珠、朝裙、采帨、朝靴等组成 , 繁复的服装各组件与诸项配饰无一不体现着穿着者的等级身份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长沙市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明黄江绸彩绣平金夹龙袍

就纹饰来说 , 就不得不提帝后专属徽标“十二章” 。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专用的徽标 , 为历代帝王所使用 。 所谓“十二章” , 即:日、月、星辰、山、龙、宗彝、华虫、藻、火、粉米、黼黻等12种图案 。 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 , “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时 , 其后从传说中的图案演化为12种特殊徽标 。 它们有的是自然界的真实图形 , 有的是象形图案 , 在秦汉以后 , 即被用于宫廷贵族服装之上 , 而后上升为皇帝独自使用的徽标 , 代表着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荣耀与特殊地位 。 清朝入关后 , 很快在皇帝服装上使用“十二章”纹 , 并对其加以改制 , 创造出清朝帝后独有的徽标图形和排列位置 , 成为其继承、发展古代传统图案的范例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龙袍细节图

在清朝服饰发展的过程中 , 八团龙服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图案 , 它曾先后出现在皇帝和妃子的服装上 。 顺治早期和康熙早期曾经穿过八团龙服装 , 到了乾隆时期就没有再发现八团龙服饰的龙袍了 , 转而出现在了后妃们的服饰上 。 因此 , 只要在后妃服装上出现八团龙 ,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 , 这件衣服和这件衣服的主人所处年代是清朝中晚期 。 而四团龙服饰属于王公贝勒蟒袍图案 。

红色丝缨冠帽是清代独有

从清朝早期到中晚期 , 清朝官制的服装有很大变化 , 变化之初就是从后宫服饰开始的 。 图案装饰越来越精致的同时 , 颜色也越来越鲜艳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戎服中体现的八旗色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随着影视作品大火的“延禧色”

早在女真氏族部落时期 , 女真人的审美观念包括色彩观念 , 都保持在较原始状态 。 因此当时无论是创建四旗制 , 还是后来改建八旗制 , “原色”(红、黄、蓝)曾是人们普遍喜爱的色调 。 迁都北京后 , 满洲人受中原传统文化特别是江南文化影响 , 审美品味和鉴赏观念不断提高 。 清中期 , 织绣生产更为专业化 , 江南三织造已能生产出更加绚丽的服装产品 。 因此人们眼中的颜色已变得愈加丰富 , 原来喜欢的红、黄、蓝、白 , 已逐渐被中间色、过渡色、素雅色取代 , 后妃服装的颜色也从最初的“原色” , 演化为眼下被人熟悉的“延禧色” 。

同时 , 色彩不仅仅是用于增加美感 , 还是封建等级的一个组成部分 , 以色彩定尊 , 以色彩定礼制 。 开国时期 , 即以服饰色彩作为礼制工具 , 以此约束国人 。 如天聪六年(1632) , 皇太极在规定国人服饰制度中即明确提出:“缎与蟒缎 , 视其所得服之 , 勿服黄缎及缝有五爪龙等服 , 若系汗(皇太极)所赐者 , 方许服用 。 ”“准许服缎者 , 不拘缎与蟒缎 , 视其所得服之 。 惟黄及金黄色不许用 。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此为乾隆时期宫内男子所带便帽 , 俗称“瓜皮帽” , 也缀有红穗子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

清宫严格服饰制度下 , 如何“以貌取人”// //

书画中体现的冠帽中 , 均有红色丝线装饰

红色对于清宫服饰来说 , 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 清宫冠帽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帽顶大多安镶宝石 , 并覆盖红色丝缨 。 只要出现红色丝线 , 就是清朝服装 , 还可以作为书画年代的鉴定标准之一 。 如果有一幅宋画上出现了带着红色丝线帽子的人 , 那这幅画肯定有问题 。 除了清朝 , 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红丝线 。 从皇太极开始 , 要求所戴帽子必须配有红丝线覆盖 。

关于清宫服饰的知识点 , 李理在讲座中还分享了很多 。 他提到 , 在磨难中成长的满族知道自身的弱小 , 从王朝建立以来就注重学习中原文化 。 因此 , 清朝在以满族为核心的基础上 , 开启了多民族共融的发展方式 , 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乾隆皇帝曾说 , 服饰的样式要保持满洲的样式 , 图案可以用中原的图案 。 清代帝王服饰采用十二章 , 是其接受汉文化传统君德思想在服饰上的最高体现 。 ”清朝宫廷服装的演变 , 成为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