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刘氏选择下移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 , 刘氏选择下移

三国时期 , 曹、刘、孙三足鼎立 , 三国军权的组织结构有非常大的异同 , 概括而言 , 曹氏奉行上行 , 而刘氏选择下移 , 两者选择其实皆属必然 。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刘氏选择下移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 , 刘氏选择下移// //

曹魏:军权组织结构由宗室、皇族掌权 。 由于夏侯氏、曹氏历代联姻 , 因此大将军、大司马衔必在此类人中 , 从夏侯敦到曹爽 , 莫出此姓 。

曹操以武开国 , 得天下三分有二 , 他的人才观也是非常开明的 , 三次求贤令下去 , 网络了一大批人才 。 但 , 在军权上 , 曹操却看的非常透彻和自私(当然 , 这种自私在封建社会是正常和必要的) , 他于群雄逐鹿的北方脱颖而出 , 同时又牢牢把持东汉朝廷 , 对于一个朝权颠覆者而言 , 军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但地广事繁之后 , 全局是一个人无法掌握的 , 所以曹操必然要把部分军权交付贴心的人 , 他选择了曹氏宗亲 。 而先期的董卓却不得要领 , 最终被他所倚重的部下联合朝廷内部的保皇旧势力所诛杀 。

曹操乃官宦之家 , 家底殷实 , 因此族里人丁兴旺 , 出个把人才亦在情理之中 。 但既然军队建设采取上行的“近亲繁殖” , 因此军队质量便有累世削弱的可能 , 到了后期 , 曹操的军队已经是输多胜少 , 汉中有败 , 荆襄也在告急 。 夏侯渊身死汉中 , 曹仁、曹休在对东吴做战时已经是力不从心 , 兵败不久便纷纷辞世 , 刚愎自用的结果是他们年老付出的代价 , 他们的迟暮和先期英勇表现让人唏嘘于时间的无情!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刘氏选择下移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 , 刘氏选择下移// //

曹操后期的屡次失利已是让问题非常敏感了 , 如果不是孙权称臣以及“讨贼自效” 。 我们甚至要怀疑曹魏江山在黄河以南的生存空间 。

宗族素质的下降 , 或许是残酷的时间惩罚 , 但易世后的青黄不接便显现出曹家兵权不合理的弊端 。 曹睿上台后 , 总督南方的军事已经不是宗族了 , 而继任者却不能展现充分的忠诚度 , 他便是曹氏的掘墓人——司马懿 , 到了诸葛亮犯境后 , 在西边总督军事的还是司马懿 , 而被朝廷寄以厚望的宗族后人却在歌舞升平 。

曹氏末代大将军曹爽的登台表演可谓蹩脚谢幕 , 曹(夏侯)——辉煌一时的姓氏淹没在历史中 。

而窃国者司马懿则继承了曹操的军权观 , 司马师、司马昭是不会同时离京的!而大的礼乐征伐 , 必出此二人 。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刘氏选择下移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 , 刘氏选择下移// //

刘蜀:苦命王朝的平民本色 , 军权皆归旁系 。

刘备 , 奋斗一生的枭雄 。 他身为帝胄却家道早落 , 到了他这代 , 只落的孤儿寡母 , 贩履织席 。 而宗室呢?对刘汉而言 , 王臣刘氏便是宗室 , 而没落的贵族什么都不是 。 刘备的族子从弟等皆为安贫乐道的农夫 , 刘备志存高远的鸿鹄不喜欢这帮燕雀 , 所以孩提时代的宗族感情非常淡薄 , 小刘备一句“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让他孤立族里 , 十五岁行学实是不得以而为之 , 一方面体现出没落贵夫人刘母的不切实际的拼搏幻想 , 也是刘备欲摆脱宗族农耕的生活努力 , 可“名垂青史”的“不甚乐读书”却煽了刘老夫人一记耳光 。

正因为刘备没有家底 , 因此宗族有无也没有大的必要!下移军权乃当务之急 。 既然没了强有力的亲属资源 , 兄弟般的感情才是平民军阀上下级的感情纽带 , 因此“二万人敌”的关张便是依仗的臂膀 。 当然 , 最后张飞也是国丈 , 也成了皇族 。 诸葛亮也是 , 死后也成了国戚 。 可早期 , 他们什么都不是!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刘氏选择下移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 , 刘氏选择下移// //

军权的下移是刘备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 因此提升部属的忠诚度则成为头等大事 , 刘备做得很好 。 关羽、诸葛亮两位人杰先后为这个平民王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 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 , 不!可怜关羽 , 分成两半裹在了他乡 。

刘氏江山的灭亡纯属实力所限 , 属于客观历史必然 , 但比起曹家的主观失败而言 , 要光荣得多 , 但却很不体面 , 至少曹家还有块禅让的遮羞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