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要寻找“梅姨”?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大家为什么要寻找“梅姨”?

■ 社论

民众对“梅姨”的关切 , 其实也是大众关注儿童保护的反射 。

昨日 , 人贩子“梅姨”的画像在朋友圈刷屏 。 在这张照片上 , 赫然标注着“寻找梅姨”“涉及9起拐卖儿童案件”“梅姨至今仍未落网 , 可能还有更多的小孩子落网”的字样 。 不过 ,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随后发布消息称 , 网络上流传的广东增城被拐9名儿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第二张画像非官方公布信息 , “梅姨”是否存在 , 长相如何 , 暂无其他证据印证 。 广东省公安厅未邀请专家对“梅姨”二次画像 , 广东警方仍在积极开展寻找其余7名儿童下落 。

不得不说 , 这则辟谣声明来得很及时 。 在全民接力转发这幅“梅姨”照片的时候 , 公安部的声明第一时间制止了不实信息的传播 , 避免了这张画像可能造成的误伤 。

梳理公开信息可知 , 除了此次画像乌龙事件 , “梅姨”在何地落网、人贩子“梅姨”现身……诸如此类的假消息屡见不鲜 。 此外 , 一直以来涉及儿童被拐卖的谣言也常出现在民众视野 。 比如 , “中国一年失踪20万孩子 , 找回的概率只占0.1%”等假消息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出现一次 。

但要看到 , 不管是关于儿童拐卖的谣言 , 还是这样一位只活在犯罪嫌疑人口供和画像中的“梅姨” , 都折射出公众对儿童拐卖案件的敏感 。 “梅姨”犹如一个“城市传说” , 时刻提醒大众要提高防拐意识 。

的确如此 。 对儿童被拐卖的家庭来说 , 失去孩子往往意味着“天塌了” , 一些家庭为了找回孩子踏上漫漫寻子路 , 但常常无功而返 。 就像电影《亲爱的》呈现的那样 , 为了找回孩子 , 一群家长几乎付出了毕生所有的精力 , 抛弃事业 , 牺牲家庭 , 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线索 , 但到头来往往还是一场空 。 一场场人伦悲剧 , 成为他们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

对人伦悲剧的共情 , 是这次大家转发“梅姨”照片背后的动机 。 尽管这是一个乌龙 , 但大家对儿童拐卖的痛恨 , 应该得到理解 , 而这也远远谈不上主动“传谣” 。

当然 , 相关部门也要看到这层共情心理 , 在尽快对“梅姨”事件答疑的同时 , 还要继续加大对儿童买卖的打击力度 , 让更多家庭免于“妻离子散”的悲剧 。

近年来 , 公安、司法部门为此已经做出不少努力 。 早在2011年6月1日 , 公安部就出台规定 , 全国公安机关实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 , 要求县、市公安机关接到儿童失踪警情后 , 要多部门、多警种联动合成作战 , 刑侦部门立案开展侦查要快 。

同样在2016年 , 公安部上线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 。 该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 , 将儿童失踪信息推送至失踪地周边一定范围内 , 让更多群众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 及时提供线索 , 协助快速找回失踪儿童 。 截至2019年5月15日 , 该平台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3978条 , 找回3901名儿童 , 找回率为98% , 其中解救被拐儿童57名 。

而在民间 , 一些公益组织 , 也用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力量帮助家长寻找孩子的线索 , 给这些被拐卖儿童的家长带去慰藉与帮助 。

这一切努力都表明:只要有一个儿童被拐卖 , 留给家长和社会的就是无法抹平的心理创伤 。 所以 , 加大对儿童拐卖的打击力度 , 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放松 。

这就需要办案部门、公益组织和社会大众联动 , 以合力拱卫儿童的安全 。 而在这个过程中 , 民众对“梅姨”的关切 , 根本上是基于大众对儿童保护的关心 。 毕竟 , 没有哪个家庭可以承担“失子”带来的伤痛 。 而一个良善友好的社会 , 也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

相关报道见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