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霹雳州金宝“小椰壳洞”见证华工开矿历史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大马霹雳州金宝“小椰壳洞”见证华工开矿历史


大马霹雳州金宝“小椰壳洞”见证华工开矿历史

大马霹雳州金宝“小椰壳洞”见证华工开矿历史// //

小椰壳洞是电影《湄公河行动》取景地点之一 。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11月26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 , 1887年 , 马来西亚霹雳州金宝开埠 , 在1891年被发现大量的锡米后 , 此处成了华工下南洋前来谋生的热门地点 。 而有“小椰壳洞”之称的岩洞 , 早在80年代就被矿工们发现存有锡矿 , 是金宝区内少有的原始山壁采矿之地 。

小椰壳洞位于石山脚新村深处 , 在进入该岩洞前 , 必须循一条通往油棕园及运输树桐的道路进去 , 经过一个小丛林后才得以抵达岩洞前 。 在2016年时 , 中国电影《湄公河行动》拍摄团队曾在该处取景 , 平常也有不少探险及爬山爱好者前来探秘 。


大马霹雳州金宝“小椰壳洞”见证华工开矿历史

大马霹雳州金宝“小椰壳洞”见证华工开矿历史// //

岩洞内两侧的大小凹洞及地上的碎石 , 都是当年华工采矿的证明 。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洞穴小溪多 须熟悉路线

由于岩洞有数个出入口 , 洞穴内也有着许多小溪 , 因此在进入该岩洞前 , 必须由熟悉及到过该处的村民或爬山爱好者带领进入 , 免得在漆黑一片的洞穴内迷了方向 , 发生意外 。

小椰壳洞内 , 两旁的岩壁上除了有许多钟乳石之外 , 岩洞两侧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凹洞 , 地上也有许多因采矿而留下的不自然碎石堆集现象 , 显见当年有人前来该处 , 利用手中的凿刻工具开采锡矿 。

华人先辈自创采矿技术

金宝近打锡矿博物馆副馆长周承隆表示 , 根据文献记载 , 法国探险家曾于1881年受到政府委托 , 前来霹雳及印尼进行锡矿科学研究报告 , 该报告内记载了华工早在金宝开埠前 , 就在小椰壳洞内进行了山壁采矿活动 。

“山壁采矿的方法也被称为矿脉开采(Lode Mining) , 是除了露天开采(Open Cast)之外 , 最原始的采矿方式 , 老一辈的矿工翻山越岭进入多个洞口及山脉进行采矿活动 , 更自行创造了各种技术在洞内采矿 , 非常厉害 。 ”周承隆说 。

到达山顶再向下开辟

“金宝有个地方被称为七层楼(Ulu Petai) , 因为矿工们必须翻山越岭 , 跨过7个瀑布到达山顶 , 向下开辟300公尺进行采矿工作 。 ”周承隆说 。 最早前来金宝进行采矿活动的是曼戴令人 , 原先在万邦刁湾山(现称金宝山)山脚下采矿 , 在当地形成小村落后 , 他们再进入山脉里采矿 , 而华工是后来才到的 。

周承隆表示 , 小椰壳洞内的锡苗本就粘在山壁中 , 洞内的石灰岩及岩石经过上亿年的地壳变动、地下水的压力冲击 , 分布在洞穴内各个角落 , 而石灰岩经过雨水的侵蚀后 , 粘在该表面层的锡矿就会露出来 , 矿工们看见后 , 就会使用凿刻工具将其撬出 , 因此地面上会有许多碎石 。

昔日开辟走道成奇景

周承隆解释 , 矿工在洞内进行采矿活动前 , 都会制作一个架子 , 以便将洞内所采获的锡苗运送出去 , 他们分别在架子上下处安装两个木制的齿轮 , 并为齿轮套上藤制的绳索 , 进而让架子上的空桶随着齿轮上下滚动 , 让工人们通过这个会滚动的架子 , 将锡苗运出洞口 。

“山壁上除了有着许多锡苗之外 , 地表上也有不少被雨水冲刷下来的锡苗 , 因此矿工们也会使用盆在洞穴内淘洗锡米 , 这比起露天采矿来得轻松 , 起码无需在烈日下工作 。 ”周承隆说 。

用工具凿刻撬出锡苗

一般的矿脉开采 , 都是使用炸药炸出通道运送锡苗 , 但小椰壳洞并不像林明那般全是岩石 。 若盲目使用炸药 , 可能会致使该洞穴无法承受炸药的压力 , 因此矿工们才选择使用凿刻工具将锡苗撬出 。

“除了国外的文献及洞内遭到凿开的大小凹洞证明之外 , 石山脚新村里的寿仙岩观音庙也是证明小椰壳洞比金宝更早开埠的证据之一 , 毕竟庙宇是矿工的精神寄托 , 每个锡矿场地附近都会有华工的庙宇 。 ”周承隆说 。

生态教学好去处

周承隆认为 , 小椰壳洞是锡矿的遗址 , 应该受到保护 , 若可以遭到适度的开发及导览 , 这里会是个很棒的生态教学处 , 让后人可以了解先贤采矿的事迹 。

“小椰壳洞内有钟乳石、锡矿开采后所留下的水晶石 , 洞内有小河 , 适合学校带领中小学生来这里 , 接受历史及地理教育 。 ”周承隆说 。 (蔡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