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文潭:豆腐,古人怎么吃?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祈年文潭:豆腐 , 古人怎么吃?

作者:贾月洋

热气腾腾的小铝锅 , 翻滚着一小块一小块白煮豆腐 。 朱自清笔下的冬天 , 总是离不开豆腐这种温暖嫩滑的食物 。

从先秦的《诗经》到曹植的《七步诗》 , 从“啜菽饮水”到“种豆南山” , 国人食用豆类的记载不绝于书 。 而作为豆制品家族的重要成员 , 豆腐的历史 , 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

故事 , 还要从一个传说讲起 。

传说西汉时期 , 淮南王刘安沉迷修道 , 在今天安徽淮南八公山一带聚众炼丹 , 无意中将石膏注入豆汁中 , 于是就诞生了豆腐这种食物 。

当然 ,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 到今天都还有争议 。 这种说法的起源 , 来自理学家朱熹所作的豆腐诗 , “种豆豆苗稀 , 力竭心已腐 。 早知淮王术 , 安坐获泉布 。 ”朱熹自己还特别作了注释 , 称世间流传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 此后 , 经过《本草纲目》等书籍的因循 , 刘安发明豆腐的说法 , 逐渐深入人心 。

事实上 , 刘安所在的秦汉时期 , 有关豆腐的记载极为罕见;而朱熹所生活的两宋时期 , 才是豆腐真正开始广泛食用的年代 。

据史书记载 , 南宋临安府街头酒肆中 , 已经有豆腐羹、煎豆腐等相关菜品 , 与血脏、蛤蜊肉等一道作为下酒小菜出售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 , 还记载了一位爱吃蜜的长老 , 专喜欢用豆腐、面筋之类蘸蜜食用 , 常常与同样爱好吃蜜的苏轼一起分享吃蜜心得 , 后来被苏轼写进诗里 , 便有了著名的《安州老人食蜜歌》 。

此后 , 上到宫廷御馔 , 下至百姓人家 , 豆腐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食材之一 , 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 , 花样也从一开始的煎豆腐、豆腐羹 , 进一步衍生出熝豆腐、锅塌豆腐等不同做法 。

元代学者谢应芳曾对豆腐作出过极高的评价:年老者吃肉 , 是古今不变的敬老惯例 , 但一旦老得没有了牙齿 , 那即使有再多肉 , 也难以享受 , 而像豆腐这样甘软可口的食品 , 才是真正用于养老的好东西 。 其对豆腐的喜爱之情 , 自不待言 。

除日常食用外 , 豆腐的药用价值 , 也颇受古人重视 。 《本草纲目》记载 , 豆腐“主治宽中益气 , 和脾胃 , 消胀满 , 下大肠浊气 , 清热散血” , 并附有相关医方 , 如白豆腐醋煎服用 , 能治痢疾 , 豆腐切片外敷 , 能治杖疮 , 诸如此类 。

由于同时具备便宜、美观、利口、用途广泛等诸多特点 , 豆腐也开始衍生出浓厚的象征意味 , 食用豆腐渐渐成为节俭、清廉的象征 。 如南宋初年 , 宋高宗与大臣对话时 , 便称自己知道目前条件艰苦 , 一直不怎么吃肉 , 常吃蔬菜 , 最近还掺了豆腐做羹 , 吃起来也觉得不错 , 以彰显节俭、勉励大臣 。 明朝永乐年间 , 有御史刚正清廉 , 平时只吃豆腐 , 还赢得了“豆腐御史”的称号 。 其它诸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之类的俗语 , 更是耳熟能详 。

既可以食用 , 又可以药用 , 既上得了庙堂 , 又入得了厨房 。 长期以来 , 豆腐这种看上去稀松平常的食品 , 受到人们一致喜爱 , 至今 , 依旧在这寒冷的冬天 , 为人们营造着融融暖意 。

[ 责编: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