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避西山柿子园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两避西山柿子园
抚摸着身边的长剑 , 难以消解心中的惆怅 。 市街上风声鹤唳 , 传说英法联军洋枪洋炮快要到通州了 , 有办法的家庭 , 都纷纷出走 , 寄簃公心中没了底 , 为了母亲弟妹的安全 , 一家人决定到西山柿子园周氏庄园避难
沈厚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 , 是鸦片战争之后 , 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国土和国家主权的又一次践踏 。 对沈家本来说 , 不同的是 , 前者只是现实中的体会 , 如国力日衰、朝政日渐腐败等;但对于1860年的英法联军入侵 , 却是亲身体会 , 感受深刻 。
1859年 , 英法联军在大沽发生炮战 , 战败暂离 。 1860年大举来袭 , 大沽、天津相继沦陷 。 消息传到北京 , 百姓人心惶惶 。 达官贵人纷纷将亲眷家属送离北京 。 年轻的沈家本 , 父亲不在家 , 自己自然要承担一家之重负 , 眼见书友玩伴 , 纷纷投笔从戎以报国难 , 自己只能守在母亲弟妹身旁 , 心情郁闷 , 提笔疾书 , 写下五律《走笔》 , 以泄忧愤之情:
身世蓬飘梗 , 光阴斧烂柯 。 百年忙里促 , 万感泪中多 。
酒好不能饮 , 诗成空自歌 。 囊余一长剑 , 倚柱几摩挲 。
沈家本感慨自己的身世、感慨无缘报国 , 以至潸然泪下 。 抚摸着身边的长剑 , 难以消解心中的惆怅 。 市街上风声鹤唳 , 传说英法联军洋枪洋炮快要到通州了 , 有办法的家庭 , 都纷纷出走 , 寄簃公心中没了底 , 为了母亲弟妹的安全 , 一家人决定到西山柿子园周氏庄园避难 。
“柿子园周氏庄园”现在已经无迹可踪 。 据笔者祖母回忆 , 周家乃沈丙莹之外祖父的后人 , 与沈家素来交往甚密 , 因历代经商家境殷实 , 发迹安徽 , 贾商遍及全国 , 南北产业颇丰 , 西山柿子园周氏山庄是其一也 , 现在浙江湖州“沈家本纪念馆”所在地 , 也是周氏产业 。 直到我的父辈与周家尚有过从 , 1953年家父过世 , 我尚年幼 , 就此失联 。
阴历七月二十七日 , 沈家本一家老小上路了 。 郁郁逃难路中 , 以诗达情 , 占得《七月二十七日出都道中口占》五律一首 , 记录逃难的情景:“仓猝驱车去 , 倭迟古道斜 。 西风枯碧草 , 白日走黄沙 。 宫阙连烽火 , 关山泣鼓笳 。 木兰秋狝地 , 回首阵云遮 。 时有行幸木兰之信 。 ”离家逃难 , 烽火渐近带来的心神不宁 , 在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
住在周氏庄园 , 虽然招待甚周 , 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 不久传来英法联军包围通州 , 咸丰慌忙派人谈判 , 似乎有和平的希望 。 于是八月初五 , 一家人又驱车回京了 。 回程的路上心情是愉快的:“闻道王柟使 , 金人已许成 。 鲸波当暂息 , 鹤唳不须惊 。 且喜帆无恙 , 还疑鼓乍鸣 。 梦魂今夜茫 , 安稳板舆迎 。 ”一首《八月初五日入都》可见当时的心情 。
未曾想到 , 谈判中一再妥协的清廷代表亲王载垣 , 因为英法联军头领面见咸丰时不肯行跪拜礼而发生矛盾 , 把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抓了起来 , 谈判破裂 , 联军猛攻 , 通州迅速沦陷 。 1860年9月21日 , 英法联军向驻守在八里桥的三万清军开战 。 八里桥大战的第二天 , 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 全城百姓听闻皇帝跑了 , 于是又纷纷出逃 , 沈氏一家也只得再逃往西山 。 这次的出京 , 比前次更狼狈 , 心情也更加激愤 。 沈家本在《初九日复出都感赋三章》中这样写到:“桃源何处是 , 山墅计行程 。 ”几乎是数着里程逃离 , 可见其仓皇 。 然而作为一名热血青年 , 在“凤城天尺五 , 杂虏任游遨”的国难之时 , 那些手握兵权的达官们“竟卖卢龙塞 , 空闻血战鏖” , 他发出了“感慨谁投笔 , 阽危欲请缨”的感慨 , 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心声 。
慌慌张张的驱车西行 , 经过了乾隆御笔题碑“卢沟晓月”的卢沟桥 , 虽身处美景之中 , 却感到“车声低和水声凉 , 策马荒城晓色苍 。 云乱涌成千里白 , 风狂吼起一天黄 。 沙程确荦石多子 , 野径模糊林有光 。 太息连营依古道 , 桥头不敢苦旁皇”(《度卢沟桥》) 。 不敢停留赏景 , 只能在这模模糊糊的夜间野径中 , 依靠微弱的星光 , 匆匆赶路 。
马车渐入崎岖的山间小径 , 在这山多路窄的夜色中 , 好像天空低矮了许多 。 寂静的夜晚 , 好像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战鼓声声 , 人困马乏 , 暂时找棵大树稍作休息 。 记录这情景的 , 是第二天在周氏山庄写下的五律《将入西山》:渐入崎岖境 , 秋风送马蹏 。 山多偏路窄 , 野阔觉天低 。 暂息劳人驾 , 遥听战士鼙 。 四方嗟靡骋 , 聊借一枝栖 。
西山柿子园远离都市 , 洋人不会打到这僻壤山间 , 主人又十分殷勤好客 , 暂时是安定下来了 , 寄簃公这样描写周氏山庄的生活:门外秭阴稠 , 村居分外幽 。 山低平似岸 , 屋小稳于舟 。 苇蕝多巢鸽 , 松坡好放牛 。 主人能爱客 , 木落话深秋 。 好一派幽静、安闲的生活景象 。 无书可读 , 彻底的闲适 , 游山赏景消磨时光 , 《偶占》便描写了这般情景:“天公渐有飞霜意 , 红欲嫣然碧欲疏 。 忽听牧童呼得得 , 夕阳深树放青驴 。 ”但无论如何的清闲 , 毕竟逃难在外 , 国情何如?社情怎样?家当虽不丰 , 却破家值万贯 , 也不能不惦记 。 已经是中秋望日 , 岂能安心呢?三首短诗表达了此时此地“难民”沈家本的心境 。
《中秋风雨》:昨宵拟作广寒游 , 晓起满山云气浮 。 天意更添羁客思 , 风风雨雨过中秋 。
《夜晴月出》:云敛烟消万里晴 , 银河斜转鹊无声 。 若非一雨先期洗 , 那得团圆分外明 。
《闻雁》:一声哀雁起秋凉 , 午夜衔芦为底忙 。 我有愁心何处寄 , 梦中随尔过潇湘 。
10月24日 , 一纸《北京条约》满足了英法两国的要求 , 侵略者带着从圆明园掠夺的金银财宝、珍稀文物撤退了 。 寄簃公也带着一家回到了阔别近月的家中 。
洋人走了 , 神州大地并没有消停 , 太平军、天地会、白莲教 , 战争无休无止 , 国家将向何处去?一无功名二无财富的年轻人沈家本又当如何?或许也只能是“宇内兵戈今未息 , 暂栖人海挂诗瓢” , 以诗寄情 , 张望那渺茫的未来吧 。
责编:高恒涛
- 土地与神祇|“叨承香火至于今”:西山万寿宫庙会现场记
- 北京八宝山的由来
- 他不是皇帝,却是皇帝的儿子父亲爷爷,5万两银子买地葬北京西山
- 「承大定、 启明昌」-章宗时期的金朝虽然达到极盛但已日薄西山
- 二十年代北京西山,昔日八旗精锐驻地
- 北京西山八大处内的佛牙舍利由来
- 沈周学黄书《西山纪游图跋》
- 西山发现魏忠贤墓,墓内的一样东西,洗清泼给崇祯的脏水
- 豫西山大王代代相传
- 日落西山:萨尔浒之战如何预示了明亡清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