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有言:“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 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 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 , 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 , 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 , 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 ”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 诗词是贯穿古今的文学形式 , 它往往随着作者心境变化 , 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也就是说 , 古诗在唐朝最为鼎盛 , 而词在宋朝最为盛行 , 曲那就在元朝比较盛行了 , 明清就比较兴盛小说 , 比如 , 四大名著作者基本都是明清时人 。

那你可知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诗篇风格 , 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演变的?


唐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

唐朝是古诗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 “李杜诗篇万口传” , 后人皆把李白、杜甫两人看作诗坛上的典范 , 二人合称“李杜” , 李白被称为“诗仙” , 杜甫被称为“诗圣” 。 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 , 可际遇却截然不同 , 所以俩人的诗风也都有各有风格 。

李白生于盛唐 , 杜甫生于国破家亡之际 , 两人的诗不仅是个人心情的寄托 , 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

有人评价李白说“绣口一吐 , 便是半个盛唐” 。 李白生来便是万众瞩目的天才 , 如同《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五岁诵六甲 。 ”他生来便无忧无虑 , 所以他所思所想 , 皆是天马行空 。

李白生于长安元年 , 也就是701年 , 他出生没多久 , 唐朝便发生“唐隆政变” 。 712年唐玄宗顺利登基 , 在唐玄宗励精图治下 , 唐朝迎来开元盛世 。

纵观李白一生 , 基本上贯穿于唐玄宗与唐肃宗时期 , 虽然唐玄宗晚年昏庸 , 可唐朝底蕴雄厚 , 所以李白早期的诗词大多受大唐盛风的影响 , 充满浑厚洒脱的风格 。

李白少年时便游山玩水 , 所以他早期的诗 , 大多歌颂唐朝大好河山 , 感叹安康盛世 , “树深时见鹿 , 溪午不闻钟” , “泠然紫霞赏 , 果得锦囊术 。 ”这看似自由畅快的诗 , 不仅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恣意 , 也侧面写出了百姓和乐的生活 。


唐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

公元744年 , 李白早已经步入官场 , 他看着官场中的蝇营狗苟 , 看着皇帝日渐消沉 , 只能惆怅道“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此时的李白无疑是孤寂的 , 奸臣当道 , 皇帝昏庸 。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 孤寂的不仅是李白 , 还有忠于唐朝的忠臣和等待清明的百姓 。

随后李白又写出名动天下的《将进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妄图用美酒来一解千愁 。 不多久李白又写出《蜀道难》 , 用“悲鸟号古木” , “子规啼夜月”烘托出枯寂的气氛 , 隐隐暗示枯寂的唐王朝 。

“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这几字在开篇中间和结尾都有出现 , 后人评价说颇有“一叹不足而至于再 , 再叹不足而至于三”之意 , 李白叹的不仅是难于上天的蜀道 , 更是呈现颓势的国家 。 可李白纵使忧国忧民 , 他内心还是保留了三分自由 。

安史之乱前期 , 李白一改往日风格 , 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到“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 , 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 。 ”

公元755年 ,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 史称“安史之乱” 。 隐居在外的李白 , 不愿看到盛唐江山如此凋零 , 便应邀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 , 永王被唐肃宗杀害后 , 李白也以连坐之罪入狱 。

随后李白便写到“九日龙山饮 , 黄花笑逐臣 。 醉看风落帽 , 舞爱月留人 。 ”他以逐臣自比 , 笑叹自己潦倒的一生 , 至此唐朝彻底衰颓 。


唐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

李白虽经历安史之乱 , 可他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 , 相比于李白 , 杜甫则是真正地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

他生于公元712年 , 幼时生活还算畅快 , 可他三十二岁时便发生了安史之乱 。 杜甫幼时也曾寄情山水 , 写出“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 , 他生于官宦世家 , 最大的心愿便是入朝为官 , 辅佐皇帝 , 报效国家 。

元宝中后期 , 杜甫被困于长安 , 在此期间 , 他感叹唐玄宗沉溺美色 , 痛斥李林甫把控朝政 , 羞辱杨国忠这一无耻小人 , 写下《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 , 行人但云点行频 。 ”

用尖锐刻薄的语言讽刺时政 , 天宝十四载 , 安史之乱的消息虽还未传到宫里 , 可长安城内人人自危 , 城内一片沉寂 , 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 , 尖锐地嘲讽当政者 。


唐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杜甫对唐玄宗彻底失望 , 便想去投靠唐肃宗 , 却不幸在路上被乱军逮捕 。 杜甫看着凋零的山河 , 听着叛军叫嚣的声音 , 内心惆怅无比 。 在此期间他写下《春望》 , 直言“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杜甫逃出后做了左拾遗 , 他本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力 , 可现实又给他迎头一棒 , 为官期间 , 杜甫处处被排挤 。 在这内忧外患之际 , 竟还有这般小人行径 , 思量至此 , 杜甫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 , 无奈之下 , 他只能弃官而逃 。

弃官之后 , 杜甫生活越来越窘迫 , 在逃难期间 , 他又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

杜甫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 也让我们联想出当时社会下 , 底层百姓生活之苦 , 纵使在这样的环境下 , 杜甫仍然想“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由他这句诗 , 我们便能知晓 , 唐朝缺的不是文人志士 , 而是能赏识他们的为政者 。


唐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唐朝时期 , 最为盛行的唐诗是如何一步步发生演变的?// //

杜甫与李白皆是怀才不遇之人 , 两位文豪尚且不被重用 , 何况是寒门子弟?

两人作诗的灵感皆源于现实 , 两人迥异的写作风格 , 侧面衬托出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影响 , 两人的诗仿佛百姓的心境 , 从盛唐时的欢呼雀跃 , 一路衰为颓然之气 。 混乱的时代成就了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 给诗坛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 , 可却也斩断了百姓心中的希望 。

幼年的杜甫也曾像李白一样寄情山水 , 可晚年的他却始终学不会李白的洒脱 , 由此可见 , 时代转变对人心 , 对人诗风的影响 。

试想 , 若杜甫生于和平盛世 , 他是否还会写出如此悲壮的诗词?

参考文献:《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新唐书·列传一百二七·李白传》 《唐才子传·杜甫传》《唐才子传·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