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人的楷模:洪学智勤俭度日“严”励后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金寨人的楷模:洪学智勤俭度日“严”励后人
金寨人的楷模:洪学智勤俭度日“严”励后人// //
洪学智上将的戎马生涯充满传奇 。 长征中 , 他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三次走过雪山草地 , 为了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 战争中出生的两个女儿也被迫送给老百姓 , 在战争中出生的长子和其他孩子从小跟着部队辗转行军 。 他的儿女长大后 , 都事业有成 。
曾几次“起死回生”
洪老将军有着一颗热情、善良的心 。 一次过雪山时 , 洪学智在山顶上发现六个战士已经冻硬了 , 满山冰雪无法掩埋尸体 , 但他实在不忍将战友们就这样舍弃在山上 , 坚持将他们带到了山下 。 到山下一生火 , 其中一位战士忽然动了 , 大家才明白他们并没有全都死去 , 赶紧抢救 , 救过来五个 。
洪学智也是个命大之人 , 好几次都奇迹般“起死回生” 。 一次 , 他被子弹击倒在战场上 , 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 。 等他伤势好转 , 重新出现在家乡的田野上时 , 亲友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长征中过草地时 , 他得了伤寒 , 昏迷过去 。 一位警卫员眼看这位首长要没救了 , 非常伤心 , 竟开枪自杀了 。 然而 , 部队找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 。 老中医开了个方子 , 有些药品手头没有 , 就派战士漫山遍野去找 , 果然在荒无人烟的草地找到好几味重要药材 , 于是洪学智得救了 , 醒过来后继续带兵行军 。
采访时 , 洪虎跟采访人员谈到此事 , 他说:“正因为是在过草地 , 才能找到草药 , 父亲的病才治好了 , 也可以说是长征救了他呀!”
长征成就美满姻缘
长征成就了洪学智的美满姻缘 。
1936年5月30日 , 洪学智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刚翻越了两座大雪山 , 在草地上开了一次全军运动会 。 比赛后 , 洪学智在主席台上观看文娱节目 , 有一个班的女兵唱起了《打骑兵歌》:“敌人的骑兵不需怕 , 沉着敏捷来打它……”其中的班长是女红军张文(原名张熙泽 , 抗战时出于隐蔽的需要改名张文) 。 洪学智注意到了英姿飒爽、歌声动听的张文 , 张文也注意到了洪学智 。 平时 , 这位身材高大、嗓门洪亮、能征善战的军政治部主任 , 早就给她留下了难忘的感觉 。
在军长王宏坤等人的介绍下 , 洪学智和张文正式相识 。 这对年轻人腼腆地一问一答 , 没说什么浪漫的话语 , 却诚挚地默默相许了 。 后来他们举行婚礼时 , “婚宴”是一顿面疙瘩汤 。
战火中将孩子送人
与洪学智结婚后 , 夫妻俩在长征中跟着各自的部队走 , 聚少离多 , 1938年才在延安重逢 。 1939年 , 他们的长女在延安蟠龙出世 。 洪学智给孩子取名“醒华” , 意思很明确:中华民族 , 觉醒吧!
孩子没满月 , 他们就又在抗战中行军了 。 部队要从山西前往晋察冀边区 , 后有追兵 , 前有堵截 。 他们必须在夜间找机会悄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 马蹄用麻袋片包上 , 部队动员所有带孩子的女同志要照顾好孩子 , 不能让孩子哭 。 行军路途坎坷 , 张文抱着孩子几步一跌 , 这种情况下没法喂奶 , 受到饥饿和惊吓的孩子还发着烧 , 她能不哭吗?
张文正哄孩子 , 手拿指挥旗的洪学智来到了身边 。 他当机立断地说:“把孩子留下吧!”
没时间物色家庭了 , 洪学智抱过孩子 , 和张文跑进路边一所小草房 , 向里面的一对夫妻匆忙表示 , 我们是八路军 , 不能照顾孩子了 , “如果我们在战争中牺牲了 , 那你们就把孩子当成亲生女儿吧!”说完 , 洪学智拉着张文就跑回了部队 。 洪张二人与老百姓彼此都没顾上问姓名 , 更不知道那家老百姓的具体身份 。
张文甚至不知这地方叫什么 , 一打听是“东西房山” , 牢牢记在心上 , 而且记着与孩子分离的那一刻所有的信息:孩子左手臂上的胎记 , 身上包的红布……12年后女儿复得 。
把孩子扔下 , 当然感情上是难以割舍的 , 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 , 必须让理智胜过感情 , 洪学智和张文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亲骨肉 。 解放后的1951年 , 张文开始尝试寻找长女 。
记忆中的信息可用的并不多 。 “东西房山”是东房山、西房山的合称 , 这一山区方圆几百公里 , 不知具体地点 , 也不知孩子改叫什么名字了 , 简直是大海捞针 。 但张文还是怀着对女儿的思念坐上火车 , 往山西东西房山所在的县城进发 。 在该县领导人的帮助下 , 她进入山区 , 在一家又一家小学里寻找 , 惟一的根据是孩子的胎记 。 张文不好意思无缘无故细看孩子们的手臂 , 她想出个办法 , 问孩子们:“来 , 阿姨看看你们打过预防针没有?”
就这样找了很多小学 , 11天过去了 , 并无收获 。 张文哪里知道 , 县里派来陪她找孩子的小伙子 , 其实正是她把孩子放下的那家老百姓的儿子!
那年5月28日中午 , 张文在一家小学寻找未果 , 跟着小伙子回他家吃饭 。 小伙子的母亲生起火 , 要给张文做当地食品“面鱼儿” , 张文帮着拉风箱 。 两人一边做饭一边聊 , 那位妇女问张文是来干什么的 , 张文一说 , 那位妇女一惊 , 当即回答:“你就是把孩子留给我了呀!”
孩子在哪儿?她早就不在这一家了 。 这家老百姓非常支持八路军 , 男主人恰是八路军的交通员 。 他们对这个八路军的孩子很重视 , 怎奈太贫苦 , 养不起她 , 只能给她找更合适的养父养母 。 老百姓家里都不宽裕 , 况且孩子太小 , 不是什么食物都能吃 。 转了十几家 , 终于找到一位有乳汁的母亲 , 这位名叫白银翠的妇女也是八路军的交通员 , 于是把孩子交给了她 。
这家男主人叫王英 , 是个木匠 。 夫妻俩给女婴起名红红 , 因为她是红军的女儿 。
打听到王英的住处 , 张文火速赶去 。 王英夫妻与张文相见后 , 把红红叫了出来 , 这小姑娘本来在屋里熨衣服呢 。 虽然从小就听养父母说自己是红军的后代 , 但她看着眼前陌生的“阿姨” , 一时难以接受这才是自己的母亲的事实 , 一个劲儿往养母身后躲 , 不肯跟亲妈回家 。 养母苦口婆心地教导了孩子半天 , 张文才把红红——现在的洪醒华领走 。
孩子在战火中成长
洪学智与张文一共生了八个儿女 , 其中三男五女 。 这些孩子的出生与成长见证了革命历史的进程 。 三女儿出生的时候 , 由于是战争期间 , 临产的张文身边没有医生护士 , 洪学智亲手将一把剪刀在开水里煮了煮作为消毒 , 然后用它剪断了孩子的脐带 。
在洪学智的家中 , 采访人员见到了他的妻子张文 。 这位从长征路上走出来的女红军身穿俭朴的蓝布上衣 , 白布裤子 , 脚上是一双黑色平底布鞋 。 她坐在布置简洁的客厅里 , 正在看电视里的节目:一群英姿飒爽的年轻女兵表演舞蹈 。 身后 , 外孙女伍辉轻轻地为她捶着肩膀 。 伍辉告诉采访人员:“外婆喜欢看跟部队有关的节目 , 这会让她回想起过去 。 ”
张文和蔼可亲地跟采访人员谈起往事 。 她是四川通江人 , 家里没有土地 , 本来靠她父亲教书养家 , 但后来老父害眼病失明 , 书教不成了 , 母亲租种地主的3亩薄地艰难维持全家生计 , 上顿不接下顿 。 10岁那年 , 她被母亲送到地主家去当佣人 。
可是 , 张文到了地主家才知道 , 原来给地主当佣人 , 是挨饿受冻与挨打受骂兼而有之!地主婆喜怒无常 , 动不动就用大烟袋、柳树条打张文 , 打得她遍体伤痕 。 1932年 , 张文13岁时 , 红军越过巴山来了 , 张文决定跟共产党干革命 。 她成了女红军 , 跟着部队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
回忆起孩子的成长历程 , 张文告诉采访人员:“送人的孩子 , 虽然跟我们离别了很长时间 , 但因为老百姓对她们非常好倒是没吃过什么苦头 。 而在战争中一直跟着我们的孩子 , 其实更可怜!” 。
八个子女中 , 五个是解放前出世的 , 除了送过人的两个 , 剩下的三个孩子都在战火中成长 。 长子洪虎就是其中的代表 。 当他是个婴儿的时候 , 也跟洪醒华一样被妈妈抱在怀里行军 。 张文回忆 , 一次也是要过敌人的封锁线 , 部队在一条铁路边的草丛里隐蔽 , 火车开过 , 震耳欲聋 。 张文生怕洪虎会被吓哭 , 母子俩活不成 , 部队也要暴露 。 然而 , 小洪虎不哭不闹 , 静静地仰视着夜空 , 张文才松了口气 。 战争中 , 吃不上喝不上是常有的事儿 。 他曾因一时找不到凉水 , 天真地喝了从茅屋房檐流下来的雨水 。 由于水不卫生 , 喝下去之后他差点丧命 。
抗战期间在一家老百姓家借宿时 , 给他们做饭的老大娘喜欢上了洪虎 , 建议张文把孩子留下 , “我给你们做顿面条吃 。 ”张文没舍得 。 后来 , 战友们经常拿这事跟她开玩笑:“你怎么不答应把孩子留下?那样咱们就能吃上顿面条啦!”
来源:中安在线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从刘关张的出身谈谈三人的武力特点
- 再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人的失误
- 周建人的夫人和子女后代
-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 中国最伟大的八个工程奇迹,佩服古人的智慧!
- 循吏楷模之福宁知府李拔
- 惊人的猜想:说说关羽败亡的的史前幕后
- 大埔北塘 客家人的“香格里拉”村 抚一面墙灰能闻出百载历史之香
- 一个人的福运和财运,从腿的长短粗细也是能看出来的呢,快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