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介绍事例

1、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
【读书方法介绍事例】2、张溥七录法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 。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 。他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己是笨蛋 。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 。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 。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 。这样连续7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14遍,不说滚瓜烂熟,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 。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
3、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 。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 。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 。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来了 。背着背着,忽然有一处“卡壳”了,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 。直到书背熟了,再继续策马赶路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历史等情况 。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一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 。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就全文抄录或是借来读完了再走 。
4、郑板桥精当法 郑板桥的“精当”之说,就是要求读书要注意选择,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抓到什么就读什么,随便瞎读一气 。不加选择地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于学业无补,而且还可能受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有害 。选择书籍要求“当”,这“当”的标准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来定 。郑板桥一旦选定了他认为“当”的书,就潜心精读 。他读书是很勤奋的,“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
5、梅文鼎四不怕法一是不怕难 。遇到难懂的地方,他从不绕开,越难越去钻研 。他常常为了弄懂一个难点,忘了吃和睡 。二是不怕烦 。他所读的数学书,大都是流传很久的、残破不全的本子,读起来往往前文不接后语,很麻烦 。梅文鼎总是耐心地设法抄写,凑成完整的本子 。有时这本书与那本书文字有不同,即使只是一字之差,他也总要把它考订得清清楚楚 。三是不怕苦 。他读书很勤奋,有一个叫刘辉祖的人曾经和梅文鼎住在一起,他对梅文鼎的学习情况最了解,他说:“每天夜里鼓楼上已经打四更了,梅文鼎还在灯下读书 。天刚蒙蒙亮,他又起床读书了 。”四是不怕丢面子 。梅文鼎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记在本子上 。出门时,他就带上这个本子,只要遇到懂数学的人,就虚心请教,哪怕是年轻的学生,他也不耻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