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去年有个大电视剧,古装片,叫长安十二时辰 。不知道朋友有没有看过 。
这部剧主要讲的是大唐朝长安城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 。剧名有“小时”,所以剧中经常看到各种关于古人计时和报时的画面,充满张力 。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一天分为十二小时,一小时就是两小时 。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十二小时一天时间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古代没有钟 。古人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时钟原理图
其实中国古代除了“时”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计时方法,古人对时间有各种别称 。
认真刷一下挺有意思的 。
古人经常会用的计时单位,比如一刻钟、一炷香、一袋烟、一盏茶;现在经常在网络小说里看到的说法,比如弹指间、一瞬间、眨眼间、一刹那,还有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等等 。
这些说法屡见不鲜,但从来没有人拿它们和作比较 。当转换为当前时钟时间时,分和秒或小时是多少?
从上面古人的计时单位可以看出,古人的计时不如准确 。一包烟、一盏茶等计时单位太随意 。有的人抽烟快,有的人抽烟慢 。一盏茶可以被鲸鱼吞下,也可以品尝 。前后时间巨大 。
除了这些日常的“粗略”计时方法,古人能否做到更精准的计时?
答案是肯定的 。
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
古代人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日晷
日晷是一种通过利用投射到物体上的太阳光线形成的阴影来测量时间的工具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钟表,看起来像一个放大了数字的表盘,指针是日晷柱的影子,驱动力是地球的自转 。
这个东西现在看起来挺的,是我们古代智慧的结晶 。
历史上关于日晷的文字记载比较早出现在汉书、汉书,专门的日晷书共有34卷 。虽然汉书出现了文字记载,但古代日晷的实际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 。
记录在周礼春官:
“冯祥一家:张世两岁,二月十月,二星十月,八星十月,二十,这样他的叙述就可以区分了 。冬夏归日,春秋归月,以辨四时叙说 。”
在周礼的叙述中,说明早在中国古代的周朝,一天基本上就划分为12个小时 。此外,日晷不仅可以记录一天的时间,还可以记录节气和季度 。
日晷在长安十二时辰
当时每个小时的名字和我们现在说的时间不一样,是根据当时人们作息规律命名的 。
西晋人杜预在左传注中说,三国在上午11时至1时称为“夜半”;两个小时后,黎明前,公鸡叫了起来,叫“鸡鸣”;黎明叫“平旦”;太阳升起的时间叫“日出”.早餐时叫“早食”或“朝食” 。
当时的老百姓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餐”是吃第一顿饭的时间,第二顿饭接近晚上,称为“晚餐” 。
中午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升到比较高点,头顶上方的时间叫做“日中”,也就是一天中的中午;在晚上,太阳向西,被称为“日昳”.日落被称为“日入”.在古代,我们现在所说的黄昏只指日落后天空暗淡发黄的时间,而不是整个晚上 。
李商隐在登乐游原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说的就是这么一段时间 。
到了汉代,中间的日晷柱已经不见了
西汉淮南子也记载,中国古代曾尝试过一天十五小时的计时方法,但发现长期应用不易,于是慢慢放弃了,将计时统一为十二小时 。结合传统文化,十二小时以当地分支机构的名称命名,即熟悉的分小时、丑陋的小时、印石、石矛、陈石、施思、中午、不合时宜的小时、神时、酉时、曲时和石海 。
在宋代,宋朝第一次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 。以前的一个子时是两个小时,现在子时分为“初子时”和“正子时”,改进了计时方法,将一天的时间分为24个部分,这与我们现在的24小时制没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