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之我见:住在手机里的人

01 app与小铺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坐在角落的长椅上,默默地看着人来人往 。长椅上坐满了垂暮之年的老爷爷老奶奶 。在彼此的街对面,有一家又一家的小店 。
迷迷糊糊中,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这一间间的小铺子不就是我们使用的app么?
过去的人带着小店的期待走进来,喜欢点进app的操作;当进入店铺耳边听到的欢迎语就是app的欢迎界面,在铺子里见到五花八门的产品就是陈列在app的货架上的图文 。从商店出来时,他满意地把产品带回家,或者失望地出来,去下一个目的地 。
建房子和店铺就跟建淘宝app,装修淘宝店铺一样 。商店旁边的街道是网络,车辆和行人的速度是每个人上网的速度,人们在街道上行进的路线形成了一条动态的流线 。通过店铺的人数就是推广量,每天实际看到店铺门面的人数加起来就是店铺每天的曝光量 。
坐在长椅上,看到对面有个小店,
本质上,互联网产品将人们的交流从线下转变为线上 。无论什么样的产品,线下和线上仍然离不开市场中参与商业活动的三个主体:产品本身、用户和竞争对手 。
02 数据,要活的数据
日本有17000家“家庭”品牌24小时便利店,1972年在日本成立 。自2004年进入中国以来,已有2500多家在mainlandchina开业 。
时任2017年中国区全家总经理的朱洪套表示:“全家每年有2800个sku(库存单位),需要更换1700个sku,其中一半以上每两周更换100个产品 。”在整个家庭中,一切都是“客户说了算”,更新类别来自消费者在整个家庭中购物产生的数据 。正如微软和雅虎前副总裁、搜索前首席运营官齐鲁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所说:“死数据没用,活数据有用 。”
全家目前经营单品3000余种,每年的商品汰换率高达50%,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是业内第一的:7-11便利店每周引进100个单品,每年商品更替率更是达到了70% 。
因为无法询问消费者的口味、感受、消费能力,便利店们无一不是通过消费者到店产生的数据洞察背后的喜好和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久立于不败之地 。
这样的数字背后有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是互联网时代给零售业的加速器 。它们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紧跟时代潮流,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
一个小家庭微信微信账号引起了我179好友的关注 。
全家实施app,享受会员卡,效果不理想 。目前的重点是加入小项目会员,用会员积分促进消费
每一个货架上的产品都不是随意摆放的:生产出来后,通过供应商的生产采购谈判,从同质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在店员的安排下,由车辆运送,依次登上全家的货架 。
每个环节都有一个成熟的sop(标准作业程序),确保所有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
“易捷”便利店与京东合作,通过“jd”实现线上线下价格同步更新 。com新路”网络终端,仓库智能选货、订货、补货;“美一佳”便利店与雅居乐科技合作,通过雅居乐ip远程摄像头实现移动app中实体店的远程管理,降低了出行费用和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 。
——便利店将数字技术融入店铺运营的方方面面,提高了日产运营效率,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 。
你看,互联网和数据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一种产品,也不会产生空中楼阁,而是各行各业的加速器,由互联网催生出来的产品实际也仍然是我们所需的:
知乎满足你“十万个为什么”和交流讨论的需求;的头条满足了你对方方面面的思考;搜索会满足你的针对性搜索需求;无一例外,他们的app上都有你的操作,按照“千人一面”的原则给你贴标签,将你的时间贩卖给广告商,或是把你想搜索的同类别资讯推送到你的手边,做到精准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