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电二频当互联网成为记忆载体( 二 )


在中国,从2003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开始收集和保存互联网资源,比较近启动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希望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分级分布式的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收集和保存系统,促进互联网信息的社会化保存和服务 。该项目的第一个合作机构是新浪,这意味着,就像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一样,你的微博很可能会被收录到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库中 。
当然,很多人不禁会想,无论是美国的互联网档案馆,还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千方百计不让互联网失忆有什么意义?
2
如前所述,没有干预,互联网信息注定会迅速衰减 。就个人而言,这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甚至只是感情问题 。
但在社区中,由于互联网真实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数据的收集和保存将加速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深化政*数据与社会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甚至在一些社会学家眼里,保留国家数字记忆可以将其浓缩提炼为同一个“文明社区”的公共记忆,比较终成为国家建设的一部分 。
然而,保存数字记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分散在app孤岛上 。正因为如此,没有一个组织能够自我管理,必须自下而上地动员社会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中,信息数据会由共建主体保存,由国家地图协会和共建主体进行联合分析,为决策、学术研究等非商业目的服务 。
不难发现,在人类向数字化生存的转型中,图书馆也在经历转型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名言:“天堂应该像一个图书馆”,但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图书馆比较好是数字形式的,比较好是我们每个人创造的 。
事实上,正如国会图书馆所说:“推特是传播、新闻报道和社会趋势的历史记录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国会图书馆现有文化遗产的补充 。”国家图书馆也很重视新浪的信息规模和风格 。截至去年12月,sina.com已经发表了超过2.1亿篇新闻文章,超过13亿个多媒体内容和超过80亿次互动 。在过去的10年里,微博已经发布了2000多亿篇博文
这些公开发布的信息都会存储在互联网信息战略存储库,其中微博数据的社会价值比较大 。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普通用户发布的信息占据了微博博文的绝大部分 。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可能会随着过去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会在未来保留下来,与媒体、大v、明星等的声音一起记录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为政策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多重参考的价值,为从公众视角开展历史和社会研究提供难得的信息,比较终成为这个国家的公众“记忆”
在我看来,这些碎片化的数据不仅具有当下的社会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重新审视历史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时代传播和储存信息的能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代的历史观 。
我还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气质厚重阴暗的学长跟我说了一句我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金句,大概是说历史是由“比较好”和“比较坏”的人创造的,大多数平庸的人只负责孕育种族 。
他的深刻给我留下了暗暗的印象,但现在我已经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狭隘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传播技术和传播成本的原因,长期以来,相对单一的信息结构使得人们更注重从名人的角度来还原历史,信息的保存也更注重专业作品 。所谓“平庸之辈”的微弱声音也被宏大叙事的扩音器所笼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