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能匡社稷,下不能安黎民,书生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上不能匡社稷 , 下不能安黎民 , 书生坐而论道 , 空谈误国

孔融文采风流 。 其诗辞文章体气高妙 , 文句整饬 , 辞采典雅 , 引古论今 , 比喻精妙 , 气势充沛 。 魏文帝曹丕很喜欢孔融的文辞 , 把他列为“建安七子”之一 , 说孔融的文章可与扬雄、班固媲美 , 还曾下令悬赏征募孔融所遗留的文章 。


上不能匡社稷,下不能安黎民,书生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上不能匡社稷 , 下不能安黎民 , 书生坐而论道 , 空谈误国// //

孔融十岁时就能把太中大夫陈炜辩驳的哑口无言 , 在其为官生涯中亦常常“引正定议” , 朝廷诸位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 。 比如在关于马日磾丧礼规格、是否恢复肉刑、是否行禁酒令等方面之辩论 , 以及在曹操劝孔融与郗虑和解后的答复等等 , 孔融都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 可谓雄辩滔滔 。

孔融文采风流、雄辩滔滔 , 那么 , 他的军事才能和为政才能又如何呢?

军事才能

孔融接触到军事 , 主要是在担任北海相期间 。 董卓专权想要废少帝立献帝 , 孔融反对 , 因而得罪了董卓 , 被董卓派出黄巾军活动最为猖獗的北海担任郡相 。

孔融志在靖难 , 所以他到任后 , “收合士民 , 起兵讲武 , 驰檄飞翰 , 引谋州郡” , 召集士民 , 聚兵讲武 , 下发檄文 , 又与各州郡通声气 , 共同谋划 , 准备大干一番 。 然而 , 等到黄巾军将领张饶从冀州还回时 , 孔融率部迎击 , 结果却反被张饶所败 , 只好收拾散兵退保朱虚县 。


上不能匡社稷,下不能安黎民,书生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上不能匡社稷 , 下不能安黎民 , 书生坐而论道 , 空谈误国// //

在朱虚县 , 孔融加固城邑 , 设立学校 , 表显儒术 , 荐举贤良 , 颇有政声 , 时人称其为“孔北海” 。 然而 , 等到黄巾军打来时 , 孔融屯兵于都昌 , 结果被管亥围住 , 一筹莫展 , 只好派太史慈去平原向刘备求救 。 刘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率兵来救 , 黄巾军这才解了对孔融的包围 , 逃散而去 。

值得注意的是 , 刘备去救孔融的兵力只有三千人 , 而能解了黄巾军对孔融的包围 , 可见当时黄巾军的兵力也不多 。

建安元年 , 袁绍之子袁谭攻打由孔融坐镇的北海 。 打到后面 , 孔融的战士仅剩数百人 , 城内已经短兵相接 , 袁军的箭矢像雨一样射来 , 而孔融却打肿脸充胖子 , 装出一副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儒将风范 , 仍然凭几读书 , 谈笑自若 , 直到晚上城陷 , 孔融这才逃走 , 妻儿被袁谭所掳 , 北海为袁谭所夺 。


上不能匡社稷,下不能安黎民,书生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上不能匡社稷 , 下不能安黎民 , 书生坐而论道 , 空谈误国// //

总之 , 孔融在北海为相六七年 , 虽然也积极聚兵讲武 , 加固城墙 , 但逢战必败 , 最终连北海都守不住 , 可见其军事才能确实很菜 。

为政才能

司马光曾批评说 , 孔融以才气出众而自负 , 立志要平定汉末祸乱 。 但他志大才疏 , 故而一直没有成效 。 他高谈阔论 , 盈溢官府 , 谈吐优雅 , 可使人玩味传诵 。 但如果真把他的议论具体落实实施 , 却很难全行得通 。 他只会口出大言 , 而漏洞很多 。 他一时可得人心 , 但久而久之 , 人们便不愿再依附 。 他所任用的官员 , 好标新立异 , 多数是耍小聪明的轻浮之人 。

孔融设立学校、推崇儒术 , 这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 , 明显是未能区分轻重缓急、不识时务 。

孔融尊奉大儒郑玄 , 以子孙之礼对待郑玄 , 把郑玄所居住的乡改名为郑公乡 。 对其他有名望的清俊之士如左承祖、刘义逊等 , 全都只当作宾客奉陪在座而已 , 并不与他们讨论国家政事 , 让他们发挥各自的才干 。


上不能匡社稷,下不能安黎民,书生坐而论道,空谈误国

上不能匡社稷 , 下不能安黎民 , 书生坐而论道 , 空谈误国// //

孔融所举荐的贤良 , 除了郑玄外 , 还有彭璆、邴原、祢衡等人 。 这些人要么刚正有余、智谋不足之人 , 要么桀骜不羁、言行乖张 。

如果是治世 , 孔融所举荐的这些人或许还有点作用;而在乱世 , 这些人显然就不是急需的人才了 。 何况 , 像邴原这种稍微有点能耐的人 , 也并不完全认同孔融的为政举措 , 邴原后来就离开了孔融 , 去了辽东 。

正因为如此 , 所以孔融在北海为相六七年 , 几乎毫无成就 , 最后还把北海丢了 。

上不能匡社稷 , 下不能安黎民 。 喜好高谈阔论 , 却手无缚鸡之力、不识时务 , 这不正书生坐而论道 , 空谈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