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自从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 , 中国历代王朝 , 就成了古代国际贸易里的“吸金”狠角色 。 自家的商品只要一亮相 , 必然惹得各国“买家”们蜂拥而来 , 火热的外贸景象 , 甚至还叫古代中国收获了一强大绰号:银泵——赚白银 , 就像水泵抽水一样 , 源源不断涌来 。

如此强大赚钱能力 , 自然来自古代“中国制造”的高品质 , 却也得益于火热背后 , 一些“幕后英雄”们 。

比如 , 有三件唐宋年间的外国进口商品 , 就都在进入中国后 , 先后实现华丽转身 , 以其全新角色 , 成了古代“中国制造”畅销世界的强力助推 。

一:印度沙糖

虽说古代中国制糖的历史 , 公认全球最早 , 但在隋唐年间时 , 印度沙糖却后来居上 。 当时小国林立的印度大陆 , 像样的寺庙 , 都会种甘蔗制糖 , 熬糖手艺登峰造极 。 比起当时水分多易融化的中国糖果来 , 学名“石蜜”的印度沙糖 , 不但有干燥易保存的绝对优势 , 且口感相当甜美 。 因此长期风靡唐朝贵族圈 , 连大唐皇宫都是年年砸钱买 。 但贞观二十一年 , 美滋滋吃”石蜜”的唐太宗李世民 , 却突发奇想:这么好吃的糖 , 咱中国人就不能造?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于是 , 贞观二十一年(647) , 唐太宗命王玄策为使者 , 率使团出使印度大陆达摩揭陀国 , 誓要学透印度的制糖技术 。 却不料达摩揭陀国发生政变 , 新国王悍然打劫大唐使团 , 惹得王玄策震怒 , 亲率使团奋起反击 , 一怒把达摩揭陀国杀的全军覆没 。 大扬国威的同时 , “学制糖”的任务也没耽误 。 归国的使团留学生们 , 在唐太宗的宴会上大秀国产“石蜜” , 《新唐书》形容“色味逾西域远甚” , 漂亮反超进口货 。

到唐高宗龙朔年间 , 当年杀得印度大陆哆嗦的王玄策再度出发 , 从印度大陆带十名制糖高手回长安 , 向唐朝系统传授了从把甘蔗汁熬成糖浆到加牛乳制成“石蜜”的全过程 。 唐朝的本土制糖业 , 这才渐成规模 。 接下来 , 就井喷了 。

从唐朝年间起 , 火速流传的印度熬糖技术 , 与中国传统制糖业轻松融合 , 发展到明代时 , 中国人以领先全球的“黄泥水淋法” , 造出颜色纯白的白沙糖 , 另外还有冰糖黄片糖黑片糖各种新产品 。 “水力榨糖机”等新技术也大力推广 , 产量自然空前提高 。 唐代时还是贵族专享的糖果 , 明清时早已充斥市场 。 当年唐太宗的突发奇想 , 换来这火热生产 。

如此产量高质量好的糖果 , 当然也热卖国际市场 。 到了明末时 , 中国糖果不但已畅销东南亚数百年 , 而且漂洋过海到欧洲 。 英国荷兰各国的商船 , 每次造访都疯狂买糖 。 英国东印度公司动辄上万担的进货 , 沿海各省每年糖果外销 , 都在数万担以上 。 糖果 , 这款唐朝年间的“进口大项” , 却已是航海时代 , 中国的出口拳头 , 甚至“糖户获利 , 亦不逊眠山千亩 , 芋娜封君也” 。 赚得盆满钵满 。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与其说 , 是唐太宗的突发奇想 , 催动了这场持续数百年的产业变革 。 不如说 , 是“大唐学熬糖”这般热情的学习精神 , 叫世代传承的后人 , 实实在在尝到甜头 。

二: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 , 是产在今天伊拉克地区的一种钴土矿料 。 在晚唐年间进入中国之前 , 它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 就是“山寨”中国货 。

当时的阿拉伯地区 , 常年不惜重金购买中国瓷器 。 但中国瓷器又贵又易碎 , 于是伊拉克萨马拉地区 , “山寨”中国瓷器的风潮也热闹起来 , 就算造不出瓷器 , 也可以烧陶器嘛 。 萨拉马地区的窑厂 , 就这样雨后春笋般建起来 。 高价买来的中国瓷器 , 在这里变成了珍贵样品 , 当地的陶厂工匠们恨不得掰碎了研究 , 更把此地特产的钴土矿料“苏麻离青”当呈色剂 , 终于烧出了图案新奇的“青花陶器” , 在西方风行一时 。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以阿拉伯史料记载 , 晚唐年间时 , 许多阿拉伯商人 , 也把这种“苏麻离青”带到中国 , 作为订购瓷器时的样品参考 。 但聪明的中国瓷器产业 , 很快就从“苏麻离青”里找到了创意 。 河南巩县出土的唐朝瓷器碎片 , 已经有了一种以“苏麻离青”为钴料在瓷胎上着色 , 然后高温烧出的青花图案 。 到了元朝年间 , 这种“新图案” , 终于变成了一种热销海外 , 且带动“苏麻离青”大量进口的新精品:青花瓷 。

凭着元朝成熟的烧窑技术和釉下彩绘技术 , 元朝的青花瓷 , 已经实现了规模生产 。 明初的时候 , 由于战争等缘故 , 曾被中国大量进口的“苏麻离青” , 一度在明朝境内绝迹 。 待到郑和下西洋后 , “苏麻离青”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 更上一层楼的中国瓷器产业工艺 , 也叫青花瓷产品突飞猛进 。 比起元朝青花瓷尚显粗糙的图案来 , 明朝“成化瓷”“万历瓷”等各色产品 , 图案或厚重或淡雅 , 却无不精细到极致 。 世界各国的买家们 , 看了就叹为观止 。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于是 , 每一批“苏麻离青”进入中国 , 换来的就是中国瓷器一轮又一轮的“吸金”狂潮:航海时代的葡萄牙人 , 每年一度三分之一进口的货物 , 就是中国的瓷器 。 明末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倒卖到欧洲的瓷器 , 巅峰时每年三十万以上 。 17世纪 , 欧洲大城市几乎都有瓷器商店 。 风格独特的青花瓷 , 更往往是欧洲贵族们的心爱藏品 。 一件瓷器 , 足以引得欧洲一掷千金 。

这红火的贸易财富 , 来自“苏麻离青”的独特品质 , 更来自古代中国瓷器产业 , 曾经独步世界的核心技术——有技术 , 你家的原材料 , 就是我家的“吸金”神奇 。

核心技术的“重器”意义 , 精美的青花瓷 , 就是生动诠释 。

三:铁力木

自从唐朝起 , 古代中国一项火热的进口贸易 , 就是木材交易 。

虽然中国本土木材不少 , 但气候湿润的东南亚地区 , 木材储量显然更丰富 , 价格比起中国木材 , 也常是优势明显 。 于是唐朝年间的阿拉伯商人 , 就有好些人专注于木材生意 。 宋朝年间时 , 诸如苏轼这样的大文豪 , 还曾掏腰包买船 , 组团去海外倒卖木材 。 诸如乌木花梨木檀木等海外木材 , 年年被大量引进中国 , 或是用于建筑 , 或是用于家具 。 产自越南的铁力木 , 也是其中一类 。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不过 , 比起各类名贵木材 , 唐宋年间的铁力木 , 还是比较低调 。 但进入明朝起 , 一项新用途 , 却叫铁力木摇身一变 , 成了为中国外贸赚大钱的“神器”:造船 。

其实 , 明朝的航海大船 , 从16世纪起 , 就常见“满身洋木头” 。 比如福建的福船 , 就常用“檀木”“麻梨木”等南洋木料 , 来制作舵和桅杆等关键部位 。 许多中国船只航行到马来泰国等地 , 还会专门更换由当地木材做成的桅杆 。 但要论航海效果最强大的 , 却还是先前低调的铁力木 。

比起其他木材来 , 铁力木除了质量坚固外 , 关键是扛腐蚀能力强 。 特别是在大浪滔滔的海面上 , 以铁力木做成的舵杆 , 最能扛住暴风巨浪 。 南京下关出土的郑和船队舵杆 , 就是以铁力木制成 。 当年那纵横西洋的伟业 , 就是铁力木舵杆开道 。

而从明朝中期起 , 不但明朝对外出使的封舟 , 舵杆要以铁力木制成 。 广东的“广船” , 船身也是铁力木建造 , 以《武备志》形容说 , 广船的坚固程度冠绝天下 , 即使是嚣张的日本倭寇船 , 一旦和广船相撞 , 也必然粉身碎骨 。 如此独特优势 , 也叫铁力木身价倍增 , 大批铁力木木料 , 都要从印支地区进口 , 价钱常是国内数倍 。


唐朝三件进口货,曾在中国大赚,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货 , 曾在中国大赚 , 却帮中国赚足全世界的钱// //

但这钱 , 放在火热时代 , 却堪称花的值 。 明朝中期剿灭倭寇 , 乃至著名的万历露梁海大战上 , 铁力木打造的强大战船 , 就一次次大显身手 。 杀得海上一片太平 。 而“隆庆开关”后 , 铁力木“武装”起来的中国船 , 更是呼啸而出 。 在那个“隆万中兴”年代里 , 这些性能优越且战斗力强悍的中国帆船 , 把瓷器丝绸卖到了世界各地 。 仅在马尼拉一地 , 每年就赚走西班牙人至少一百万比索银币 。 叫西班牙人发出无奈哀叹:我们的钱都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 。

比起那琳琅满目 , 一次次掀起热卖狂潮的中国古代商品来 , 明清年间默默升值的铁力木 , 还有铁力木撑起的强大海船 , 见证的却是航海强国的硬道理 。

参考资料:《天工开物》、《中国之船》、《明史》、《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