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勿忘勿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 //
旅顺万忠墓前悲痛欲绝之人便是大连著名钱币收藏家王晓光先生 。 我与王老师的初识源于中国历代钱币的交流 , 尤其是大连地区近代历史货币的集藏 。 切磋之谊 , 以史为媒 , 未曾想王老师他竟是124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遇难同胞后裔 。
大屠杀公祭日的前一天 , 我突然收到王老师的微信 , “明天 , 我去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 祭奠我的高祖父 , 他是124年前被日本占领军在旅顺杀害的 。 ”话语虽短 , 但我却顿感沉重 。 是啊!明天 , 11月21日 , 不正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 日军攻陷辽东半岛旅顺 , 对城内开始进行四天三夜屠杀的日子吗!124年前的1894年 , 我旅顺两万余同胞无辜惨死 , 后归葬于旅顺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 。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此刻 , 王老师的话语不断出现在我的手机屏幕上 。 家与国 , 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覆巢之下 , 岂有完卵 。 当一个民族国家遭遇外来侵略 , 又怎么可能会有个人、小家的安稳与静好?当年 , 王老师的高祖父是一个农民 , 因家境贫寒 , 从山东黄县来到旅顺仅仅几个月 , 就面临了灭顶的噩运 , 时值壮年(40多岁) , 家破人亡 , 如今思忆 , 心痛不已!
“高祖父生有两个儿子 , 大儿就是我的太爷王英和 , 哥俩在1885年来到了现如今的大连地区(或许就是那个叫做‘青泥洼’的小渔村)” , 这样的幸免于难 , 才延续了王家的后人血脉 。 “王英和后来生了7个儿子 , 最后生了一个女儿 , 我爷爷排行老七” , 家族的往事被世代相传下来 。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 //
王老师于“万忠墓”前手抱的相框是家族的记忆 , 从右向左依次 , “我的父亲、爷爷、奶奶、奶奶怀里抱着的是我的二叔、旁边站的是我的大姑” , “1935年 , 我的爷爷带领当时的全家人 , 花8毛钱在大连东关街一家照相馆照的 。 ”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 //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 //
“勿忘勿忘!现在我们每年都会去祭奠 , 这是纪念馆的门票” , “昨天的‘万忠墓’陆续见到有军人 , 最少是三个同行 , 也有一个部队班的前来祭奠先人 。 我站在那里 , 抱着我家1935年的老照片 , 大声说‘高祖父在上 , 我今天代表您的儿子王英和、您的孙儿王兆全、您的重孙王昌顺 ... ...’泪如雨下 , 悲痛万分 ... ...”
家之难!国之殇!切肤之痛 , 勿忘勿忘!// //
王老师和前来祭奠先人的子孙表情凝重 。 这样的屠戮与创痛 , 经由个体记忆、家族记忆而得以完善 , 但却并不止于此 , 而是进而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 , 乃至国家记忆 。 近年来 , 随着人们不懈地历史打捞 , 关于那场大劫难的更多细节被披露 , 一部国史 , 一段家史!永矢不忘 , 时刻铭记!
巴比葫芦 于 祥云书房
2018年 , 中日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公祭日后
- 大清亡于刘家庙?满族人统领北洋军指挥不灵,成就袁世凯
- 先访文家市,再探耀邦故居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宅家为抗疫,趴窝也挺忙
- 沉没108年,泰坦尼克号为何不打捞?专家:咱不敢捞啊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正月初五关键时期,在家实在憋不住,看看往日平遥古城晋商辉煌
- 美髯公朱仝:对国家忠心却无奈被迫上梁山的好汉
- 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女作家乔日·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