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2018年底 , 纵贯浙东沿海的世纪工程“三门湾大桥”即将竣工通车 , 成为我国沿海高速网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 。 “三门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海湾 , 在晚清时期曾名噪一时 , 一度掀起了令世界瞩目的外交风波 , 起因就是意大利蓄意强行索租三门湾事件 。 1898年 , 戊戌变法失败后 , 正流亡日本的康有为还兹念不忘三门湾 , 作有《闻意索三门湾 , 以兵轮三艘迫浙江 , 有感》 , 感慨“凄凉白马市中箫 , 梦入西湖数六桥 。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 拨开迷雾 , 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

浙东明珠——三门湾

三门湾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 , 毗邻宁海、象山、三门三县 , 莅居象山港和台州港之间 , 是进出浙东沿海的重要门户 。 三门湾恰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中心段 , 地理位置优越 , 战略地位险要 。 港湾呈半封闭状 , 湾口面朝东南 , 有石浦水道与东海互通 , 是一个三面环陆的天然良港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

三门湾南北长约40千米 , 东西宽约60千米 , 水域面积达2400平方千米 , 境内水深湾阔 , 口外有诸多岛礁倚为屏障 。 据《三门县志》记载 , 县东北有万金山、白蛇山和狗山 , 统名“三门山” , 三山矗立海旁 , 形成航门三道 , 故名“三门湾” 。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 , 称湾内有白礁、满山、猫头三水道 , 形似三门 , 俗称“三门湾” 。

三门湾海域开阔 , 水深约5~10米 , 万吨巨轮可直抵港湾 。 湾内千港百湾 , 岛礁棋布 , 海岸线曲长 , 历史上有“海上三门似赫龛 , 四时潮讯老渔谙;平沙两岸护良港 , 锁钥波湾镇海南”之誉 。 清代宁海诗人鲍谦赋诗有《三门湾》:“明州割界忆当年 , 健跳东关(即石浦)一水连 。 月落潮平风色好 , 一帆稳趁夜航船 。 ”

湾东北有大佛头山 , 独峰岩岫 , 上圆下细 , 高出诸山百余米 , 势若撑天 。 清代经史学家象山人姜炳璋有诗云:“佛头峰前娟娟月 , 曾照开元番客船 。 ”三门湾一直以来都是浙江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商品集散地 , 与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有着广泛的商贸往来 。 唐宋时期 , 三门湾已成为浙东军事要冲 。 南宋嘉定年间 , 设有东门寨 , 作为海防关卡 。 元代后 , 三门湾辟为港口 , 明清时已成为朝贡贸易的重要水道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

三门湾的建置沿革

三门湾本是东瓯故地 , 秦汉时期草莽丛生 , 人迹罕至 , 一片滩涂荒地 , 行政上隶属会稽郡管辖 。 西晋太康元年(280) , 王浚率军平定东吴 , 从海上跃入三门 , 感叹此处山清水秀 , 波澜不惊 , 乃“真宁海”也 。 于是 , 王浚向朝廷上奏 , 析出临海之北二百户 , 鄞县之南八百户 , 置宁海县 。 唐代时对三门湾的行政区划又进行了较大调整 , 从岳井洋和西溪岭以东析出象山县 。 民国初年 , 又将南田等三岛分设出南田县 。 1940年 , 浙江省政府将宁海县西南部的十七乡镇、南田县三岛、临海东北部等5个乡合为一个县 , 名叫三门县 。 至此 , 三门湾的行政区划大体定型 。

三门湾在南宋以前多为蛮荒之地 , 除驻扎有少量海防军事力量外 , 本地居民甚少 。 “靖康之变”后 , 大量北方移民随宋室南迁 , 加之三门湾海涂增高 , 良田沃野 , 才日渐繁荣 。 然而 , 山多地少、人烟稠密、沿海滩涂盐碱化等窘境 , 始终制约着三门湾的农业发展 , 当地百姓不得不寻求其他谋生方式 , 渔业、海外贸易等逐步成为三门湾的主要产业 。

依山靠海的地理环境 , 促使三门湾人意欲探求外部世界 。 据地方志记载 , 宋元时期 , 三门湾造就出不少远近闻名的航海家 , 如郑仁德、陈仁爽、徐仁满、周文德、周弁等 。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的周弁 , 他不仅巡游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等地 , 还是三门湾一带最早的进士 。 据周恩来的伯父周嵩尧所著《周氏家训》记载 , 宁海县的周弁还是周氏家族的先祖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

三门湾发生的重大战役

自古以来 , 三门湾就是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 , 历代均驻扎有水师 , 以拱卫海防 。 宋末元初 , 三门湾因元军南下 , 打破了往日的静谧与祥和 。 当时 , 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与元军在浙东一带激战 , 为躲避元军锋芒 , 文天祥率军在三门湾的仙岩港一带避难 , 凭借当地的复杂地形和礁石涵洞操练水军 , 以抗元军 。 入元后 , 朝廷设东门巡检司 , 严防海盗和倭寇 。 至正年间 , 三门湾屡遭倭寇侵扰 , 当地百姓在陈性中的带领下起兵抗倭 。 明初 , 为了防范倭寇袭扰 , 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汤和营建卫所 , 筑有昌国卫城 , 后复筑石浦、健跳二所 , 又设蒲西、石浦巡检司 , 皆以抗倭 。 嘉靖四十年(1561) , 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平定倭寇的首战 , 就发生在三门湾的越溪一带 。

明末清初之际 , 张名振、张苍水领导的浙江义军在三门湾的南田一带建立抗清基地 。 张苍水还以临门、南田为屏障 , 联络郑成功共同抗清 。 顺治十八年(1661) , 清政府为围剿抗清义军 , 下达迁海令 。 从此 , 沿海三五十里内的居民被迫内迁 , 房屋、船只尽数拆除 , 烧毁殆尽 , 并规定以薛坡村西面的西洋岭为界 , 居民倘若越界 , 则格杀勿论 。 至此 , 繁华的宁海之滨已成无人区 , 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 , 朝廷才撤销“海禁” , 允许居民迁回 。 为了加强管理 , 清政府设立宁波府海防同知 , 统一署理三门湾政务 , 署衙位于今天的石浦 。

近代以来 , 随着东南沿海门户洞开 , 三门湾作为南北航运要冲的位置愈发重要 。 同治年间 , 署衙在三门口建有庵山灯塔 。 光绪二十一年(1895) , 在北鱼山建成了远东第一大灯塔 。 三门湾不仅地理位置重要 , 而且物产丰饶 , 素有“一年之耕 , 三年之食 , 山多林木 , 海富鱼盐”的美称 。 三门湾这一浙东明珠 , 很快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物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

意大利侵华的缘起

晚清时期 , 随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 英、法、俄、日等国逐步蚕食中国 , 也诱发了意大利的侵略本性 , 开始将魔爪伸入中国 。 当时 , 意大利尚处于撒丁王国统治时期 。 为打开中国市场 , 意大利通过各种外交形式 , 向中国炫耀其为基督教正统和罗马文明的发源地 , 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

1861年 , 意大利政界的铁腕人物加富尔统一意大利全境 , 建立了意大利王国 , 其本人出任首相一职 。 在加富尔的带领下 , 意大利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 中国很快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 为此 , 他首先任命自己的私人好友、英国商人霍格为意大利驻上海领事 。 1866年 , 意大利政府委派海军中校维多里奥·阿明江率领使团出访中国 。 阿明江抵达中国后 , 妄图威逼清政府与其订立通商协定 。 可笑的是 , 囿于意大利外交经验不足 , 访华时竟未带上本国使团的中文翻译 , 为此不得不求助于法国领事 。

清政府对意大利的国力一无所知 , 眼见法国从中斡旋、襄助谈判 , 遂遵照“利益均沾”的原则 , 一并核准通商所请 。 10月26日 , 总理衙门大臣谭廷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阿明江代表中意双方在北京签署《中意通商条约》 , 涉及通商、关税、外交、传教、游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55项内容 , 意大利由此开启侵略中国的帷幕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

尽管中意两国已建交 , 但很长一段时间内 , 双方之间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并未有长足进展 。 直至甲午战争后 , 意大利看清了清政府软弱可欺 , 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 。 随着德、俄、英、法等国先后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意大利也不甘示弱 , 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借领土的诉求 。

相较于英、法、德等欧洲强国 , 意大利的军事力量要弱小很多 。 1896年 , 意大利侵略北非的埃塞俄比亚 , 竟然被非洲土著部落打得一败涂地 。 这一败绩很快成为欧洲各国的政治笑话 , 难怪德国首相俾斯麦也蔑视道:“意大利满嘴蛀牙 , 却胃口极大 。 ”尽管意大利在非洲遭受挫败 , 但其始终未放弃侵略本性 , 准备将枪口对准东方 。 意大利政要顽固地认为 , 欧洲强国均向中国施加压力 , 从不同方向进行入侵 , 意大利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 曾经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者 , 决不会在这一“辉煌政绩”中甘愿落后 。

1896年 , 当鲁迪尼内阁执政时 , 意大利明确向中国试探 , 索求一块租借地作为海军基地 。 但这一过于乐观的主张 , 很快遭致意大利驻北京公使萨尔瓦葛的力阻 , 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 , 待机会成熟时尝试或许更好 。 不久 , 德国强占胶州湾行动大获成功 , 萨尔瓦葛眼看欧洲强国并未反对德国的侵略行径 , 于是立即向意大利政府建议 , 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照会 , 要求在东南沿海谋求一个租借地 。

收悉萨尔瓦葛电报后 , 意大利立即派遣一艘大型巡洋舰 , 即“马可·波罗”号直抵中国 。 这个以曾经到访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命名的巡洋舰 , 如今却成为侵略者的代名词 。 巡洋舰抵达中国后 , 宣称是为了加强和保护意大利在长江流域的利益 , 而真实的任务则是勘察中国沿海的港湾和海岸线 , 目标主要聚集在浙江的宁波、三门湾以及南海的三沙 。 然而没过多久 , 随着鲁迪尼内阁的垮台 , 这一行动很快就草草收场了 。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上)// //

周旋各国谋求索租权

1898年 , 佩卢内阁开始在意大利执政 。 不久 , 新内阁决定向清政府提出索租东南沿海一处港口作为租借地 。 经过反复讨论 , 最终将目标锁定为浙东沿海的三门湾 。 意大利此举一出 , 很快引起欧洲强国的瞩目 。 对于意大利此举 , 各国反应各不相同 。

英国作为头号侵华强国 , 对意大利的主张表示支持 , 但先决条件是不能对中国施以武力 , 不能将三门湾的租借权转予他国 。 英国之所以如此考虑 , 是顾及浙江沿海宁可被弱势的意大利所窃有 , 也不能拱手让与法、日等强国 , 况且仅凭意大利的军事力量 , 尚不足以威胁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 , 同时还可借此离间意大利与法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 打破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平衡 , 可谓一举三得 。

法国闻讯后 , 本欲阻扰 , 但考虑英国已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 , 为免引起外交冲突 , 遂欣然同意 , 并借机向清政府提出索租广州湾 。 德国唯恐此举会破坏欧洲大陆各国关系 , 引发新一轮的殖民利益争端 , 从而使英国坐收渔翁之力 , 遂婉言劝告意大利放弃 。 美国本着“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 , 对意大利此举并未表态 。 俄国此刻正与德国蓄意瓜分波兰 , 因此与德国立场保持一致 , 表示反对 。 日本正觊觎福建的厦门港 , 为避免卷入政治外交漩涡 , 遂表示默许 。

意大利则蓄势待发 , 积极筹措 , 妄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 赢得列强在舆论上的支持 。 不久 , 德国出于长期霸占胶州湾的野心 , 对意大利强租三门湾表示支持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