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邵伯“新式”船闸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着手兴建 , 二十五年(1936)七月建成 , 十二月下旬通航 。 所谓“新式”乃指其从建筑材料到船闸设施是引用西方先进技术 , 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代替砖石建筑材料 , 以钢质对开的闸门代替木质垒梁门 , 以启闭机启闭闸门代替过去以体力劳动一块一块地起吊垒梁木 , 以输水廊道代替闸门输水 , 故称新式船闸 。


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

邵伯“新式”船闸是民国时期“导淮”工程配套设施之一 。 后至民国十八年(1929)一月 , 国民党中央成立导淮委员会 , 蒋介石为了表示对导淮工程的重视 , 亲自担任委员长 , 任命其结拜兄弟黄郛为副委员长 。

原导淮委员会徒有机构 , 既无权力 , 又无资金 , 故黄郛一直未到职 。 后陈果夫被蒋介石任命为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 , 主持导淮全面工作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 , 陈果夫又被任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 , 对实施导淮工程增添了很多方便 。 他借用“庚子赔款”及自筹资金的方法 , 解决了淮阴张福河疏浚工程和兴建邵伯、淮阴、刘老涧3船闸的资金问题 , 完成了开辟入海水道及建设苏北运河线上新式船闸等工程 。


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

民国年间邵伯闸

邵伯新式船闸由导淮委员会工程局设计 , 办公地址设在邵伯镇太平巷(现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南侧) 。 施工单位先驻法华寺 , 后驻梵行寺 。 为方便施工 , 及在施工期间不影响船闸通航 , 闸址选在古运河(大马头)西岸原河西大街处 。 此处原为繁华街市 , 民国十年(1921)大水后 , 商户、居民逐年迁往河东 , 故拆迁民房不多(73间) , 征地230亩 , 另迁移坟墓30座 , 砍伐树木528株 , 拆迁赔偿工作由江都县政府负责 。

邵伯新式船闸 , 是从长江进入苏北运河的第一道船闸 。 船闸建成可维持邵伯至淮阴之间运河水位 , 使其最低水位可保持2.5米 , 吃水2米深之船舶可长年通航无阻 。 古代二斗门船闸或多级船闸无输水廊道 , 而邵伯新式船闸建了输水廊道 , 可从上游引水入闸室及放闸室水入下游引航的通道 。 下游闸首有平推式钢架木面板交通桥 , 可通过行人 。 南侧有蒋介石题的“邵伯船闸”4字 , 惜已不存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十三日晨 , 陈果夫曾率导淮委员陈立夫、许世英、陈其采、何玉书、王清穆及建设厅厅长沈百先等一行10多人视察邵伯船闸 。 四月二十八日 , 陈果夫为筹导淮工程经费 , 还特邀中央日报、大公报等新闻媒体 , 参观导淮工程 , 以扩大影响 。 十月二十七日 , 交通部长朱家骅在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须恺的陪同下视察邵伯船闸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二十五日下午2时 , 立法院长孙科参观邵伯船闸 , 随行的有马超俊、陈公博、刘维炽、吴尚鹰、李文范、王崐仑、傅汝霖、沈百先等27人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导淮工程与苏北运河线兴建3座新式船闸 , 在全国来说是一件大事 。

邵伯新式船闸于是年夏季和淮阴船闸同时建成 。 但因邵伯船闸之北的里运河有“8洞”、“8闸”、“11决口” , 总计27处 , 河湖相通 , 不能保持运河水量 , 需要修理 , 故晚于淮阴船闸、于是年十二月下旬才通航 。 船闸设计最大容量 , 每次可通航载重30吨的船舶15艘或载重40吨的船舶10艘 , 载重 60吨的船舶可容8艘、100吨的船舶可容6艘、300吨的船舶可容4艘、900吨的船舶可容1艘通过而无阻碍 。


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有蒋介石题字民国年间兴建的邵伯船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

民国年间邵伯闸遗址

船闸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成通航至1979年报废 , 历时43年 。 船闸建成后一年余 , 因中日两军对峙 , 船闸未能使用 。 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 , 国民政府军队撤退 , 邵伯船闸恢复通航 。 日本投降后 , 在邵伯保卫战期间 , 船闸部分设施被炮火摧毁 。 民国三十六年(1947) , 国民党军队占领邵伯后又着手修复 。 直至50年代 , 闸况一直较好 。 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上马 , 于邵伯一线船闸与该船闸之间开辟高水河 , 因受河水压力的影响 , 造成西岸护坡滑坡 , 人行便桥也一再发生位移 , 虽经多次检修 , 闸况仍逐年下降 。 1979年 , 扬州地区实施双河送水工程 , 扩大向北送水过水段面 , 此闸予以拆除 。 (徐从法、张小平 , 周斌、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