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捷:康熙为什么不修古北口长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关捷:康熙为什么不修古北口长城?

【2018】总第280期

本期作者:关捷


关捷:康熙为什么不修古北口长城?

关捷:康熙为什么不修古北口长城?// //

有人说是康熙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爱民模范 。

出于好奇 , 查了一些资料 , 看到了如下的一些依据——2011年1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上有篇题为《仁慈的康熙与严酷的彼得》文章说:

“康熙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信条 , 他对于老百姓的仁慈宽厚 , 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 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卧地上 。 拦挡圣驾非同小可,侍卫正要严加惩处 。 康熙立即加以阻拦 , 令人问明情况 , 得知他叫王四海 , 是个佣工 。 在回家路上 , 他因为饥饿晕倒了 。 康熙说不要惊吓了他 , 你们马上热粥给他喂了救他 。 王四海喝了热粥之后苏醒了过来 。 康熙了解到这个人家里的确很困难 , 又送他盘缠让他回老家 。 这件小事是康熙治国爱民的一个缩影 。 ”

康熙常说,我不用长城 , 我用人心 。 人心就是我的长城!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政” , 他慎重使用皇帝对死刑犯的勾决权力 , 甚至于以牺牲法纪为代价,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全国仅仅处决十五名死囚 。

康熙的爱民思想 , 来源其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 。 史载“(孝庄)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 。 苍生至众 , 天子以一身临其上 , 生养抚育 , 莫不引领 ,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 , 使四海咸登康阜 , 绵历数于无疆 , 惟休 。 汝尚宽裕慈仁 , 温良恭敬 , 慎乃威仪 , 谨尔出话 , 夙夜恪勤 , 以祗承祖考遗绪 , 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 ’”

康熙即位之初 , 国内形势复杂 。 他指出:“宽则得众 。 治天下之道 , 以宽为本 。 ”同时 , 他又御制《宽严论》总结历史经验 , 系统阐发、论述了他的这一治国之道 , 他说:“致治之本在宽仁 , ……夫物刚则折 , 弦急则绝 , 政苛则国危 , 法峻则民乱 , 反是者有安而无危 , 有治而无乱 。

《清实录》记载——

康熙二十九年春 , 直隶地方雨雪未敷 , 上轸念民生 , 日夜焦劳 。 沿途见耕种农民 , 即遣人访问 。 二月某日 , 自早至夜半 , 时雨大沛 。 天颜有喜 , 顾扈从诸大臣曰:“得此雨泽 , 既种之田 , 固可发生 , 而未种之田 , 亦可耕种矣 。 朕甚喜慰 , 谅尔等之心亦同也 。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 , 康熙帝下诏曰:“朕咨访民瘼 , 深悉力作艰难 。 耕三十亩者 , 输租赋外 , 约余二十石 。 衣食丁徭 , 取给于此 。 幸逢廉吏 , 犹可有余 。 若诛求无艺 , 则民无以为生 。 是故察吏所以安民 , 要在大吏实心体恤也 。 ”

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 , (长城)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 , 工部等衙门议请修筑 。 上谕大学士等曰:

“帝王治天下 , 自有本原 , 不专恃险阻 。 秦筑长城以来 , 汉、唐、宋亦常修理 , 其时岂无边患?明末 , 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 , 诸路瓦解 , 皆莫敢当 , 可见守国之道 , 惟在修德安民 , 民心悦 , 则邦本得 , 而边境自固 , 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 ”

古北口长城现位于北京密云地区 , 是山海关、居庸关间的要塞 , 是所有长城中最为险峻的一段 , 更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 , 通往北京及中原的咽喉 , 历来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 军事上 , 自古有破古北口即破北京之史实……

然而 , 康熙帝却没有同意大臣们的建议 , 而是认为“修德安民”才是治国之本 , 百姓才是最永固的“长城” 。 因此也就没有了劳民伤财的修长城一事 。 这可超出了一般皇帝的政治智慧 。

康熙四十九年(即1700年)下诏 , 他提醒地方各级官员:“朕临御天下垂五十年 , 诚念民为邦本 , 政在养民 。 自康熙五十年始 , 普免天下钱粮 , 三年而遍 。 ” 他认为 , 只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 其理想的太平盛世即会出现 。 他曾这样描绘自己的理想 , “期于家给人足 , 百姓乐业而已 。 ”

晚年的时候 , 康熙总结一生道德政事 , 云:“持身务以诚敬为本 , 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 , 虽德之凉薄 , 性之不敏 , 此心此念兢守五十年 , 夙夜无间 。 ”

康熙56年重病所撰遗训有这样的话——

“ 帝王之治 , 必以敬天法祖为本 。 合天下之心以为心 , 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 制治于未乱 , 保邦于未危 , 夙夜兢兢 , 所以图久远也 。 ……天下和乐 , 四海乂安 。 虽未敢谓家给人足 , 俗易风移 , 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 , 始终如一 。 占竭思虑 , 耗敝精力 , 殆非劳苦二字所能尽也 。 ”

这段话 , 读起来令人感动 。 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如此 , 评他为爱民模范 , 至少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