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纵横】老实做人,认真做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文史纵横】老实做人 , 认真做事


【文史纵横】老实做人,认真做事

【文史纵横】老实做人 , 认真做事// //

核心阅读

老实做人 , 益处甚丰:存心老实 , 则心有余闲;持身老实 , 则身有余乐;治家老实 , 则家有余财;处人老实 , 则人有余爱;干事老实 , 则事有余稔 。 五谷惟有老实 , 然后可食;木材惟有老实 , 然后可用 。 可见 , 万物之理同样可以证实老实的必要性 。 如果稍加总结一下 , 所谓的老实做人 , 简言之 , 就是崇真尚朴 , 务质守俭 。

何谓“认真”?照着字面直白地去理解 , 大概应指认得“真”字明白、真切 。 稍加引申 , 释其词义 , 则是说做事必须切实、不苟且 。 说者易 , 行者难 。 此话大有道理 , 大抵可以证明“知易行难”的合理性 。 一个“真”字 , 并非人人认得清楚 , 即使认得明白 , 也未必就有好果子吃 , 随之在世俗人的处世哲学中 , 开始流行“凡事何必认真”的说法 。

官场病的病根

老实做人 , 认真做事 , 有时反而会吃亏 。 譬如在明代 , 上至官场 , 下及民间 , 无不养成了诸多病态之风 。 细加勾勒 , 大致有下面几种病状:一曰“苟延”之病 , 说白了就是图虚名甚或行事苟且之病;二曰“软熟”之病 , 借此博取“持重博大”的美名;三曰“奔竞”之病 , 自守恬退之人已是寥若晨星 。

奔竞之风演至极致 , 自然会出现抢官之风 。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历史上确实曾经上演过如此的一幕 。 如明代的京师官场就有“讲抢嚷”嘲讽之语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当时官员流行“讲”“抢”“嚷”三部曲 。 讲者 , 求情之谓 。 若是一官有缺 , 就各趋权势之门 , 讲论自己年资或体例应得此官之故 。 抢者 , 争夺之谓 。 先去求情者确定可补此缺 , 那么后来者或许不能得到此缺 , 于是无不争先趋走 , 争夺此缺 。 嚷者 , 流言诽谤之谓 。 一旦讲情、争夺不得 , 就不免流于喧嚷腾谤 , 广布流言 , 加以诽谤 。

如此弊端士风 , 一旦形成 , 就会通过渐移暗转 , 慢慢使读书人的筋骨化为木石而不自觉 , 如同“中蛊”一般;即使心有所觉 , 但呼吸之地已为所制 , 心可得知 , 而声不能出 , 犹如“中魇” 。 可见 , 官场病的病根 , 终究还是因为那些官员只是满足于“做官” , 而不是“做人” , 更不愿“做事” 。 就此而论 , 老实做人 , 认真做事 , 倒是称得上是治疗官场病的一剂良方 。

老实做人 认真做事

“老实”二字 , 从字义上看 , 确乎相当浅显 , 其实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精神内涵 。 如何老实做人?历史上有两个学者可以拿来作为学习的样板 , 其中一个是明代的吕坤 , 另一个则是清初的陈确 。

吕坤是一个一生追求实政的官员 , 又是独具卓识灵心的学者 。 借助他的辨析 , 大抵可以知道 , 老实中的“老” , 正好与“少年气”相对 。 那么 , 何谓少年气?诸如追求侈丽的房子、美观的车马、豪华的筵宴、奢靡的器用、华美的衣服 , 乃至随意笑骂之类 , 无不可以归入少年气一类 。 老实中的“实” , 则又与“夸鄙风”相对 。 什么是夸鄙风?诸如追求虚文而失去真率 , 讲究繁缛的礼节且喜欢多事 , 忘记本分而整日不安于位 , 羡慕豪华而竞相效仿 , 如此等等 , 均可归入夸鄙风之列 。 说白了 , 不过是一种浮夸之风罢了 , 借此支撑门面 。 在吕坤看来 , 老实做人 , 益处甚丰:存心老实 , 则心有余闲;持身老实 , 则身有余乐;治家老实 , 则家有余财;处人老实 , 则人有余爱;干事老实 , 则事有余稔 。 五谷惟有老实 , 然后可食;木材惟有老实 , 然后可用 。 可见 , 万物之理同样可以证实老实的必要性 。 如果稍加总结一下 , 所谓的老实做人 , 简言之 , 就是崇真尚朴 , 务质守俭 。

陈确是明末大儒刘宗周的学生 , 又是一位一生追求实践的学者 。 当有人问陈确所学为何时 , 他明确以“惟学老实”答之 , 认为“老实”是自己的老师 。 照理说来 , 老实本是为人的本分 , 何必上升到学理的高度?其实 , 按照陈确的理解 , 所谓的老实 , 就是“分寸不得逾 , 事事贵寻绎 。 天地物不贰 , 陶虞道惟一” 。 其中还是含有“绳尺” , 须人遵循 。

如何认真做事?明代吕坤、鹿善继、戚继光等人 , 对认真之说均有别开生面的解读 。

明朝有一位官员 , 曾经批评他人道:“渠只把天下事认真做 , 安得不败?”言外之意 , 做事不必认真 , 否则必败无疑 。 这句话至少可以说明 , 明哲保身的苟延之风已经弥漫明代整个官场 。 闻听此说 , 吕坤大感惊讶 。 他认为 , 天下之事 , 即使认真去做 , 尚未必做得好 , 假若只在假借面目上做功夫 , 成甚道理?在他看来 , 天下事只要认真去做 , 还有什么可说?当今最大的病痛 , 正患凡事不肯认真去做 。 由此看来 , 天下之事 , 只怕认不真 , 才导致人们依违观望 , 看人家的言为行止而定 。 假若认得真时 , 即使是“君亲”之言 , 亦不会甘心相从 , 更遑论“一国非之 , 天下非之”的事情!如果做事先怕别人议论 , 做到中间一被谤诽 , 就消然中止 , 这不止说明此人无定力 , 更是没有定见 。 凡人做事 , 先要看到事后的功业 , 又要体恤事前的议论 , 事成之后 , 众人自然噤口 。 即或万一事情不成 , 但只要自己所做的事 , 是当下应该做的 , 就不必去计较成败得失 。

做事认真 , 至鹿善继而集其大成 , 这从他将自己的奏疏集取名《认真草》可以窥见一二 。 鹿善继以“真”“痴”二字当作自己做事的标帜:真者 , 是空而无私;痴者 , 则是顽而不解私 。 真是为了与赝有所区别 , 而认真者则又有别于赝者之笑真 。 鹿善继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 就是犯得一分难 , 便干得一分事;拼得一分官 , 便做得一分人 。 这就是说 , 为了干事 , 就必须知难而上;而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 , 甚至宁可放弃官爵 。 换言之 , 他做事的原则 , 就是置办一副真实心肠 , 先为国家 , 后为自己 。

明代名将戚继光更是以愚钝自居 , 甚或倡导一种“愚愚”精神 , 可谓这方面的典范 。 戚继光将人分为三类:一是所谓的“上智”之人 , 其人只是厚积金帛 , 广殖田宅 , 贪求功名 , 保得首领 , 与时迁移而已;二是“下愚”之人 , 其人只知竭尽心力 , 整治本职之事 , 一心尽自己的本分 , 为国忘家 , 而将利钝付之他人 , 或许因为时运不济 , 生前难以拜相封侯 , 但死后必能血食文庙、武庙;三是“愚而又愚”之人 , 其人尽管面对谋不合、道不行的时势 , 还是愿意竭尽自己有限的精力 , 去维持应尽的职守 , 甚至陷阱在前 , 斧钺不懼 。 言下之意 , 戚继光是以“愚愚”自期 。

大无畏的担当精神

若是追溯其思想的渊源 , 无论是老实做人 , 还是认真做事 , 事实上有精神源泉:来自《中庸》的“诚” 。 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 , “诚敬”是“进德”的基础 。 所谓“敬” , 就是在日用之间“一念不敢忽易”;所谓“诚” , 则是在日用之间“一念认真” 。

归根结底 , 所谓认真做事 , 其实就是一种大无畏的担当精神 , 也是英雄实心任事的精神 。 从古迄今 , 豪杰精神一脉相承 , 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 如伊尹放逐太甲 , 就是一心把商家天下挑在自己身上 , 任劳任怨 , 何尝有些小的顾虑 , 一有顾虑 , 就任事不成;诸葛亮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为自己做事的信条 , 不去顾及成败利钝;范仲淹坦言 , 自己只管做应该做的事 , 至于能否成功 , 则并不取决于自己 , 无暇考虑;韩琦认为人臣应该尽力事君 , 甚至死生以之 , 决不可事先担忧事情不济 , 辍而不为;李纲更是直言 , 事君之道 , 只可考虑进退之节 , 不必计较其中的祸患;戚继光主张 , “鞠躬尽瘁 , 夕死何憾” , 追求的并非是肉体的永生 , 而是精神的长存;鹿善继更是别具一副真肝胆 , 不分炎冷 , 不计险夷 , 甚至敢于辞炎就险 , 把举世莫胜的重任担在自己的肩上 。

如此种种 , 都是不顾利害 , 不计个人得失 , 正好契合于儒学的真精神 。 惟有老实做人 , 认真做事 ,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 方可使儒学真精神得以理性地回归 。

(内容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宝良 。 题目略作修改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