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衰落改变晋宋诗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清谈衰落改变晋宋诗风

晋宋之际是一个政治大变革的时期 , 即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的回归 。 门阀政治的衰落 , 使士族名教自然合一的人格模式失去了现实基础而走向分化 , 由此造成了士族内部清浊分流 , 使门阀士族之间的隔阂十分严重 , 一改两晋风气而严于交纳 , 清谈言咏迅速走向衰落 , 对东晋后期以来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

清谈言咏衰落改变歌阅读方式

东晋清谈的兴盛与士族之间交际的盛行密切相关 。 东晋前中期门阀士族之间 , 在自然名教合一的人格及风流雅尚上多彼此推崇 , 清?晌孔寮渲匾慕患史绞健6笃冢孔迥诓靠挤只患手缰鸾ニヂ洌纭端问?·王球传》:“球公子简贵 , 素不交游 , 筵席虚静 , 门无异客 。 ”《郑鲜之传》:“鲜之下帷读书 , 绝交游之务 。 ”士林分化、交际之风的衰落 , 使玄学清谈也走向衰落 , 如王微《报何偃书》云:“自怪鄙野 , 不参风流 。 ”“风流”指的就是玄学清谈 , 王、谢是东晋“风流”的代表 , 王微“不参风流”说明玄风的衰落是很明显的 。

清谈言咏的衰落 , 使东晋前中期非常普遍的吟咏的阅读方式也发生变化 , 即由吟咏转向默读 。 因此 , 晋宋之际诗歌在写作和阅读上都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 。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诗至于宋 , 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 体制一变 , 便觉声色俱开 。 ”谢榛《四溟诗话》评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说:“造语天然 , 清景可画 , 有声有色 , 乃是六朝家数 , 与乎‘青青河畔草’不同 。 ”谢榛认为谢诗“有声有色” , 又谓其与“青青河畔草”这类汉魏古诗不同 , 其实是认识到古诗与刘宋诗歌在声、色上各有侧重 , 古诗声情婉转 , 具有音乐之美 , 谢诗则辞藻富艳 , 注重视觉效果 。 从刘宋诗歌来看 , 所谓的 “声色俱开”、“有声有色” , 其实主要是在“色”的增加上 , 相对于东晋诗歌 , 刘宋诗歌更加注重视觉之美 , 在语言修辞、景物刻画上都取得了重要发展 。

诗歌阅读方式从听觉转向视觉

晋宋诗风的这种变化 , 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 但与东晋清谈衰落带来的阅读方式从注重听觉到注重视觉的转变实有直接关系 。 默读取代吟咏、诵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方式 , 促使诗歌在修辞、色彩、形象等方面有更加自觉地追求 , 试比较晋宋山水诗:

屏翳寝神辔 , 飞廉收灵扇 。 青天莹如镜 , 凝津平如研 。 落帆修江渚 , 悠悠极长眄 。 清气朗山壑 , 千里遥相见 。 (湛方生《天晴诗》)

猿鸣诚知曙 , 谷幽光未显 。 岩下云方合 , 花上露犹泫 。 逶迤傍隈隩 , 迢递陟陉岘 。 过涧既厉急 , 登栈亦陵缅 。 川渚屡径复 , 乘流玩回转 。 苹萍泛沉深 , 菰蒲冒清浅 。 企石挹飞泉 , 攀林摘叶卷 。 想见山阿人 , 薜萝若在眼 。 握兰勤徒结 , 折麻心莫展 。 情用赏为美 , 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 , 一悟得所遣 。 (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湛方生诗空灵婉转 , 便于吟咏;谢灵运诗则繁富密实 , 宜于目视 。 这两首诗代表晋宋两个时期山水诗的不同风格 。 湛方生虽出身寒素 , 但在当时清谈风气影响下也预玄谈 , 这首《天晴诗》就明显地受到东晋时期清言风气中品评山水的修辞风格的影响 。 其他如 《帆入南湖诗》、《还都帆诗》及庾阐《三月三日诗》、《衡山诗》等 , 都以品鉴为体 , 清虚疏朗 , 声调流利 , 这与东晋清谈注重声韵之美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 。 谢灵运诗则用赋法细致地记叙了其行程 , 以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山水景物 , 语言极为繁富 。

鲍照、颜延之等人的山水诗也多以浓笔重彩铺陈、刻画山水的形状、色彩 , 颇有乱施丹雘的问题 , 如鲍照《登庐山诗》:

悬装乱水区 , 薄旅次山楹 。 千岩盛阻积 , 万壑势回萦 。 巃嵸高昔貌 , 纷乱袭前名 。 洞涧窥地脉 , 耸树隐天经 。 松磴上迷密 , 云窦下纵横 。 阴冰实夏结 , 炎树信冬荣 。 嘈囋晨鹍思 , 叫啸夜猿清 。 深崖伏化迹 , 穹岫閟长灵 。 乘此乐山性 , 重以远游情 。 方跻羽人途 , 永与烟雾并 。

该诗以铺陈夸饰的笔法描绘庐山气象万千的雄奇之景 , 展现了神秘而富于想象性的图画 , 意象密实 , 造语工巧奇警 , 艺术上多规摹大谢 。

颜延之一些以雅颂体写山水的作品 , 则更为富丽典雅 , 如《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虞风载帝狩 , 夏谚颂王游 。 春方动宸驾 , 望幸倾五州 。 山只跸峤路 , 水若警沧流 。 神御出瑶轸 , 天仪降藻舟 。 万轴胤行卫 , 千翼泛飞浮 。 雕云丽璇盖 , 祥飚被彩斿 。 江南进荆艳 , 河激献赵讴 。 金练照海浦 , 笳鼓震溟洲 。 藐眄觏青崖 , 衍漾观绿畴 。 民灵骞都野 , 鳞翰耸渊丘 。 德礼既普洽 , 川岳遍怀柔 。

瑶轸、藻舟、璇盖、彩斿等用字皆极为典丽 , 注重色彩上的渲染 。 这种藻丽之体是刘宋诗歌一个显着的特点 , 这与当时主要诉诸视觉的阅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

阅读方式影响诗歌体制

刘宋诗歌注重视觉效果而较乏吟咏的声情之美 , 是南朝文论家普遍的认识 , 齐梁人革新刘宋典重密实的诗风 , 就是从增加诗歌的音乐性、抒情性入手的 , 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主张“吐石含金 , 滋润婉切 。 杂以风谣 , 轻唇利吻” , 即以追求婉转流畅富有音乐性的诗风 , 作为反拨刘宋诗风的基本方法 。 又如《颜氏家训·文章》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 , 一也;易识字 , 二也;易诵读 , 三也 。 ’”又《南史·王筠传》载:“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 ’”这些都是针对刘宋诗歌不便诵读而发的 , 说明刘宋诗歌总体上的确缺乏吟咏效果 。 可见 , 晋宋之际在诗歌的阅读方式、审美倾向上 , 存在着一个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 。 转变的直接原因 , 是东晋后期清谈言咏的衰落 。

晋宋之际阅读方式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 , 对诗歌体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东晋五言诗篇幅大多比较短 , 如庾阐、袁宏、湛方生等人 , 其五言诗大多没有超过十二句 。 特别是一些比较明显受到吴声歌影响的士族诗人 , 如孙绰、王羲之、谢安、王献之、孙统等人 , 其五言诗率以四言、八言为体 , 如孙嗣《兰亭诗》:“望岩怀逸许 , 临流想奇庄 。 谁云真风绝 , 千载挹余芳 。 ”谢安《兰亭诗》:“相与欣佳节 , 率尔同褰裳 。 薄云罗阳景 , 微风翼轻航 。 醇醪陶丹心 , 兀若游羲唐 。 万殊混一理 , 安复绝彭殇 。 ”

这种诗歌音节流转 , 与东晋人注重吟咏是相契合的 。 刘宋以来吟咏的衰落 , 使诗歌更多地追求辞藻富丽密实的视觉效果 , 诗歌体制得到很大拓展 ,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人二十句以上的诗歌占了很大比例 。 齐梁诗人通过学习南朝民歌以变革刘宋诗风 , 从体制上来看 , 是使五言八句逐渐得以定型 , 这也可以看出阅读方式的转变对诗歌体制产生了影响 。

——————

摘自2015-1-24《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