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晋在北方与戎狄杂处 , 东有周不可夺周地 , 西有强秦主要也没想往西去 , 往北是白狄、长狄再说往北干嘛去呢?所以晋国想有所发展只能是往南走 。

秦国也一样 , 西陲偏僻之地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封地犬丘 , 还得从西戎手里抢 。 当时光进入春秋时期 , 秦国已经一路杀到了宗周旧地 。 《国语*郑语》里记载 , “及平王之末 , 而秦、晋、齐、楚代兴 , 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 。 ”两周时 , 东周平王末年 , 秦国、晋国、齐国、楚国四国交替兴盛 , 不是秦景公应该是秦庄公和秦襄公 , 获取了西周的土地 。 秦庄公打败西戎 , 获封西陲大夫 , 得到犬丘;秦襄公护送周室东迁 , 得到了周的故地 , 一说是岐山周原 , 一说是丰镐 。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

总得来说 , 秦国给我的感觉非常好 , 一直是热血激进 , 激情向上 , 来自于西土的秦人非常有生命力 。 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珍宝馆后殿的石鼓馆里放着十个有文字的石鼓 。 相对于总是人满为患的清代首饰、摆饰等珍宝馆的其它展厅来说 , 这里总是很冷清 , 常常空无一人 。 而在这种冷清中 , 那些铭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述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激情 。

石鼓上的文字是秦文字 。 从文字的角度来讲 ,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性异体字实在是太普遍了 。 秦系文字和东方六国文字差别很大 , 而秦国因为从宗周故地一路走来 , 应该是最忠实于继承西周文字的 。 石鼓是宝鸡出土的 , 至于是哪个年代的 , 有好几种观点 。 罗振玉《石鼓文考释》认为是秦文公时的古物 , 郭沫若以为是秦襄公时遗物 , 唐兰考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刻 。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认定石鼓刻于先秦时期 , 但具体年代说法不一 。 有观点认为是秦景公时期的 , 也有认为是秦惠文王时期的 。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

石鼓上的文字朴拙而有气势 , 记述了“秦公”銮车出行 , 从人如流 , 登原游猎、献获祭祀的种种盛况 , 描绘了秦国的大好河山 , “秦公”有感而发 , 述志作诗 。 这是秦人保留了数千年的激情 。

秦国如果再往东发展 , 那么和晋国撞车是一定的事 。 撞车的地点出现在殽山函谷关 , 这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 。 过华山 , 出潼关 , 两往东到达桃林 。 《尚书》里说武王伐纣之后“归马于华山之阳 , 放牛于桃林之野” , 意思就是表示息兵罢战永不再用 。 从这个桃林向东一直到渑池 , 东西长一百六十公里 , 这是大山的裂缝 , 绝壁千仞 , 有路如槽 , 深险如函 , 称之为“函谷” , 函谷以东就是殽山 。

殽山亦称殽陵 , 在今陕县南方 , 分为东西二殽 , 其谷称殽谷 。 唐代《元和郡县志》说 , “自东殽至西殽三十五华里 , 东殽长坂数里峻阜绝涧 , 车不得方轨;西殽全是石坂 , 十二华里 , 险绝不导东殽 。 ”历史注定 , 在这样天赐的险要之地 , 秦晋要来一场大战 。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秦晋争霸——殽函之战(一)// //

?

?

?

秦晋殽函之战爆发的那年 , 公元前627年 , 周襄王二十五年 , 晋国在位的国君是晋襄公 , 是晋文公的儿子 , 秦国国君则是秦穆公 。 这时距离晋楚的城濮之战过去了五年 , 尽管晋文公死了 , 但是晋襄公仍然保持父亲执政时晋国的霸主地位 。

对于晋国来说 , 西边必须控制住桃林、殽函 , 这样可以扼止秦国 , 东边必须控制住郑国、卫国这两个中原小国 , 这样才能间接钳制宋国、蔡不、鲁国等东方的诸侯国 。 在晋文公之前当政的晋惠公夷吾也是得到秦国支持回国当国君的 , 秦国支持夷吾的条件就是等夷吾当了晋君要送土地给秦国 。 《史记》里说的是“即得入 , 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国要的不是河西 , 是桃林和殽函 。 我搜了一遍《左传》里晋惠公当政时的事 , 没提到是哪一部分土地 。 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想要的土地是晋国的命脉 , 也难怪晋惠公宁肯背信弃义也不放手 。 我个人感觉也有可能是桃林、殽函 , 从华山到潼关、桃林、殽函、渑池 , 这条线上全是战略要地 , 也正是西秦东出的唯一重要路线 。 河西之地似乎在秦穆公的时代还没有殽函那么重要 , 除非要针对晋国 。

为了争得中原的话语权 , 拿下殽函 , 是秦国的不二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