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众所周知 , 孝文帝拓跋宏(实行姓氏改革以后改汉名元宏)算北魏最著名的明君 , 甚至在整个中华历史的著名皇帝之中 , 孝文帝的贤明应该都能名列前茅 。 尽管武功方面的效果 , 可能不如道武帝和太武帝 , 但在造就北魏盛世 , 孝文帝是真正主力 , 当然也有冯太后维系的功劳 。 虽然 , 孝文帝在位前期还是由冯太后临朝掌权 , 但她已经有意识学习汉人文化(冯氏家族的北燕国虽然有很浓厚的鲜卑习气 , 但家族本身是汉族) , 将之前鲜卑族的规矩改掉了很多 , 如太和七年(483)下令禁绝“一族之婚 , 同姓之娶” , 之后太和九年、十年引用均田制和三长制 。

在冯太后监督辅佐之下的孝文帝 , 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意志?孝文帝是否完全等到冯太后死后才真正掌权?这是一个很暧昧的问题 。 换句话说 , 孝文帝拓跋宏和他名义上的祖母冯太后关系究竟如何?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

史书其实很客观地记载了正面和反面 。 正面来说 , 孝文帝对冯太后算很孝顺 , 基本上很遵从祖母号令 , 包括冯太后死后 , 孝文帝悲伤了五天五夜没有吃喝 , 给人感觉和祖母的感情极为深厚 。 冯太后辅佐孝文帝大权在握 , 孝文帝尽管像一个傀儡 , 但也是出于对祖母极为放心 。 但反面的是 , 孝文帝的亲生父亲献文帝八成是被这个名义上祖母毒害 , 而且从小对他的管教就很严厉 , 献文帝刚死不久 , 拓跋宏还小 , 有时不听话就被关进黑房间 , 大冬天也只给两件单衣 。 他对祖母的孝顺 , 一方面固然有礼仪上的遵从 , 另一方面可能也有畏惧 , 内心对冯氏是相当忌惮的 , 这种心理一直延续到对自己的皇后冯氏家族 。 要知道 , 冯太后为了控制拓跋宏的生活 , 一股脑给他娶了冯熙的四个女儿!其中两个被立为皇后 。 冯熙就是逃亡氐羌部落的冯太后大哥 , 多年以后他才回来与团聚 , 他的第七女也嫁给任城王元澄为妻 。

最早为孝文帝生下儿子的本来是贵人林氏 , 拓跋宏对林氏十分喜爱 , 这个儿子元恂后来被封为太子 。 按说冯太后已经倾向于汉化改制 , 这个时候却坚决拥护鲜卑旧俗“子贵母死” , 将林氏杀死 , 元恂得以被立为太子 。

第一个皇后冯清和冯太后亲密 , 拓跋宏后来亲政没多久就将其废掉 , 第二个冯润是大姐 , 起初和冯太后比较疏远 , 但拓跋宏对她还不错 , 但她似乎身体不好 , 冯太后将她赶出皇宫 , 还逼当了尼姑 。 剩下两个冯氏姐妹 , 一个早亡 , 一个封为昭仪 。 后来拓跋宏宠爱另一个贵人高氏 , 在太和二十一年(497)生下了最后继位的宣武帝元恪 , 这个高氏莫名其妙暴卒 , 后人很多就推测和冯氏姐妹有关 。 综合种种迹象 , 极有主见和雄伟抱负的孝文帝 , 对毒害父皇 , 从小掌控自己全部生活的冯太后及背后整个冯氏家族 , 内心并不像想象那样 。

回过头再看孝文帝在冯太后在世的前十多年 , 小的时候不得不对祖母十分顺从 , 当然 , 心地仁厚确实是孝文帝的性格特征 , 不排斥小小年纪的孝文帝确实希望得到祖母疼爱呵护的心理 。 而且他对兄弟们都非常好 , 史书上说他从未和兄弟们发生过争执 , 即便有溢美之词 , 估计与事实出入不会太大 。 从孝文帝的经历来说 , 他确实能够很好的处理同兄弟们的关系 , 绝大多数都对他很拥戴 , 哪怕因为南征迁都而发生过很大争论 , 最后孝文帝还是基本“以理服人”解决了难题 , 并没有闹得不可开交 , 足见他的性格为人 。

从太和七年(483)冯太后开始改革风俗起 , 孝文帝在位已经十二年 , 年纪已经十七八岁 , 希望逐渐推动改革意图的应该是孝文帝 , 当然 , 以冯太后临朝主政来说 , 她也不反对改革一些旧俗 。 所以 , 孝文帝得到冯太后支持 , 然后通过发布一些改革措施 , 慢慢在朝廷大事上形成自己的主张 , 包括太和九年、十年的均田制和三长制 , 应该说 , 前期的孝文帝是得到冯太后支持而推行的改革 。 就史书而言 , 也说太和十年以后 , 朝政诏令就全由孝文帝主持了 , 冯太后基本开始放权了 。 在太和七年以后 , 冯太后基本认为完全掌控了朝野 , 还为孝文帝安排了几个冯家后妃在后宫 。 就孝文帝长年的表现也没有什么不妥 , 冯太后毕竟还是希望安享生活 , 要说孝文帝前期完全是傀儡摆设 , 是不合情理的 。 一个如此优秀杰出的皇帝是前面一直唯唯诺诺 , 什么事情都不做 , 等到冯太后死后 , 自己临朝突然就爆发出惊人的才干?谁能相信孝文帝是这样一种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

到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病故 , 年四十九岁 。 在一年之内 , 孝文帝表现哀伤心情 , 事实上已经开始在酝酿之后的道路 , 到太和十五年就从官制入手 , 模仿汉族王朝礼仪 , 严格考核各州郡官员 。 以儒家经典来制定声律 , 这些都是在重大典礼上十分看重的内容 。 颁发新的刑律 , 去除一些野蛮的腰斩、车裂等刑法 , 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 , 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 , 夷五族降止同祖 , 夷三族降止一门 , 门诛降止本身 。

经过一轮整顿 , 拓跋宏开始更大踏步的计划——准备南征 , 要实现混一宇内的理想 。 南征的重要一步就是迁都洛阳 。 以往对北魏孝文帝的论述 , 大多本末倒置 , 认为孝文帝的目标是迁都和汉化改革 , 而把南征作为一个借口和幌子 , 笔者认为这是严重的误读 。

孝文帝是北魏一朝最杰出的皇帝 , 完全怀抱让北魏王朝实现大一统的宏伟目标 , 他是坚决继承太武帝、献文帝这些父祖辈遗志的英明君主 。 尽管孝文帝的文治功绩更加突出 , 但事实上他也擅长武功 , 且不说最后他的确和太武帝、献文帝一样领军亲征 , 就史书记载来说 , 他自小都强悍尚武 , 十多岁就“能以指弹碎羊膊骨” , 还精于骑射 , “及射禽兽 , 莫不随所志毙之” 。 不排除有夸张 , 但说明他以太武帝、献文帝等祖辈、父辈的志向为目标 , 绝不是虚情矫饰 。 所以 , 孝文帝的迁都是为了实现南征 , 这是名正言顺的举措不存在旗号和幌子的说法 , 甚至包括孝文帝的改革就是要学习汉法长处 , 为了在中原和江南收获民心 , 使大批汉族百姓改变对鲜卑民族的印象 , 方便北魏王朝以后一统天下 , 改革永远都是手段 , 并不是目标本身 。 但今天对孝文帝改革的论述 , 基本都把改革本身当成孝文帝亲政以后的政绩结果 , 好像他的理想就是要改革 , 这是相当轻率的论断 , 也不符合历史情境 。

太和十七年(493)五月 , 孝文帝召集百官宣称大举讨伐南齐 。 已经渐渐享受北魏兴盛局面的勋贵们激烈反对 , 任城王拓跋澄最为典型 , 退朝后 , 孝文帝立即召见任城王澄 , 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 , 的确不易 。 但国家兴自塞外 , 徙居平城 , 这里是用武之地 , 不能实行文治 , 今将移风易俗 , 实在难啊!崤函帝宅 , 河洛王里 , 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 , 不知任城王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 , 立即表示赞同 。 六月 , 即刻下令修造河桥 , 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 , 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 , 选择才勇之士 。 七月 , 立皇长子拓跋恂为太子 , 发布文告 , 移书齐境 , 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 , 调发精骑 。 至此 , 准备基本就绪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

就是因为对上面内容的解读不同 , 后人往往认为孝文帝害怕鲜卑勋贵说他折腾 , 料定他们是反对迁都 , 因此借口南征 , 浩浩荡荡出发 , 等到大家走不动了 , 然后才提出迁都 , 换来大家拥护赞同 。 事实上 , 雄心勃勃的孝文帝是绝对不愿意鲜卑族人就此消磨意志 , 因为他确实看到了族人的懈怠 , 他才要继续推崇武功 , 坚定不移的实现南征计划 , “白日光天无不曜 , 江左一隅独未照” , 这便是孝文帝亲自写的诗句 。

假如他只满足于实现汉化改革和迁都洛阳 , 接下来的太和十八年为什么要出征?之后也还连连亲征 , 按说因迁都洛阳引起的风波还没有安定 , 孝文帝在定都洛阳以后 , 通过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臣支持开始全面推行汉化 。 没多久 , 南方萧鸾发生夺位称帝事件 , 孝文帝指责萧鸾不忠不义 , 然后急匆匆带兵出征 。 孝文帝对北魏军队信心十足 , 进入南朝领地 , 不再像从前的鲜卑军队那样带着部落习气 。 孝文帝严格约束军队 , 禁止侵掠 , “犯者以大辟论” , 命令部队不得损害百姓庄稼、树木 , 需要砍伐树木时 , “皆留绢偿之”孝文帝南征的北魏军队已经多少具备“王者之师”的气象 。 但结果 , 萧齐方面反应迅速 , 主攻寿阳一支队伍没能攻下 , 最后大军撤离返回 。

跟着孝文帝开始全面禁止鲜卑语言 , 改说中原洛语官话 。 又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 , 死后要葬在河南 , 不得还葬平城 。 又依古代《周礼》制度 , 去长尺 , 废大斗 , 改重秤 , 颁行全国 。 太和二十年(496) , 许多鲜卑人不习惯 , 好多都想回到北方 。 孝文帝再发大招 , 要全部族人改汉姓 , 提倡与汉人通婚 。 接二连三的重大举措 , 引起鲜卑勋贵巨大的反弹风波 , 首先成为导火线的正是孝文帝自己的太子元恂 。

根据北魏制度 , 元恂还是很早就接受锻炼要学习处理事务 , 尤其是孝文帝巡行或领军在外的时候 。 北魏历代皇太子都算不错 , 偏偏从最杰出的孝文帝开始 , 这个太子元恂不好学 , 来到洛阳以后他很不习惯 , 更不接受汉式衣冠 , 将其全部撕毁 。 当时也就十四五岁的叛逆时期 , 中庶子高道悦多次相劝 , 元恂竟然趁孝文帝出巡 , 打算返回平城 , 顺便杀了高道悦 。 领军元俨派兵关闭各宫门 , 阻止了元恂离开 。 孝文帝回来以后非常震怒和痛心 , 元恂身为太子 , 带头阻止推行改革 , 自然加重处罚 , 昭告天下废除太子 , 贬为庶人 , 软禁在河阳 。 次年四月 , 孝文帝巡幸长安 , 御史中尉李彪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 。 孝文帝急派咸阳王禧与中书侍郎邢峦带着毒酒赶赴河阳 , 逼元恂自尽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

元恂之死牵连了更大风波 。 恒州刺史穆泰(恒州治所在旧都平城)、定州刺史陆睿合谋 , 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 , 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 , 要准备废除孝文帝 。 好在元颐及时上报 , 孝文帝转告任城王元澄 , 由他领兵收捕穆泰 , 收陆睿等百余人下狱 。 孝文帝为了宽和族人情绪 , 允许他们于夏季炎热的时候返回北方避暑 , 又立元恪为太子 , 渐渐稳定朝野 。

太和二十一年(497) , 孝文帝再次率二十万大军南伐 , 使任城王元澄与仆射李冲、御史中尉李彪留守京城辅佐太子 。 皇弟彭城王勰领中军大将军 , 集中兵力攻打南阳一带 。 先锋部队包围赭阳(今方城东) , 孝文帝领兵夜袭宛城(今南阳市) , 当夜攻占外城 , 南齐的南阳太守房伯玉退守内城 。 孝文帝留大将继续攻城 , 自己又率大军继续南下 , 开始攻打新野 。 第二年正月 , 大将李佐攻克新野 , 擒新野太守刘忌 , 押送宛城之下斩杀 。 这时 , 湖阳(今唐河湖阳镇)、赭阳(今方城东)、舞阴(今泌阳)、南乡(今淅川西南)等城守将相继弃城南逃 。 二月 , 魏军攻克宛北城 , 房伯玉“自缚出降” 。 三月 , 孝文帝乘胜攻打樊城 , 在邓城(今襄阳樊城西北)大败南齐平北将军崔惠景的援军 , “斩获首虏二万有余” 。

再到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 , 萧齐派太尉陈显达北伐 。 孝文帝派皇室大将元英率军南下增援 , 元英是文成帝拓跋濬的侄儿 , 与献文帝同辈 , 也是孝文帝的叔父辈 。 之前孝文帝南征 , 他主动请缨坐镇西部的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 , 预防萧齐从西部进行后方偷袭 , 得到孝文帝器重 。 元英果然预料准确 , 在南郑进行了一场防御战 , 孝文帝对他的眼光和能力很欣赏 , 提拔起来坐镇中部的荆州 , 这一次南征就命他为主要力量 。 可惜 , 元英对于南朝方面的进攻收效不大 。

孝文帝几度出征在外 , 后宫家庭方面已经一团糟 , 这也是导致孝文帝功败垂成 , 甚至英年早逝的一大要害 。 前面多次提及 , 孝文帝对冯氏家族十分警惕 , 对所娶的冯氏姐妹虽然待遇不同 , 但都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

冯氏姐妹是冯太后的侄女 , 辈分都比孝文帝大一辈 , 但年纪应该差不多 。 冯氏姐妹实际名字都没有记载 , 野史笔记说姐姐叫冯润 , 妹妹叫冯清 , 但冯清是嫡出 , 所以得冯太后宠爱 , 将姐姐冯润赶出了皇宫 。 为什么要赶走冯润 , 说法不一 , 有认为她是庶出不受太后喜欢 , 有认为她有媚相而遭怨恨 , 也有说当时她得了重病 , 咳血不吉祥 。 相对而言 , 冯润比较得孝文帝喜爱 , 这个“媚相”说可能不为无因 。 所以孝文帝主政以后废除冯清 , 反而接回冯润 , 立为皇后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改革还是为了南征// //

一度被赶出皇宫的冯润 , 可能已经对孝文帝没了当初的感觉 。 加上孝文帝不是冯润想象的一味守着儿女私情的人 , 孝文帝志向远大 , 迁都以后事务繁多 , 且多次出征在外 。 《魏书》记载 , 冯润竟然与假宦官高菩萨、中常侍双蒙等人私通 。 太和二十一年 , 冯润才刚刚册立为皇后不久 , 孝文帝的六妹彭城公主死了丈夫 , 冯润多次逼彭城公主改嫁自己的同母弟冯夙 。 彭城公主本来不愿 , 但此事得到孝文帝认可 , 冯润趁孝文帝出征施加压力 , 引起彭城公主反感 , 就带着婢女冒雨去汝南找皇帝申诉 , 并告发冯润私通之事 。 孝文帝正为征战之事忧心 , 听到冯润的事就病倒了 。 孝文帝对公主的话原本并没有全信 , 后来又得到宦官刘腾密报 。 经彭城公主告发以后 , 冯润却十分忧惧 , 暗中联络巫师秘密诅咒病倒的孝文帝早死 。 孝文帝迅速赶回洛阳处死男宠 , 却保留冯润的皇后地位 , 令太子元恪不再朝见皇后 。

经历一番打击 , 孝文帝再度亲征已心力交瘁 , 出发仅一个月就病故于谷塘原行宫(今河南邓州市和淅川县交界处) , 年仅三十四岁 。 遗诏遣散所有嫔妃回家改嫁 , 但要赐死皇后冯润和他合葬 , 说:“皇后久乖阴德 , 自绝于天 , 若不早有所为 , 恐成汉末故事 。 吾死之后 , 赐皇后死 , 葬以后礼 , 以掩冯门之大过 。 ” 孝文帝的庶弟北海王元详奉命前往皇后宫里 , 冯润奔走呼号 , 不肯自尽 , 认为之前孝文帝回来处置私通的事都保留皇后地位 , 怀疑是诸王想她死 。 与元详同去的长秋卿白整强行灌毒药 , 年仅三十岁左右 。 后来咸阳王元禧等知冯润死 , 相视曰:“若无遗诏 , 我兄弟亦当作计去之 , 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 , 杀我辈也 。 ”

尽管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南征基本取得南阳大部分州郡 , 但孝文帝本身却无力回天 。 之后北魏方面再无杰出君主领导南征 , 也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大将 。 南方也是比较杰出的梁武帝萧衍新立 , 双方相对维持了二三十年的僵持局面 。 由孝文帝奠定的北魏鼎盛局面居然无力继续开拓局面 , 显然受制于依赖皇帝亲征 。

南朝的陈显达 , 韦叡 , 陈庆之等都算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 但北魏自太武帝以后 , 前期的大将基本都凋零了 , 而孝文帝一朝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 , 唯一的瑕疵是过于依赖皇室宗亲 , 他器重的都是元澄、元勰、元禧、元丕、元英等勋贵 , 例如元英加封征南将军到荆州作为主力 , 孝文帝十分看好这个宗室大将 , 但遇到陈显达、萧景惠却连战皆败 , 孝文帝自身也精力不济 , 一气之下免了元英的职务 , 宣武帝元恪继位以后才重新启用 。 再如孝文帝十分亲密的兄弟元勰 , 也是能文能武的宗室人才 , 本来是十分积极培养辅佐宣武帝的重臣 , 但各方面来说也是治国方面更加突出 , 虽然也偶尔出征 , 最后还侥幸在宣武帝继位之初领兵占据淮南 , 但受到其他勋贵忌妒 , 宣武帝受到谗言蛊惑将其解职 , 最后还被毒害 。

孝文帝为北魏一朝鼎盛耗尽全部心血 , 他平时生活简朴 , 体恤民情 , 常穿洗旧衣服 , 马鞍不用金银装饰 , 出征的时候所居所用都与普通士兵相同 。 南北征巡时 , 有关官员奏请修路 , 他只让“粗修桥梁 , 通舆马便止” 。 迁都洛阳 , 他除了把西晋大乱后比较偏的金镛城修缮出来 , 没有急着扩建洛阳宫殿 , 能缓则缓 。

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的改革和南征 , 已经得到中原许多百姓的支持和投奔 , 这确实是北魏汉化改革取得的成绩 , 如《资治通鉴》记载陈显达到达南阳的时候 , 士兵恐惧 , 当地百姓对其仇视 , 南朝在当地已经一点根基都没有 , 最终这位南朝名将在军民合围中落得全军覆灭 , 靠着化妆才逃回江南 。 《资治通鉴》还记孝文帝路过沔北的时候 , 当地汉人听说皇帝远征到来 , 都送酒送肉犒劳大军 , 连淮南一些百姓也来投奔希望王师能一统中原 , 虽然不无夸张 , 但也说明孝文帝对北魏的改造非常得人心 , 对于北魏朝着一统南北的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 。 可惜由于后继者朝着奢靡享乐的路子而去 , 却让后世留下孝文帝汉化令鲜卑民族走向堕落的诸多挑剔 , 实在是南辕北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