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陈虎山

微信版第189期

盛唐文化的标志性成就不仅有诗歌 , 还有书法 。 彼时 , 书法大家如星汉灿烂 , 令后人膜拜不已 。 在这些辉耀长空的书艺群星里 , 有一位重要人物 , 就是文宗太和年间(827—835)任职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的沈传师 , 他不仅善于任官 , 治绩明显 , 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与柳公权齐名 , 时称“沈柳” 。 宋代文豪、著名政治家欧阳修在《新唐书》中高度评价沈传师 , 赞扬他“材行有余 , 能治《春秋》 , 工书 , 有楷法 。 ” 可见 , 沈传师的能力人品皆有可道之处 。

一、 出身世家名儒的职场达人

沈传师 , 吴人(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 字子言 ,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 卒于文宗太和九年(835) 。 吴县沈氏 , 素为望族 , 家学渊源深厚 。 沈传师出身名儒世家 , 其父沈既济 , 博通群籍 , 史笔尤工 , 受到吏部侍郎杨炎的赏识 。 唐德宗建中初(780) , 杨炎为宰相 , 向皇帝推荐 , 说沈既济才堪史任 , 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 。 在给皇帝的奏章里 , 沈既济就历史的功用发表过这样的见解:“史氏之作 , 本乎惩劝 , 以正君臣 , 以维家邦 。 前端千古 , 后法万代 , 使其生不敢差 , 死不妄惧 。 纬人伦而经世道 , 为百王准的;不止属辞比事 , 以日系月而已 。 ”这说明沈既济确是一位对史学颇有造诣的人才 。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

从《旧唐书》本传记载看 , 沈既济名如其人 , 是位正义感很强的知识分子 , 敢于议论 , 不畏权势 。 “德宗初即位 , 锐于求理 。 建中二年夏 , 敕中书、门下两省 , 分置待诏官三十员 , 以见官前任及同正试摄九品已上 , 择文学理道、韬钤法度之深者为之 , 各准品秩给俸钱 , 廪饩、干力、什器、馆宇之设 , 以公钱为之本 , 收息以赡用 。 ” 即是说 , 新登位的德宗皇帝为增强自己的力量 , 想在研究问题(求理)的名义下 , 培植近臣 , 在中书、门下两省分置待诏官三十名 。 这是他想绕过宰相而独断的一个办法 , 所以受到舆论的批评 , “物论以为两省皆名侍臣 , 足备顾问 , 无劳别置冗员 。 ”沈既济是批评者之一 , 他上疏说:

臣伏以陛下今日之理 , 患在官烦 , 不患员少;患在不问 , 不患无人 。 且中书、门下两省常侍、谏议、补阙、拾遗 , 总四十员 , 及常参待制之官 , 日有两人 , 皆备顾问 , 亦不少矣 。 中有二十一员 , 尚阙人未充 , 他司缺职 , 累倍其数 。 陛下若谓见官非才 , 不足与议 , 则当选求能者 , 以代其人 。 若欲务广聪明 , 毕收淹滞 , 则当择其可者 , 先补缺员 。 则朝无旷官 , 俸不徒费 。 且夫置钱息利 , 是有司权宜 , 非陛下经理之法 。 今官三十员 , 皆给俸钱 , 干力及厨廪什器、建造馆宇 , 约计一月不减百万 , 以他司息例准之 , 当以钱二千万为之本 , 方获百万之利 。 若均本配人 , 当复除二百户 , 或许其入流 。 反覆计之 , 所损滋甚 。 当今关辅大病 , 皆为百司息钱 , 伤人破产 , 积于府县 。 实思改革 , 以正本源 。 又臣尝计天下财赋耗篸之大者 , 唯二事焉:最多者兵资 , 次多者官俸 。 其余杂费 , 十不当二事之一 。 所以黎人重困 , 杼轴犹空 。 方期缉熙 , 必藉裁减 。 今四方形势 , 兵罢未得 , 资费之广 , 盖非获已 。 陛下躬行俭约 , 节用爱人 , 岂俾闲官 , 复为冗食?籍旧而置 , 犹可省也 , 若之何加焉?陛下必以制出不可改 , 请重难慎择 , 迁延寝罢 。

沈既济的这番议论 , 剖析厉害 , 鞭辟入里 , 指出朝廷问题之症结“患在官烦 , 不患员少;患在不问 , 不患无人” , 如果官员才不堪任 , 就要另选贤能 , 不能只靠增加人员解决问题 , 否则 , 朝官人数会越来越多 , 不仅于事无补 , 还会加重朝廷财政负担 , 希望皇帝躬行俭约 , 节用爱人 , 尽量减少闲官 , 节省费用 。 由于沈既济说得入情入理 , 皇帝只好采纳 , “其事竟不得行” 。 不久 , 由于宰相杨炎被逐 , 沈既济受到牵连 , 坐贬处州司户 。 后复入朝 , 位终礼部员外郎 。

沈传师有这样一个博通群籍 , 敢于肩担道义的父亲 , 这对他的成长肯定是有影响的 , 思想性格里也就多了几分文化人的儒雅 , 无论《旧唐书》赞扬他“恬退无竞” , 还是《新唐书》说他“夷粹无竞” ,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 就是肯定沈传师心地坦荡 , 不是一个争名夺利的人 , 这在当时的官场是很难得的品格 。

唐德宗贞元末(805) , 沈传师举进士 。 对此 , 《新唐书》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毂士 , 号‘权许’ 。 德舆称之于孟容 , 孟容曰:‘我故人子 , 盍不过我?’传师往见 , 谢曰:‘闻之丈人 , 脱中第 , 则累公举矣 , 故不敢进 。 ’孟容曰:‘如子 , 可使我急贤诣子 , 不可使子因旧见我 。 ’遂擢第 。 德舆门生七十人 , 推为颜子 。 ”这则故事说什么呢?就是德宗朝有两位喜欢招揽人才的大臣 , 一个是给事中许孟容 , 一个是礼部侍郎权德舆 , 时人称为“权许” 。 有一天 , 权德舆在许梦容面前称道沈传师的才情品性 。 许梦容很惊奇地说:“这是我老朋友的儿子 , 他怎么不来见我呢?”于是叫人请来沈传师 。 沈传师很诚恳地说:“我也想来见见长辈 , 只是担心万一考中 , 怕有人议论是走了您的门路 , 所以不敢来 。 ”许梦容一听 , 非常高兴 , 说:“你说的不错 , 我因爱惜人才 , 可以叫你来见我 。 你不能因为是我旧交的儿子就主动来见我 。 做得好啊 。 ”沈传师最后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进士 。 权德舆有门生七十人 , 但他最看好沈传师 , 甚至认为沈传师是和颜回一样的优秀人才 。

大概是沈传师的个性与能力叠加的优势使然 , 他的仕途总起来顺风顺水 。 考中进士后 , 很快就顺利地拿到了进入仕途的入场劵 , 而且还是“登制科乙第” , 考了一个好成绩 。 先是授太子校书郎 , 后历鄠县(今陕西省户县)尉、直史馆 , 转左拾遗、左补阙 , 并兼史职 。 转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 , 召充翰林学士 。 又历司勋、兵部郎中 , 迁中书舍人 , 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

沈传师的父亲沈既济撰写过德宗朝的《建中实录》十卷 , 受到时人好评 。 沈传师受家学熏陶 , 对历史也很有兴趣 。 他在翰林学士任上 , 恰好“翰林承旨”缺职 , 按照资历排序和能力 , 穆宗皇帝想让沈传师担任这一要职 , 可沈传师不想干 , 就假装生病 , “宣召不起” , 并给皇帝打报告 , 说“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 , 次为宰相 , 臣自知必不能 , 愿治人一方 , 为陛下长养之 。 ”沈传师谦虚一番 , 说自己没有“参天子密议”的能力 , 他向穆宗皇帝提了一个请求 , “愿治人一方” , 下到地方任职 , 既可锻炼自己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 , 还可帮助皇帝治理好一方百姓 。 沈传师这样说 , 并不是态度谦虚这样简单 , 而是反映出他过人的智慧和敏锐洞察时事的能力 。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

长沙天心阁 , 内有平楚楼

当时的朝廷 , 很不平静 , 已出现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两大痼疾 。 朝臣们为了自己的前程 , 只好选边站队 。 而沈传师既不想投靠宦官 , 也不愿选边站队卷入“党争” , 而是采用了孔子“危邦不入 , 乱邦不居”的办法 , 想到地方任职 , 天高皇帝远 , 不受朝廷复杂关系的羁绊 , 可为地方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 。 大概是穆宗皇帝有点舍不得沈传师离开京城 , 他先派中使(宦官)敦促沈传师就任翰林承旨 , 接着又派沈传师的好友李德裕(后任宰相)去做思想工作 , 结果都被婉言拒绝了 , 看到沈传师态度坚决 , 穆宗也没有生沈传师的气 , 竟答应了他的请求 , 让他“以本官兼史职 。 俄出为湖南观察使 。 ”穆宗让他编修《宪宗实录》 , 任务还没完成 , 就让他出京任湖南观察使 , 并特下诏书 , 要他在任上完成《宪宗实录》编修任务 。 “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 , 未成 , 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 , 今藁史残课 , 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 。 ’诏可 。 ”

后来 , 沈传师又几进几出京城 , 先是于宝历二年(826)入为尚书右丞 。 后出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 , 又转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 , 再入为吏部侍郎 。 太和九年 , 沈传师病逝 , 年五十九 , 赠吏部尚书 。 沈传师有两个儿子:沈枢、沈询 , 皆登进士第 。

二、书法大家 , 并称“沈柳”

在中国书法史上 , 沈传师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 , 正行草诸体无不精通 。 《新唐书》评价他“工书 , 有楷法” 。 后人把沈传师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 。 宋欧阳修《六一题跋》说:“传师书非一体 , 放逸可爱 。 ”宋代书法家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嘉许 , 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 。 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 , 虎踞溪旁 , 精神自若 , 骨法清虚 。 ”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 , 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 。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 , 以书自名” 。

沈传师传世书迹有《柳州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 。 《柳州罗池庙碑》 , 唐长庆元年(821)正月立 , 碑文由大文学家韩愈撰 , 沈传师楷体书写 , 内容为纪念颂扬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所做的政绩 。 碑立于罗池庙内 , 碑石早已不存 , 至于何年遭毁 , 现无从查考 , 今所见拓本乃据清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一册影印 。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

浏览此碑书法 , 气息清劲圆润、骨法神健 , 结字虽较为瘦削 , 然挺健秀朗 , 肉藏于筋 , 略无枯瘠之垢病 。 乍一看 , 近似柳(公权)书 , 但细察与柳书有着根本的区别 , 那就是柳书中宫过于内敛 , 沈书却无此特征 , 虽然中宫也稍作内敛 , 但总体来说 , 还是属于较宽松的 。 另一个与柳书不同点即在结构上 , 沈氏书法结体多呈左低右高势 , 且略向右欹侧 。 书家评论此碑书法也确实存在与柳氏书法相同的地方 , 其中竖弯钩、点、撇、捺、悬针竖等用笔和一些字的结体如“言“字旁 , “诏”、“柳”、“师”、“不”等与柳书如出一辙 。 据《旧唐书》柳公权本传推测 , 柳(公权)小于沈传师九岁 , 同时 , 本传有一段话也耐人寻味 , “公权初学王书 , 遍阅近代笔法 , 体势劲媚 , 自成一家” 。 说不定这“近代笔法”里就包括沈传师在内 。 如捡柳书《李晟碑》与《罗池庙碑》对照 , 其用笔与结字 , 和沈传师颇为仿佛 。 黄庭坚在论唐代书法时 , 曾说“唐初字学劲健得晋宋风 , 开元后变为肥厚 , 元和后柳、沈之徒复尚清劲” 。 可见柳、沈都是力“矫肥厚之病”以尚“清劲”为美的书家 , 若用今天的话来说 , 在当时柳、沈都是极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 。

三、任职宣城 , 吏治清明

查《宁国府志》 , 沈传师是宣城历史上的名宦之一 。 沈传师在宣城历史上之所以能享有盛名 , 分析起来 , 确是来有所自 。

1、慎重刑法 , 处事公正 。 “传师于吏治明 , 吏不敢罔 。 慎重刑法 , 每断狱 , 召幕府平处 , 轻重尽合乃论决 。 尝择邸吏尹伦 , 迟鲁不及事 , 官属屡白易之 , 传师曰:‘始吾出长安 , 诫伦曰:可阙事 , 不可多事 。 伦如是足矣 。 ’故所莅以廉靖闻 。 ”《新唐书》这段不多的文字 , 包含了沈传师相当丰富的为政信息 。 第一:对部属要求严明 , 下属从不敢欺骗他 。 第二:处事公正 , 作风“民主” 。 封建时代 , 问狱断案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 。 沈传师注重调查研究 , 不徇私枉法轻易下结论 。 每次断狱问案 , 他都召集属下集体讨论 , 众人意见一致才下判决 。 第三:不折腾 , 不生事 。 在农业社会 , 官员不轻易扰民 , 与民休息 , 便是对发展生产的最大支持 。 沈传师离开京城时 , 给自己挑选了一个名叫尹伦的邸吏 , 大概是府邸的管家之类吧 。 此人看上去有些笨笨的样子 , 不够机灵 , 不会来事 。 沈传师的属下多次建议他换人 。 沈传师却说 , 这人挺好 , 我一出长安就告诫他 , 宁可少做事 , 万不能无事生非 , 没事找事 。 正因为如此 , 沈传师每任职一个地方 , 那里的风气都可用“廉靖”二字概括 , 称得上官清气正、百姓安居乐业了 。 宣城有这样的长官 , 岂不是当时的百姓之福?

2、重视人才 , 绵延文脉 。 “传师性夷粹无竞 , 更二镇十年 , 无书贿入权家 。 初拜官 , 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 , 传师固拒曰:“诚尔 , 愿罢所授 。 ”故其僚佐如李景让、萧寘、杜牧 , 极当时选云 。 ” 从《新唐书》这段记载来看 , 沈传师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兼洪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兼宣州刺史) , 前后十年(大约826—835) 。 这十年中 , 沈传师专心治理地方 , 没有联络巴结朝廷里的任何权势者 。 倒是他刚到洪州(今江西南昌)的时候 , 有位宰相托他在幕府里给自己的姻亲安排一个职位 。 沈传师婉言拒绝了宰相的要求 , 说“感谢您看得起我 , 但您所托付的人 , 我实在无法安排 , 还请您收回指示吧 。 ”看来这位宰相也清楚沈传师的为人 , 并没有以势压人 , 强他所难 。 也正因如此 , 沈传师幕府中的僚佐 , 都是一时人选 , 不仅有《新唐书》中所记载的李景让、萧寘、杜牧 , 还有裴坦、卢弘止、赵嘏等 。 一时间 , 沈传师治下的宣州 , 真是人文荟萃 , 不同凡响了 。 这里 , 仅举杜牧和赵嘏为例 , 说明沈传师在宣城的五年间给宣城文化留下了怎样的丰富遗产 。

杜牧(803-852?) , 字牧之 ,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 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 因官任中书舍人 , 中书省别名紫微省 , 因此人称杜牧“杜紫薇” 。 杜牧出身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 , 爱好文学 。 祖父杜佑 , 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 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 , 一生好学 , 博古通今 , 著有《通典》二百卷 。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 早逝 。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 , 他说:“旧第开朱门 , 长安城中央 。 第中无一物 , 万卷书满堂 。 家集二百编 , 上下驰皇王 。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

杜家与沈家为世交 。 沈传师年少时为杜佑所器重 。 沈家兄弟(沈传师、沈述师)是文学爱好者 , 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 , 因此与杜牧的关系也很密切 。 文宗大和二年(828) , 杜牧26岁进土及第 ,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同年冬 , 杜牧应沈传师之邀 , 入江西观察使幕 , 任江西团练巡官 。 大和四年(830) , 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 , 杜牧随其转任宣州团练判官 。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 , 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 。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 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 。 在宣城期间 , 杜牧创作了很多歌颂宣城山水人文的诗章 , 流传至今的尚有20多首 。 如《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兵符严重辞金马 , 星剑光芒射斗牛 。 笔落青山飘古韵 , 帐开红旆照高秋 。 香连日彩浮绡幕 , 溪逐歌声绕画楼 。 可惜登临佳丽地 , 羽仪须去凤池游 。 ”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 , 天淡云闲今古同 。 鸟去鸟来山色里 , 人歌人哭水声中 。 深秋帘幕千家雨 , 落日楼台一笛风 。 惆怅无因见范蠡 , 参差烟树五湖东 。 ”如《题宣城开元寺》:“南朝谢脁城 , 东吴最深处 。 亡国去如鸿 , 遗寺茂烟坞 。 楼飞九十尺 , 廊环四百柱 。 高高下下中 , 风绕松桂树 。 青苔照采阁 , 白鸟两相语 。 溪声入僧梦 , 月色晕粉堵 。 阅景无旦夕 , 凭栏有今古 。 ”又如《宛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 , 曾被春风尽日吹 。 不堪攀折犹堪看 , 陌上少年来自迟 。 ”又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一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 试想 , 如果没有沈传师对杜牧的招引 , 杜牧会来宣城任职并与宣城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吗?

再看赵嘏 。 赵嘏(806?—853?) , 字承佑 ,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 晚唐诗人之翘楚 , 以一首《长安秋望》名满天下 , 故人称“赵倚楼” 。

云物凄凉拂署流 , 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几点雁横塞 , 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 , 红衣落尽渚莲愁 。

鲈鱼正美不归去 , 空戴南冠学楚囚 。

赵嘏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年轻时四处游历 。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 赵嘏来到宣城 , 为宣歙池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宾 。 沈传师工书法 , 擅史学 , 雅好诗文 。 赵嘏在沈传师幕中颇得赏识 。 他和沈传师诗酒唱和 , 留下了不少诗作 , 如《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满耳歌谣满眼山 , 宛陵城郭翠微间 。 人情已觉春长在 , 溪户仍将水共闲 。 晓色人楼红蔼蔼 , 夜声寻砌碧潺潺 。 幽云高鸟俱无事 , 晚伴西峰醉客还 。 ”是其一 。 “溪树参差绿可攀 , 谢家云水满东山 。 能忘天上他年贵 , 来结林中一日闲 。 醉叩玉盘歌袅袅 , 暖鸣幽涧鸟关关 。 觥筹不尽须归去 , 路在春风缥缈间 。 ”是其二 。 这些诗作不仅描写了宣城梦幻般的靓丽 , 更生动地印证了古代宣城“君子善吟、市井善谣”的浓厚文化氛围 。 又如《宛陵望月寄沈学士》:“一川如画敬亭东 , 待诏闲游处处同 。 天竺山前镜湖畔 , 何如今日庾楼中 。 ”以天竺山和镜湖的风光衬托谢脁楼前“一川如画”的美景 , 饶有风致 。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文化儒臣宣州刺史沈传师// //

赵嘏画像

此外 , 由于沈传师幕中学者诗人云集 , 同僚之间 , 唱和不断 , 赵嘏又于杜牧等人意气相投 , 心情颇为欢悦 , 宣城在诗人的笔下也显得格外风物可人 , 清丽优美 。 如《宛陵馆冬青树》:“碧树如烟覆晚波 , 清秋欲尽客重过 。 故园亦有如烟树 , 鸿雁不来风雨多 。 ”又如《题开元寺水阁》:“年来独向此游频 , 谢氏青山与寺邻 。 朱槛夜飞溪路雪 , 碧林晴隔马蹄尘 。 波穿十里桥连寺 , 絮压千家柳送舂 。 ”宛陵馆的清幽 , 敬亭山的美丽 , 开元寺的风光 , 宛溪河的繁华 , 思念故园的情思 , 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 且笔墨洒脱 , 诗境壮阔 , 引人入胜 。 宣城正是有了这样的诗 , 这样的人 , 宣城的文化 , 才有了厚度、有了底蕴 。 假如没有沈传师 , 宣城会留下赵嘏的诗情吗?想必不会 。

赵嘏在宣城约三年 。 大和六年(公元832) , 沈传师以宣州乡贡推荐赵嘏赴长安应试 , 结果虽未得中 , 但宣城给赵嘏留下的印象难以忘怀 , 他特地写了一首《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 , 深情忆及在宣城“黄花李白墓前路 , 碧浪桓彝宅后溪”的生活 , 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日子啊 。 而这一切 , 都和宣州刺史沈传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 沈传师不仅自己是声名远播的文化旗手 , 还广招人才 , 像块强有力的磁石一样 , 把当时的文化名流凝聚到江南宣州 , 书写了宣城文化史上极为精彩的篇章 。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 , 沈传师既是理政的楷模 , 也是齐家的表率 。 “治家不威严 , 闺门自化 。 兄弟子姓 , 属无亲疏 , 衣服饮食如一 。 问饷姻家故人 , 帑无储钱 , 鬻宅以葬 。 ” 他把儒家“修身齐家”的理念切实运用于“治家”的实践 , 做到君子爱人 , 博施广济 , 以两袖清风而终 , 可算是一名真正的儒者了 。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