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东汉初年 , 由于之前的王莽之乱 , 西域诸国 , 与中央王朝失去联系 , 重新被匈奴所控制 。 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 , 实力大增 , 屡次进犯河西诸郡 , 使得边地人民不堪其苦 。 于是在国内情况稳定下来之后 , 朝廷开始派兵收复西域 。 永平十七年(74年) , 骑都尉刘张、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打败车师 , 并将车师纳入东汉版图 , 并派人留守 , 我们的故事 , 就发生在这里 。


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

东汉时的西域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耿恭 , 他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名气 , 不像卫霍 , 张骞班超那样的家喻户晓 。 甚至我翻遍史书 , 也找不到他的早期经历 , 只找到这么一句:"耿恭字伯宗 , 少孤 。 慷慨多大略 , 有将帅才 。 "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 耿恭年少之时并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 也许正因为是这样 , 才造就了他远大的志向 , 卓越的才能 。

上面说到 , 74年汉军攻打车师 , 当时耿恭在军中担任司马 。 战斗结束后结束后 , 他被任命为戊己校尉 。 屯兵后王部金蒲城 , 有士兵几百人 。 耿恭到达任所 , 送文书到乌孙国 , 显示东汉朝廷的威望恩德 , 乌孙国王以下的人都非常高兴 , 派使者向东汉朝廷进贡名马 , 并献上汉宣帝时赐给公主的赌具 , 希望派乌孙王子入朝侍奉 。 耿恭于是派使者赠送金子、织物 , 迎接乌孙王子入朝侍奉 。 这时的耿恭致力于恢复西域各国与中原的联系 , 恐怕当时的他也不会想到 , 接下来的一年 , 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 , 也是最辉煌的一年 。

大军退去之后 , 匈奴人卷土重来 , 两万人马将金蒲城围的水泄不通 。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 耿恭并没有慌乱 , 他让士兵往箭头上涂了剧毒 , , 敌军靠近后高喊:"汉家箭神 , 其中疮者必有异 。 "随后以强弩射向敌军 , 中箭的敌军剧痛无比 , 继而伤口溃烂 , 史书记载说是"虏中矢者 , 视创皆沸" 。 到了夜晚 , 伤口愈发地疼 , 整个军营都是哀嚎声 , 这时耿恭又带人趁天降暴雨攻入敌营 , 匈奴人措不及防 , 都以为汉军是天神下凡 , 一时大乱 , 死伤无数 , 溃散而去 。


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

耿恭清楚匈奴人溃散只是暂时的 , 金蒲城不适合长期驻守 , 他旋即把部队带到了疏勒城 , 这是当年汉军修建的一个要塞 , 依山傍水 , 地势险要 , 宜于久守 。 没过多久 , 匈奴人果然卷土重来 , 几万人把疏勒城团团围住 。

残酷的攻城开始了 , 匈奴人死伤无数 , 就是攻不下城来 。 于是变强攻为久围 , 把河流上游给截断了 。 没过多久守军开始缺水 , 一度从马粪里榨汁饮用 。 耿恭下令打井取水 , 打到十五丈深 , 仍不见水 。 耿恭下拜祈祷 , 奇迹出现 , "飞泉奔出 , 众皆称万岁" 。 耿恭站在城头 , 把清水朝匈奴人泼去 。 让匈奴人更加怀疑汉军有神明相助 。

漫长的围城仍在继续 , 这时又传来汉朝皇帝驾崩的消息 , 而车师人也叛变了 , 与匈奴一起攻城 。 几个月过去了 , 城中"食尽穷困 , 乃煮铠弩 , 食其筋革" , 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 , 耿恭平时就和士兵们情同手足 , 这个时候更加同心协力 , 战斗仍在继续 , 战士们一个个死去 , 后来只剩下几十个人 。 匈奴单于觉得耿恭一定坚持不住了 , 于是派出使者劝降:若降者 , 当封为白屋王 , 妻以女子 。 金钱 , 地位 , 美女 , 在真正的战士面前 , 就如同粪土一般 。 耿恭杀掉使者 , 在城墙上与众将士烤了分食 。 吓得匈奴人跪倒在地 , 一片哭声 。 一千年之后 , 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既有向往 , 又有无奈 。

耿恭此举 , 让匈奴单于恼羞成怒 , 他下令疯狂地攻城 , 想杀光这些汉人 。 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 , 但他们仍在坚持 , 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 。 然而敌人还是像潮水一样涌来 。 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此前派遣到敦煌寻求援军的部下范羌身上 。

此时的朝堂上正在为了要不要派人救援耿恭而争论 , 有人认为这么长时间过去了 , 耿恭一定已经死了 , 没有必要再劳师远征 。 此时司徒鲍昱站出来 , 竭力请求派援兵 , 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 , 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 , 至今读起来 , 仍荡气回肠:"今使人于危难之地 , 急而弃之 , 外则纵蛮夷之暴 , 内则伤死难之臣 。 此际若不救之 , 匈奴如复犯塞为寇 , 陛下将何以使将?"

援军终于出发了 , 公元76年正月 , 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 , 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 , 此时众将都不敢再往北走了 , 因为柳中城距离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路 , 中间横亘着天山 , 又是大雪封山季节 , 另一位校尉关宠已经战死 , 所以打算带兵回去 。 但范羌仍然坚持带了两千人出发了 , 他们翻越积雪逾丈的雪山到达疏勒城下的时候是一个晚上 。 耿恭以为敌人来犯 , 命令弟兄们准备迎战 。 范羌喊道:"我范羌也 , 汉遣军迎校尉耳" 。 守军山呼万岁"开门 , 共相持涕泣" , 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 , 能够踏上回家路的 , 只剩二十六人了 。 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 , 但是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 , 有满怀仇恨的追兵 , 有大雪肆虐的天险 , 他们且战且退 , 不断有人倒下 。 三月 , 到达玉门关 , 二十六人 , 只剩下十三人 , "衣屦穿决 , 形容枯槁" 。


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华夏民族精神的见证:十三将士归玉门// //

十三将士归玉门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这段记载的在末尾写道:"余初读《苏武传》 , 感其茹毛穷海 , 不为大汉羞 。 后览耿恭疏勒之事 , 喟然不觉涕之无从 。 嗟哉 , 义重于生 , 以至是乎!"岂止是范晔 , 哪怕过了两千年 , 我初次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 , 也是泪流满面 。

两千年了 , 战场的烽烟早已散去 , 历史的遗迹也逐渐磨平 。 而磨灭不掉的 , 是那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 正是这样的精神 , 成为我们的名字 , 流进我们的血液 , 刻入我们的骨髓;正是这样的精神给了我们华夏民族千秋自信;正是这样的精神 , 激励着我们华夏民族在一次次危险中浴火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