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文、编辑 | 云雀儿

来源 | 布谷听听(iBookgood)

说到哲学家们 , 大家会想到谁呢?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这些西方的哲学家吧 。

确实 , “哲学”一词的意义 , 本就是由西方所定义 。 这个词就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 , 也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 。

不过“哲”字在中国的使用 , 也是一段悠久的历史 。 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 , “哲”或“哲人” , 专指那些善于思辨 , 学问精深者 , 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的称谓 。

经过多年来学术界的讨论 , 已经基本认定 , 中国存在传统的哲学 。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先秦诸子时期 , 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主要代表 。

其实 , 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 孩子常常会问的:我从哪里来?世界的尽头在哪里?宇宙有多大?这些都是由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所带来的哲学问题 。 可是哲学的问题 , 似乎又好像很难轻易解释出来 。

说到这里 , 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 , 庄子的特色大家应该都知道 , 就是喜欢给人讲故事 , 那句著名的“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在语文课本里就能见到 。

哲学是抽象的 , 从字面上我们可能很难理解 , 可从庄子的故事中 , 我们就能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他的哲学理念 。

那么今天 , 咱们也用用古人的智慧 , 学学庄子给孩子讲故事 , 让孩子在古人的故事中了解一下哲学的魅力 。

一、白马非马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白马非马是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 ,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战国时 , 一个城下令:马匹不得出城 。

这天 , 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 。 守门的士兵就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

公孙龙一听 , 心生一计就说:白马并不是马 。 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 , 一是白色的 , 二是具有马的外形 , 但马只有一个特徵 , 就是具有马的外形 。 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

士兵因无法应对 , 唯有放行 。

故事中的哲学:

我们都知道白马肯定是马 , 可他说的好像又有点道理……

其实“白马非马”这个论题 , 非常好破解 , 可惜了 , 士兵没学过数学 , 不然当场列一个集合出来 , 公孙龙肯定哑口无言 。

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 “白马非马”违背了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关系 。 一方面 ,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 离开了普遍性就无所谓特殊性 。

白马是白的 , 有其特殊性 , 但是它终究是一匹马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这就是它的普遍性 。 若它没有一般马的特征 , 它也就不是马了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给孩子画一个数学集合的示意图 , 让孩子理解一下 。

2. 讲讲什么是诡辩 , 诡辩的特征有哪些 。

二、按图索骥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据说 , 伯乐年老的时侯 , 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 , 写成一本书 , 名叫《相马经》 。 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 , 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 。

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 , 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 , 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 , 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 。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 , 双眼突出 , 蹄如垒起的酒药饼” 。 他见到一只癞哈蟆 , 就用纸包起来 , 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 , 额头和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 , 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 。 ”

伯乐一听 , 本来很生气 , 但他知道儿子愚笨 , 就笑着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 , 就是爱跳 , 你是驾驭不了的 。

故事中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反对从主观出发 。

我们说 , 学了知识就要活学活用 , 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 , 而是照搬书本 , 结果弄出了笑话 。 在实际工作中 ,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 ,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这也是为什么 ,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 ,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 让孩子具有创造力 , 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 , 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孩子在这学期学到的知识中 , 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活里呢?

2. 和孩子讨论一下 , 怎么避免被自己主观的想法所局限 。

三、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一个城门下面有个池塘 , 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 。

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 , 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 , 城门着火了 , 我们赶快逃跑吧!”

但是 , 其他鱼儿不以为然 , 认为城门失火 , 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 , 用不着大惊小怪 。 结果 , 除了那条鱼以外 , 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

这时 , 人们赶来救火 , 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 , 不一会 , 火被熄灭了 。 由于池塘里的水被舀干了 , 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

故事中的哲学:

因为城门失火 , 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 , 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 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 ,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说到这种事物间的联系 ,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 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 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

蝴蝶效应的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 , 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 并产生微弱的气流 , 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 , 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 , 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为什么人们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2. 如何从小事做起 , 让自己变得自律起来 。

四、揠苗助长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 。

有一次 , 孟子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 , 说:宋国有一个农夫 , 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 。

有一天 , 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 , 回到家里 , 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 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 ”

他的儿子听了 , 赶快跑到地里去看 , 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

故事中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规律是客观的 ,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它既不能被创造 , 也不能被消灭 。 如果蔑视客观规律 , 违背客观规律 , 不仅办不好事情 , 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

“揠苗助长”的故事家长们应该都听过 , 可是却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把这个警示放在心上 。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 , 但却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 。

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 我们必须接受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不同的 , 也许你家的孩子是一颗长得慢的苗 , 这种情况下 , 我们要给孩子的是成长的空间 , 而不是逼迫与压力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和孩子谈谈 , 了解孩子是否感受到压力 。

2. 与孩子进行深度沟通 , 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

五、乐极生悲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战国时期 , 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 , 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 , 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 。 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 , 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 , 吓退了楚军 。

齐威王十分高兴 , 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 。 齐王高兴地问:“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 , 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 , 必定要一醉方休 。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 , 喝一石(十斗为一石)酒也醉 。 ”

齐王这就不明白了 , 淳于髡就解释说: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 , 所以得出一个结论 , 喝酒到了极点 , 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所以 , 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 , 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 。 所以 , 任何事都是一样 , 超过了一定限度 , 则会走向反面了 。 ”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 , 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 , 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 , 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 。

故事中的哲学: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 ,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这就是说 , 乐与悲 , 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 。 欢乐过了分 , 便会招致悲伤 。

它启示我们 , 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 , 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 , 吸取教训 , 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

就像人们常说 , 不能骄傲自满一样 。 时刻保持谦逊平和 , 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在上升的状态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为什么我们要求孩子“胜不骄败不馁” 。

2. 怎样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

六、因地制宜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吴越春秋·阖闾列传》中记载过 , 有一天 , 吴王阖闾同伍子胥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 , 吴王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 , 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

伍子胥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 , 远近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 , 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 , 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 , 要发展农业生产 , 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 ”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 , 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 , 说:你的建议很好 , 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 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 , 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故事中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 ,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 ,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 , 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 , 搞一刀切 , 结果矛盾不仅不能得到解决 , 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 , 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 , 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 。 而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 我们无论是去做一道题 , 还是解决一件事情 , 都应该秉承这样的基本理念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做一些增加孩子应变能力的小游戏 。

2. 谈谈在和人的相处方面 , 怎样做到因地制宜 。

七、还有哪些哲学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不懂中国哲学的孩子 , 长大不知要吃多少亏!// //

除了以上这些故事 , 其实还有很多经典的成语都有着他们特有的道理 。

▲ 庄生梦蝶

庄周有一次做梦 ,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 悠闲自在地飞来飞去 , 很是得意 。 突然之间醒来 , 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 。

庄子由此认为 , 不管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 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 它们之间的转化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转化 , 是一种“物化” 。 究竟是梦还是醒 , 是庄周还是蝴蝶 , 人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追究 。 因为人们的认识标准是相对的 。

▲ 荆人循表:

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 。 楚国打算偷渡河袭击宋国 。 于是派人到河岸边作了标记 。 后来河突然涨水 , 但是楚国的军队仍然按照原定计划 , 在深夜里顺着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 。 河水又湍又急 , 一下子淹死了 1000多人 。 士兵们惊慌失措 , 乱作一团 。

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 , 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 , 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 。 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 , 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 , 在具体行动中出错 。

▲ 刻舟求剑:

战国时候 , 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 。 船正在江中行驶着 , 他一时疏忽 , 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 。 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 , 刻下一个记号 , 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 ”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 , 终于靠了岸 。 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 , 寻找宝剑 。 结果 , 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 。

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 , 绝对的静止 , 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 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 静止是相对的 。 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 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 , 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 , 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 。

▲ 郑人买履:

春秋时期 , 有个郑国人去买鞋穿 , 于是 , 他把脚的尺码量了下来 , 可是到了集市 , 他忽然想起忘带尺码 , 于是就跑回家取 , 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 , 又返回集市上时 , 集市已经散了 。 有人觉得奇怪 , 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他却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 , 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 , 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 , 这是感性认识 , 是直观的、片面的 。 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 , 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 , 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 , 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 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 。 这个“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 , 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

哲学是解释世界的 , 这一点我们同古希腊哲学 , 西方哲学是一致的 。

古希腊哲学 , 发源于对古希腊神话的探讨和解释 。 而中国哲学 , 也是源于中国的神话 。 中国神话一部分是对中国古代英雄的神化 , 如三皇五帝;另一部分中国神话就是对哲学科学的思考 。 这些人物或者是真实人物 , 或者是一种对事物思考的拟人化 。

我们的传统文化 , 即使过了数百年 , 前人的智慧与亲身经历 , 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 。

想要学好哲学 , 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思考 , 经常反思 , 从自己和他人的事例中总结经验 。

这种总结的能力 , 不仅能让孩子富有哲学思维 , 也能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 在未来 , 也能从问题中进步 , 从挫折中爬起 。

培养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 就从给他讲个哲学故事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