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东阁大学士黄鸣俊心忧天下,不附权贵,谱写一曲叱咤悲歌
晚明东阁大学士黄鸣俊心忧天下 , 不附权贵 , 谱写一曲叱咤悲歌// //
黄氏族人画像
在明末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情况下 , 黄鸣俊敢于正面对抗并以远见卓识大力推崇两度出任内阁辅臣叶向高 , 这不仅体现他不附权贵品格 , 更体现其心忧天下的情怀 。 黄鸣俊系仕人精神影响深远的“世界江夏莆阳黄氏”的后裔 , 是晚唐著名诗人、莆田黄氏始祖黄滔的第22代孙 , 著有《静观庵诗集》 。
黄鸣俊(1580-1645) , 字启甸 , 号跨千 。 明代兴化府莆田县黄巷人(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 。 万历四十六年(1618)福建乡试戴国章榜举人 , 万历四十七年(1619)庄际昌榜三甲第246名进士 。 授绍兴府诸暨县(今属浙江)知县 , 历任礼部主事、进员外郎、山东布政司参议、浙江巡抚 。 隆武帝即位后 , 历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 因南明政权败退 , 黄鸣俊等无奈顺服清廷 , 后忧愤而死 。 黄氏后人在涵江黄巷建有黄鸣俊祠 , 以纪念心忧天下的先贤黄鸣俊 。
出身名门
晚明东阁大学士黄鸣俊心忧天下 , 不附权贵 , 谱写一曲叱咤悲歌// //
黄鸣俊系“莆阳黄”后裔 。 “莆阳黄”是世界江夏莆阳黄氏的简称 , 也称为“莆田黄”“兴化黄” , 从唐代到清朝 , 素来有“十状元十宰相”、“六会元三榜眼三探花”、“四尚书四贡元廿三解元五百进士千名举人”的美称 , 因而成为中华东南黄氏望族 。
黄鸣俊即是莆田黄氏始祖黄滔的第22代孙 , 祖父黄廷宣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 , 正统五年(1510)福建布政司乡试中式第一人 , 官至广东按察司佥事 。 黄廷宣之弟黄廷用(字汝行 , 号少村) , 也官至工部右侍郎 。
可以说 , 仕人的精神在黄鸣俊家族中影响极深 。 祖父黄廷宣晚年致仕居家 , 与乡人结东山诗社 , 品茗赋诗 , 这份书香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鸣俊 。 同时 , 黄廷宣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 , 亲自教读子孙 , 特别对子孙的品德教育更是一丝不苟 。 正是在祖父系统严格的教育之下 , 黄鸣俊从小就体现出胸怀大志、心忧天下的情怀 。 黄鸣俊少年时就聪明伶俐 , 出口成章 , 学习很是刻苦 , 曾三年足不出户 , 被乡人誉为神童 。 也因此 , 黄鸣俊是儿孙辈中深得祖父宠爱的一个 , 自然更是得到祖父的精心培育 。
无疑 , 家学渊源和儒者风度让饱学的黄鸣俊终于一展头角 , 万历四十六年(1618) , 获得福建乡试戴国章榜举人 , 万历四十七年(1619) , 获得庄际昌榜三甲第246名进士 。 他初授诸暨知县 , 调任会稽二邑 , 擢升礼部主事 。 后来 , 黄鸣俊的胞兄黄鸣奕也于天启年间(1621-1627)考取中书科舍人 。
不附权贵
晚明东阁大学士黄鸣俊心忧天下 , 不附权贵 , 谱写一曲叱咤悲歌// //
莆阳黄氏总祖祠
明熹宗登基后 , 宠信宦官魏忠贤 。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 , 狼狈为奸 , 结党营私 , 排除异己 。 魏忠贤曾派人拉拢黄鸣俊 , 许诺提拔黄鸣俊为殿工晋员外郎 。 黄鸣俊不齿魏忠贤的所作所为 , 不愿与其同流合污 , 上疏力辞不就 。 他曾经对他人说:“欲得天下宁 , 当除魏忠贤;欲得天下好 , 当用叶阁老 。 ”“叶阁老”就是叶向高 , 福州府福清人 , 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 。 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 , 担任首辅期间 , 为明神宗出谋划策 , 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 , 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在魏忠贤专政的情况下 , 黄鸣俊敢于正面对抗并以远见卓识大力推崇叶向高 , 这不仅是他不附权贵的体现 , 更是他心忧天下的情怀 。
不久 , 黄鸣俊升任浙江提学参议 , 改授抗严兵备转参政 , 巡督江南粮储 。 时任宰相、江苏宜兴人周延儒知道黄鸣俊不附权贵 , 准备以私情宴请黄鸣俊 。 黄鸣俊因为办公地点在宜兴 , 为了避嫌就拒绝赴宴 , 周延儒因而怀恨在心 , 时时寻找报复机会 。 崇祯初年(1628) , 黄鸣俊前往山东督粮 , 因体恤百姓困苦 , 征粮进度较为缓慢 , 周延儒就趁机诬陷其办事不力 , 将其免职 , 但黄鸣俊却是达观从容地回归故里 。
体恤黎民
晚明东阁大学士黄鸣俊心忧天下 , 不附权贵 , 谱写一曲叱咤悲歌// //
黄冈祠石刻
罢官回到涵江后 , 黄鸣俊与从兄黄鸣乔游览涵江雁阵宫 , 临摹宋高宗为先祖状元黄公度读书处赐额所书“登瀛阁”木匾 , 依原字勒刻于石上 。 黄鸣俊十分关心家乡公益事业 , 当时莆田人正在重修木兰陂 , 黄鸣俊特意写了《重修木兰陂南北送水堤并钱、李二庙记》碑文 , 该碑文至今保存于木兰陂纪念馆 。
明思宗得知黄鸣俊的贤能后 , 特意下旨召回黄鸣俊 , 任命为右佥都御史 , 巡抚浙江 。 黄鸣俊在浙江任上期间 , 整顿吏治 , 开源节支 , 裁汰冗员 , 抑制豪强 , 整治军备 , 颁布营制 , 训练火器 , 浙江面貌焕然一新 。
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 , 浙江一些地方发生扰乱 , 明思宗批复浙江巡抚黄鸣俊的奏章 , 让黄鸣俊相机剿抚 。 领旨后 , 经过一番调查后 , 黄鸣俊知道扰乱的起因系贪官污吏收刮民财、荼毒百姓所致 , 因而没有全力进行清剿 。 朝中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乘机弹劾他剿抚不力 , 结果再次被革职 。 返乡后 , 黄鸣俊百感交集 , 眼见国家连年用兵 , 国库亏竭 , 横征暴敛 , 民不聊生 , 促成民反 。 而如今自己备受构陷 , 落职返乡 。 面对秀丽的闽山闽水 , 黄鸣俊心中感慨万分 , 写下《建溪行》一诗:“鼓枻三朝 , 溪山容犹替 。 云水相因依 , 心目迷岚碧 。 蜿蜓数百里 , 孤烟出山隙 。 颓屋不留垣 , 残桥时露迹 。 昔时辐辏乡 , 鸡犬不复啧 。 松月积空阴 , 纵横惟鼯 。 孑孑耕樵者 , 如猿伏山脊 。 惊暑殊衣装 , 欲出还局蹐 。 舟子觅村酤 , 空瓶归且掷 。 ”全诗道出战争之惨烈、民生之凋零,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 。
叱咤悲歌
晚明东阁大学士黄鸣俊心忧天下 , 不附权贵 , 谱写一曲叱咤悲歌// //
四部丛刊《黄御史公集》
崇祯十七年(1644) , 李自成义军攻陷北京 , 黄鸣俊与南明隆武帝东阁大学士、抗清民族英雄朱继祚北上誓师勤王 , 却被马士英、阮大铖所阻挠 , 痛感大势已去 , 只得回到莆田 。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六月二十八日 , 唐王朱聿键在福州正式称帝 , 改元隆武 , 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 。 并起用黄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 隆武二年(即顺治三年 , 1646) , 清都统图赖大军压境 , 黄鸣俊因作战策略需要而退入分水关 。 朱聿键大怒 , 逮捕了黄鸣俊的儿子、主事黄天复 , 并命建宁府逮捕黄鸣俊 。 黄鸣俊只好正面迎敌 。 1646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 隆武帝逃出延平 , 想取道汀州去江西 , 不幸在汀州(府治在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被俘 , 并擒追随唐王的黄鸣俊与朱继祚 。 清兵俘获了隆武帝和曾皇后 , 将他俩分别押入轿子送往福州 , 到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 , 曾皇后猛然窜出轿子 , 哭喊一声 , 陛下宜殉国 , 妾先去了 。 纵身跳崖身死 。 唐王也几次想自尽 , 都因清兵的严密监守而未成 , 后绝食死于福州 。
隆武帝死后 , 黄鸣俊与朱继祚突出重围后 , 奔回莆田 , 与仙游籍兵部尚书林兰友、光禄寺少卿王忠孝、余飏、林嵋、林尊宾、周沾等人共谋恢复朝廷 。 同年十一月 , 桂王朱由榔即位 , 由鲁王监国 , 改国号为永历 。 但节节败退 , 进入两广 。 因大势已去 , 黄鸣俊等无奈顺服 , 清廷授予黄鸣俊五品官 , 但被他以年老和病体为由请辞不就 。
回归故里后 , 黄鸣俊与同乡结社唱酬 , 但常常慷慨悲歌 , 闻者联想到故国往事 , 悲伤不已 。 终于 , 黄鸣俊也因忧愤而终 。 后来 , 黄氏后人在涵江黄巷建有黄鸣俊祠 , 以纪念心忧天下的先贤黄鸣俊 。
参考《明史》及网络相关文字 。
- 大学士以死谏道光坚拒割让香港
- 历史留给晚明一个建立世界最强陆军的机会,可惜崇祯皇帝抓不住
- 反抗魏忠贤大败李自成的晚明名将孙传庭,一生忠贞为国青史留名!
- 晚明战将(李定国)
- 樊树志:晚明的一线生机——孙承宗和他的辽东方略
- 龙文乡贤|东阁大学士——林釬
- 李流芳与晚明江南佛教事业
- 东阁大学士梁诗正书法艺术欣赏
- 她本是大学士的女儿,18岁被慈禧指婚生下溥仪,37岁因溥仪身亡
- 晚明名士把珍爱的一石一松送给学生,为什么还给他写一份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