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作者: 文素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 , 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

康熙五十年 , 陈廷敬年过七旬 , 仍旧接过了主持编撰《康熙字典》的重担 , 焚膏继晷 , 旰食宵衣 。

这是他为康熙效忠的第五十个年头 , 昔日旧人 , 鳌拜 , 索额图 , 明珠都已轰然倒下 , 唯独他 , 在暗潮涌动中 , 逆流而上 , 且无半点潮气沾染 。

君臣相处五十年 , 临到头 , 康熙称他是大清国唯一的“相国” , 赞他“宽大老成 , 几近完人” 。

未盖棺 , 就已被皇上下了如此高调的结论 , 足以见得他在当朝的分量 。

但这么一位持重且被倚重的重臣 , 曾一度销声于历史 , 被人忽略 。

直到《大清相国》在机缘下爆红 , 陈廷敬才火了 , 人们忽然发现许多如今被人称道的成功学秘诀 , 陈廷敬几百年前就玩得炉火纯青 , 且面面俱到 。

他等得起 , 忍得住 , 该狠不含糊 , 该隐不拖拉 , 稳稳当当地走 , 而功成名就 , 也就在这稳中求 。

陈廷敬为何能掸去岁月的尘垢 , 被当下的人如此推崇?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 , 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

因为他让人相信 , 再错综复杂的环境 , 我们也可以凭一己之力成全自己惠及他人 。 而他也用一生证明了 , 所有的成功都可以浓缩为3个字:等、忍、狠 。

九岁时的某天 , 陈廷敬一如既往地走进了自家私塾 。

这一日是诵读经典 , 读到经典处 , 陈廷敬感喟不已 , 写起了诗:

牡丹后春开 , 梅花先春折 ,

要使物皆春, 定须春恨释 。

师父一看 , 就找陈廷敬的父母请辞去了 。

“陈廷敬极顶聪明 , 有文采有胸怀 , 日后必成大器 , 我已经教不了他了 , 您们另请高明吧!”

这之后 , 陈廷敬的确在各种考试中展露了他的“绝顶聪明” 。

十四岁那年 , 陈廷敬和父亲一同赴考府试 , 陈廷敬得了第一做了秀才 , 他爹却落了榜 。

从此三晋之内 , 他更是名声大噪 , 旁人都觉得他是天赋异禀无疑 。

可三年之后的乡试 , 十七岁的陈廷敬却落了榜 。

众人大跌眼镜之时 , 他却回到了潞安府学 , 一如既往 , 起早贪黑 。 旁人有的笑他 , 有的讥他 , 有的好心怜悯 。

陈廷敬只说一句:“无非外物 , 吾不迷于心 。 ”

知道这次没考中只是时候未到 , 功夫不够 , 他能做的只有等 。

等自己朝夕积累 , 胸中有物凭吞吐 。 等机会再次到来 , 身怀技长能展怀 。

天才铩羽往往比常人失利还要让人难捱 。 因为你曾受过多少荣耀 , 如今一并都要归还 , 保不齐还要折损成伤害加身 。

所以 , 少年成功往往令人喜忧参半 , 因为许多人往往尝过了成功的甜头 , 便不再能受得起失败的苦楚 , 不再有耐心 , 只等困境过去 , 自己成长 。

真正聪明的人 , 永远不会为一时的得失而乱了步子 , 人生无非在恒久的等待 , 和片刻的成败中前行 , 结果无非一瞬 , 适时归零即可 。 等待却是永恒的主题 。

乔夫曾说 , 不急功近利 , 不患得患失 , 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 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

陈廷敬明白了 , 所以 , 二十岁那年 , 他中了举人 。 二十一岁 , 中了进士 。

就这样 , 在等待中 , 他坦荡荡等来了自己的仕途 。

1687年十二月 , 陈廷敬的亲家 , 张汧被人参了 , 理由是“位任未久 , 黩货多端” 。 就是说他贪污 。

康熙一查发现确有此事要将他斩首 , 张汧吓得胡乱编造 , 说自己贪污的银两都贿赂了陈廷敬 , 高士奇和徐乾学 。 心想这三人康熙都恩宠有加 , 说不定康熙念情放了自己 。

徐乾学和高士奇知道后立马找皇上撇开关系 , 之后两人更是一同贿赂康熙身边人 , 让他们指控陈廷敬 , 说他两身为亲家就是沆瀣一气 , 张汧只送了银子给陈廷敬 。

陈廷敬从头到尾都知道这件事 , 也没拿过一分钱 。 夫人劝他快去找皇上澄清 , 但他却摆摆手 。

虽然莫须有的指控让他无奈 , 但是他也很清楚 , 在风暴的中心 , 说再多也无非是增加康熙的压力 。 张汧和自己是亲家 , 高士奇徐乾学和自己又关系甚密 , 所有箭头都指向自己 , 康熙如果下旨称自己无罪 , 其他官员势必认为皇上徇私 。 陷他人于不义 , 何况还是当今圣上 , 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

所以 , 陈廷敬忍了 , 他不提怨曲 , 向康熙帝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 , 向皇上谢罪 , 恳请回家守孝 。

康熙允了陈廷敬的折子 , 让他回到南书房 , 安静处之 。

这之后 , 陈廷敬安分守己 , 除奉旨修书外 , 便在家中钻研学问 , 不曾交际 , 也不参与政事 。

在时势面前 , 如果多说无益 , 那不妨不说 。 如果硬闯无意 , 不如以退为进 。

要知道 , 争是一种辩护自己的方式 。 而忍才是一种保护自己的韬略 。

很多时候 , 我们缺的不是替真相申述的嘴巴 , 而是缺了忍住委屈 , 守着困境过去 , 等待水落石出的耐心 。

常人和陈廷敬之间多半差的就是这个忍字 。

1690年 , 张汧案过去三年之后 , 陈廷敬终于忍过了风波 , 守得云开 。

康熙重新重用陈廷敬 , 任其为督察员左都御史 。 以往受罚之人是不予加封的 , 陈廷敬隐忍三年 , 不声不响就破了戒律 , 而当日和他一起被卸甲的徐高二人早被休致回籍 。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 , 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

曾国藩曾说:决定成败的 , 不在高处 , 在洼处 , 不在隆处 , 在平处 。 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 , 耐得住烦 。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是看风光得意时 , 而是看饱受困顿处 。 只有忍得住苦耐得住烦的人才有可能盼来甜 。 只有能受得起委屈 , 忍得住屈辱的人才有可能盼来风和日丽 。

忍得住 , 任他百炼钢也能化成绕指柔 。

陈廷敬懂得忍 , 却从不只是忍 。 因为一味地容忍 , 就像善良没有长出牙齿 , 那只是软弱 。

康熙四十七年 , 明珠和索额图各自结党 , 一个权倾朝野 , 一个飞扬跋扈 。 只有陈廷敬不被拉拢收买 , 稳中求义不为所动 。

有一日 , 康熙找陈廷敬问话 , 言谈间 , 陈廷敬明白了皇上想要铲除明珠的意思 , 不出数月 , 陈廷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使出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得意的连环计 。

他先让御史张鹏翮出面参明珠 , 自己再顺水推舟把明珠推倒 。

接着 , 他利用索额图和高士奇之间的感情裂缝 , 怂恿高士奇参劾索额图 。 在索额图如坐针毡的时候 , 又“不经意”与索额图谈到了高士奇拿假古董哄骗康熙的事 , 索额图在被高士奇参倒之后 , 立马反咬一口 , 将高士奇欺君罔上的事奏到了皇上面前 。

结果 , 明珠罢相削权 , 索额图身死囹圄 , 高士奇斥退回藉 。 朝堂为之一清……

无非短短数余月 , 朝野之中 , 两方重臣轰然倒下 , 而扳倒他们的竟然是平日里不爱言语 , 早已年过七旬的陈廷敬 , 外人唏嘘 。

70岁 , 熬得住平凡 , 忍得住委屈的陈廷敬拿出了一股少壮都不见得有的狠劲 , 为康熙解忧 , 替百姓谋福 , 将朝堂肃清 。

凡人成为英雄很多时候只是朝夕间一个选择 , 是因为惧怕改变 。 选择按照惯性自守 , 还是看准时机 , 突破重围出手 , 结果大相径庭 。

《延禧攻略》中 , 叶赫那拉的父亲在赈灾时 , 担任要职 , 尽忠职守 , 没贪一分 , 甚至卖了自家的良田去填补空缺 。 但最后仍被皇上杀了 。 因为他有心成事 , 但是无力谋事 , 面对一窝子贪官污吏 , 你该狠的时候狠不起来 , 反而坏了形势害了周遭 。 这样的人 , 谁会留他?

康熙50年 , 陈廷敬被康熙称为大清国唯一的“相国” , 赞他“宽大老成 , 几近完人” 。 陈廷敬 , 用他的进退自如成就了完满的一生 。

他的狠犹如利刃 , 正是这股毕其功于一役的狠劲 , 方才成就了人生路上的完满 , 成为了康熙眼中的完人 。

成就人生的 , 从来就是你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那份气度和担当 。 在大事面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 , 才配称为命运的主角 。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 , 为何被誉为“大清第一完人”?// //

很多时候 , 我们成不了陈廷敬 , 不是因为命运对我们不够狠 , 而是我们无法像他那样对敌人狠 。

“等”、“忍”、“狠”这三个字不足以道尽陈廷敬的一生 , 因为人的一生是动态的 , 曲折的 , 哪一个字可以涵盖这丰富的一生呢?

如果真的要学 , 大概要学他的 , 初心不改 , 懂得不争一时短长 , 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失利 。 不为物所役 , 始终有的放矢 , 该出手时就出手 , 该放手时不迟犹 , 如果真能做到 , 那这辈子我们也可求仁得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