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 , 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这个人 , 历史教科书里有 , 不过在提到他为数不多的几笔中 , 他给人的印象是“封建迷信 , 迂腐透顶” , 然后是一句著名评语:“不战、不和、不守 , 不死、不降、不走 。 ”但如果仔细去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 你会发现教科书说得倒也不错 , 却似乎又缺了些东西 。
1
1858年12月29日 , 英法联军终于攻破了广州城 。
这是英法联军继 1856年之后 , 第二次攻破广州城 。 而1856年由进攻广州开始的那场战争 ,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有一个官方的称谓——“第二次鸦片战争” 。
只是这第二次攻破广州 , 是真正地破城了 。
城破之后 , 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先后向英法联军投降 。 不过 , 侵略者们知道 , 这两人并不是当时广州城的最高领导 。
几天之后 , 英法联军在广州城老城的督抚衙门里 , 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人 。
那个清朝官员头戴顶戴花翎 , 身穿正式官服 , 端坐在朝堂之上 , 仿佛面对的不是荷枪实弹的英法联军 , 而是前来击鼓鸣冤的百姓 。
英国士兵一拥而上 , 将那个清朝官员带走了 。 走的时候 , 那位官员面不改色 , 步履从容 。
他就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 , 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
叶名琛像(版画)
2
说叶名琛年少成名 , 应该是不错的 。
叶名琛出生在1807年 , 17岁就考取了贡生 , 获得了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资格 。 叶名琛长大后并没有“泯然众人矣” , 而是呈火箭式蹿升 , 在不到40岁的时候 , 就被任命为广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 。
不过话又说回来 , 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 , 在广东当官是个肥差 , 但1840年之后 , 到广东当官 , 是个尽人皆知的苦差 。
为什么?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 作为战败求和的结果 , 广州位列“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去了那里 , 就要和洋人打交道啊 。
然而叶名琛在这一个岗位上如鱼得水 , 左右逢源 。 在各省巡抚因为与洋人打交道不利而纷纷被降职甚至罢免的年代里 , 叶名琛却不断立功 , 不断升迁 , 堪称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 。
靠什么呢?无非两个手段 。
第一个手段 , 就是对内杀人如麻 。 别看叶名琛出身书香门第 , 在教科书上表现得迂腐懦弱 , 但其实他杀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 。
1854年 , 佛山“三合会”起义 , 围攻广州不果后撤退 。 叶名琛在此后开始大肆逮捕屠杀起义人士 。
当时 , 曾带领第一批中国儿童留洋的容闳刚刚回国到广州 , 他目睹了这一场大屠杀 , 表示难以置信:“彼两广总督叶名琛者 , 于此暴动发生之始 , 出极残暴之手段镇压之 , 意在摧残方茁之花 , 使无萌芽之患也 。
统计是夏所杀 , 凡七万五千余人 。 以予所知 , 其中强半皆无辜冤死 。 ”
容闳的住所离广州刑场很近 , 所以他印象深刻:“场中流血成渠 , 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 。 盖以杀戮过众 , 不及掩埋 。 且因骤觅一辽旷之地 , 为大圹以容此众尸 , 一时颇不易得 , 故索任其暴露于烈日下也 。
时方盛夏 , 寒暑表在九十度或九十度以上 , 致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 , 空气恶劣如毒雾 。 此累累之陈尸 , 最新者暴露亦已二三日 。 ”按容闳的说法 , 叶名琛杀人 , “不讯口供 , 捕得即杀 , 有如牛羊之入屠肆” 。
清朝末年 , 各地起义不断 , 广东地区尤为突出 。 在镇压各路起义中 , 叶名琛就是凭借这样的强硬手段 , 深得朝廷赏识 。
1852年 , 在叶名琛45岁时 , 就做到了两广总督 。
3
叶名琛深得赏识的另一个手段是对外的 , 就是对洋人“拖”字为先 。
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 大清帝国被迫向西方世界开通了自己5个口岸城市 。 其中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 都陆续在城内开通了领事馆 , 但在最早接触的广州 , 洋人却碰到了大阻碍 。
广东人在抵制洋人这件事上 , 非常团结 。 自“三元里抗英”事件之后 , 广东人对英国人入城开领事馆一事一直强烈抵制 。
“拖”字诀的首倡者 , 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 。 1847年 , 耆英与英国人秘密达成条约:广东人民太剽悍 , 你们给我点时间 , 两年之后 , 必定按照约定让你们进城!
结果英国人眼巴巴地等啊等 , 等到了1848年 , 耆英通过在京城活动 , 得以调离广东 , 拍拍屁股走人了 。 接着徐广缙担任两广总督 。 徐广缙也不触怒英国人 , 照例用了一个“拖”字诀 。 不仅如此 , 徐广缙还秘密召集广州各乡的团练 , 一度人数超过10万人 , 他们经常驾小船攻击英国船只 , 让英国人不敢惹众怒贸然进城 。
拖又拖不起 , 打又不敢打 , 当时英国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 。 消息传回朝廷 , 咸丰帝龙颜大悦:“不折一兵 , 不发一矢 , 中外绥靖 , 可以久安 , 实深嘉悦!”于是封徐广缙为一等子爵 , 叶名琛为一等男爵 。
叶名琛是当时的广东巡抚 , 也就是地方二把手 , 在这个“拖”的过程中全程参与 , 出谋划策 , 功劳不小 。
1852年 , 徐广缙被调去镇压太平军 , 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 。 听说换了个总督 , 英国人的心思又活了 。 当时的香港总督 , 英国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叶名琛提出了入城请求 , 被叶名琛再次婉拒 。
叶名琛的底气也挺足的:我的两任前任都“拖”下来了 , 我难道不行?但就像击鼓传花 , 叶名琛当时不会意识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后一棒 。
4
1856年 , 一艘叫“亚罗”号三桅帆船 , 让叶名琛的命运发生转折 。
“亚罗”号是一艘商船 , 在当时的香港英国当局登记过 。 在这艘船抵达广州时 , 当时的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接到举报 , 率人登船捉拿藏在船上的海盗 , 后来将船上的12名水手扣押 。 这个举动引起了“亚罗”号船长、英国人肯尼迪的抗议 , 说中国人侵犯了英国的主权(他要求按《虎门条约》约定 , 由英国人自己审问犯人) , 而且还抗议中国官员撕毁了英国的国旗 。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 , 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
▲ 当时英国人画的“亚罗号事件” , 上面还特地画了清朝官员撕毁英国国旗的场景
但是 , 这件事中英国人的做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
第一 , “亚罗”号虽然在香港登记过 , 但其实登记有效期已过了两周了 。
第二 , 就算在香港登记过 , 但“亚罗”号的船主是中国人 , 英国人肯尼迪只不过是一个被雇用的船长而已 , 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 , 是有权登船检查的 。
第三 , 当时要逮捕的海盗梁明太和梁建富 , 确实就是以水手的身份待在船上 。
第四 , 当时船上根本没悬挂英国国旗 , 只是挂了一幅信号旗 。 (其实当时清朝也没有所谓“国旗”的概念 , 参见“馒头说”中《一场斗殴逼出的国旗》一文 。 )
但是 , 当时的英国领事巴夏礼抓住机会 , 开始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梁国定出面送还被扣押水手 , 公开道歉 。
经过审讯之后 , 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那12人中 , 确实有梁明太和梁建富两名海盗 , 中国官府再留下一个叫吴亚作的人做证人 , 其他9人可以立即送还 。 至于“亚罗”号 , 因为是中国人的船 , 当时船上也没有悬挂英国国旗 , 所以绝无侮辱国旗这件事 。
巴夏礼接到叶名琛回复后表示不满意 , 要求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 , 并且正式道歉 。
叶名琛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后 , 退了一步 , 表示可以把吴亚作也放还 , 只留两名海盗 。
巴夏礼还是不同意 。
最终 , 叶名琛派南海县县丞亲自送12名水手到英国领事馆 , 但拒绝道歉 。
应该说 ,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 , 叶名琛还是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 。 马克思曾在 1857年1月23日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撰写社论 , 这样评价:“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 错误在英国人方面 。 ……确实 ,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了 。 ”
但是 , 只想要一个借口的英国人 , 却拒绝接收水手了 。 随后 , 英国军舰开始炮轰广州城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
5
在战争的爆发点广州 , 叶名琛其实并不是不少人以为的那样“消极抵抗” 。 在当时的广东 , 精锐部队都被调去镇压太平天国了 , 叶名琛虽为两广总督 , 但其实面临的是一个无兵可用的局面 。
即便如此 , 英国军舰一开炮 , 叶名琛就在城内贴出了告示 , 号召军民同心 , 共同抵抗侵略者:“英夷攻扰省城 , 伤害兵民 , 罪大恶极……但凡见上岸与在船滋事英匪 , 痛加剿捕 , 准其格杀勿论 , 仍准按名赏三十大元 , 解首级赴本署呈验 , 毋稍观望 。 ”
另一方面 , 叶名琛抓紧修复城墙和炮台 , 和他的前任一样 , 招募大量乡勇一起守城 。 白天 , 他让乡勇对英军采取袭扰战;晚上 , 他派装满炸药的沙船冲击在岸边休息的英国军队 , 还派出火筏对英国军舰进行火攻 。
值得一提的是 , 叶名琛还颇具战略眼光:派人袭击英国军队的战略后勤基地香港 , 并对香港施行禁运 , 甚至还派人去香港投毒 。 这一度让香港陷入极大的恐慌 , 很多英国人都逃到澳门去避祸 。
在叶名琛的各种手段之下 , 英国军队围攻广州4个月不克 , 香港总督包令甚至因此被英国政府解职 。
那么这样看来 , 叶名琛似乎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了?
唉 , 也不尽然 。
在英军围攻广州的过程中 , 叶名琛始终镇定自若 , 处乱不惊 , 是他真的有大气魄?不全是 , 也是因为他迷信 。
叶名琛在总督衙门里 , 为他和自己的老爹建了一个“ 长春仙馆” , 里面祭祀的是吕洞宾、李太白二位大仙 。 抵抗英军的一切军令和行动 , 叶名琛都要先扶乩(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一番 。 他反复宽慰部下说:“十五日过后即无事 。 ”那就是占卜得来的 。
另一方面 , 让叶名琛颇为自得的是 , 他在这场战争中率先打起了情报战 。 他一面大力逮捕广州城内给英国人通风报信的“汉奸” , 一面又发动自己安插在香港多年的“情报网” , 为他送来英国人的各种情报 。 叶名琛自豪地说:“我合数十处报单互证 , 然后得其端绪 。 ”
可惜的是 , 他在香港的那些“情报人员”业务能力都不过关 , 很多人只不过是传递些在当地公开出版的新闻报刊信息给他而已 。 最关键的是 , 还经常传递错误的情报——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人明明打赢了 , 传递来的情报却是英国人输给了俄国人 。
基于这种假情报 , 叶名琛判断英国人必不能坚持多久 , 自会撤退 。 但事实是 , 1857年10月 , 暂时退到香港的英国军队 , 等来了额尔金爵士率领的援军 , 以及决定一起入伙的法军 。 当时英法联军有绕过广州的念头 , 但通过一艘截获的中国官船上的文件得知 , 叶名琛已经无钱再支付乡勇的酬劳了 , 换句话说 , 广州城其实已经基本无兵可守 。
12月29日 , 英法联军终于攻进了广州城 。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 , 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
▲ 叶名琛坐在轿子中被送往“无畏”号军舰
6
抓到叶名琛后 , 英国人并没有虐待他 。
叶名琛与其说是被“抓走”的 , 倒不如说是被“请走”的——他被允许带着自己的仆人和衣物、粮食 , 坐着轿子上了英国的战舰“无畏”号 。
按照英国人的想法 , 叶名琛在广东经营了十多年 , 又素有清廉之名 , 肯定深受百姓爱戴 , 部下也会想尽办法营救他 。 于是 , 英国人决定将叶名琛带到印度的加尔各答 , 远离中国 , 以防民心难服 。
但其实 , 英国人想多了 。 叶名琛被捕后 , 咸丰帝压根儿就没想过救他 , 反而因为怕英国人拿叶名琛当人质来要挟政府 , 立刻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 。 不仅如此 , 还通知广东当局:“叶名琛办事乖谬 , 罪无可辞 , 惟该夷拉赴夷船 , 意图挟制 , 必将肆其要求 。 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 , 无足轻重 。 使该夷无可要挟 , 自知留之无益 。 ”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 , 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
▲《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叶名琛被抓获现场的图片
但已经离开中国的叶名琛 , 并不知道这些 。
叶名琛在“无畏”号军舰上被关了48天 , 然后被送往加尔各答 。 因为晕船 , 叶名琛在船上呕吐不止 。 但每次吐完 , 身高一米八的他都要整理官帽和服装 , 因为要保持大清官员在“夷人”面前的形象 。 英国人对他客气 , 有人上船看到他会脱帽致敬 , 他也会脱帽还礼 。
只是 , 叶名琛以为在军舰上会见到额尔金爵士 , 并想当面斥责他 。
但事实上 , 额尔金压根儿就没想过见他 。
军舰到了加尔各答 , 叶名琛依旧还是气宇轩昂地上岸 , 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形象 。
从上岸开始 , 他就自命为“海上苏武” 。
据后来回国的叶名琛仆人回忆 , 叶名琛原来是有一个美好愿望的:英国人会把他送到英国 , 然后他就能面见英国女王 , 并和她当面对质:为何要无故挑起事端?
在加尔各答 , 叶名琛每天都在打腹稿 , 做准备 , 等待与英国女王见面的那一天 。 同时 , 他让人每天翻译鸦片战争的战事新闻给他听 , 听到英法联军获胜 , 就捶胸顿足 , 听到清朝军队获胜 , 就喜笑颜开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叶名琛自己也渐渐认识到:英国人从来没有想过把他送到英国 , 只是想让他在加尔各答待着 , 远离广州而已 。 而他也不太可能像苏武那样回归大汉了 。
在自己带来的粮食吃完之后 , 悲愤的叶名琛决定效法古人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不吃外国人的粮食 。
1859年4月9日 , 绝食一个多星期的叶名琛 , 含恨逝世 , 终年52岁 。
馒 头 说
还是说说叶名琛那著名的“六不将军”称谓:“不战、不和、不守 , 不死、不降、不走 。 ”
拆分出来看 , 叶名琛确实“不死”“不降”“不走” , 但这没什么丢人的 。
但他并没有“不战”和“不守” 。
至于“不和” , 那是皇上不允许他“和” , 他就没权力“和” , 而皇上需要“和”的时候 , 他能做的只是“背锅”而已 。
也正是因为这六个“不” , 让叶名琛成了一个很难下笔的人 。 你说他迂腐吧 , 在“亚罗号事件”的处理上 , 他做得有理、有利、有节;但你说他有见识吧 , 被俘后却幻想自己能和英国女王当面对质 。
你说他避战吧 , 他发动乡勇 , 积极备战 , 主动迎敌;你说他善战吧 , 却事事先要占卜 , 还误信错得离谱的情报 。
你说他狠辣吧 , 对内杀人如麻 , 对外却一筹莫展;你说他怕死吧 , 城破之日 , 巡抚和将军都降了 , 只有他正襟危坐 , 不降不走 , 最终在异乡绝食而死……
令人一言难尽的叶名琛 ,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 , 是晚清一批还算有能力的大臣的缩影 。
如果没有洋人 , 叶名琛可能是晚清的一代名臣(他以清廉闻名 , 在内政和理财方面也很有天赋 , 同时又心狠手辣) , 但把他放到更大的舞台上 , 身处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 , 他的见识却远远不够 , 他的能力也捉襟见肘 , 以至要靠占卜寻求力量 , 凭气节留住底线 。
别说叶名琛 , 会做官如曾国藩 , 也在“天津教案”中栽了跟头;能力强如李鸿章 , 最后还是背了个“卖国贼”的恶名 , 呕血而亡 。
曾有人作一联挽叶名琛:公道在人心 , 虽然十载深思 , 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 , 想见一腔孤愤 , 化作洪涛 。
“孤愤”估计是有的 , 但“公道”又如何说起呢?面对大变局时代 , 比起“一腔孤愤” , 更重要的还是“睁眼看世界”吧 。
【摘自:《历史的温度3》张玮/著 中信出版社】
图 书 信 息
书 名:《历史的温度3》
作 者:张玮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 :978-7-5086-9815-1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定 价:58.00元
时代扑面而来 , 转瞬即成历史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 , 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
内容简介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 , 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 , 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 , 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 , 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 , 或陌生的名字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 , 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 , 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 , 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 , 或者被历史改变着 。 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 , 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 , 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 , 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 , 展现真实的温度 。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 ,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 。 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 , 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 曾做过11年体育采访人员 , 采访过三届奥运会 , 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 。 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 , 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 , 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
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 , 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 。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张昭:有风骨有气节,才学兼备名实相符的东吴老臣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于曹操,但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 他逝世后为何获降半旗致哀?
- 姜维的失败不只是他自己的失败,而是整个蜀国的失败
- 雍正帝最钟爱的皇子:并非乾隆帝,他若不死,皇帝可能是他
- 他是非洲最后一位有实权的国王,为买一台豪车,卖掉整整1750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