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赣南写生册之一 65cmx42cm

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 , 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 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

中国画的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 , 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的争议 , 很难形成共识 。 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 , 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 , 确立起一个鉴赏标准 。 但是到了20世纪 , 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 中国画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 如何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 , 一般欣赏者更是茫然 。 学界的争论 , 一直持续到今天 。 但是 , 随着国力的提高 , 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 , 尤其是传统文化又被客观地重新认识之后 , 人们对中国画又有了新的认识 , 这种认识与之前有所不同 。 争议总是正常的 , 可在争论中形成了更多的共识 。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青天河写生四屏 138cmx68cmx4

20世纪初 , 对中国画 , 特别是对传统文人画差不多是一片打倒之声 。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所提出的画学思想 , 成为批评传统中国画之先声:“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 , 岂止衰弊 , 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 。 其遗余二三名宿 , 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 , 枯笔数笔 , 味同嚼蜡 , 岂复能传后 , 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如仍守旧不变 , 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 。 ”康有为把近代中国绘画衰败的原因归于文人画背离了唐宋的写实传统 , 在此基础上 , 他提出以“六朝唐宋”院体画为不二法门 , 主张排斥文人画;与此同时 , 却对郎世宁折衷中西绘画技法的新画派推崇备至 , 认为“郎世宁乃出西法 , 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 。 日本已力讲之 , 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 。 今天 , 谁也不会把郎世宁作为太祖了 。 他的画虽有特色 , 但已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中国画 。 这一点 , 学界已无大争议 。 康有为曾多次到西方考察 , 特别是到法国卢浮宫后 , 看到油画用再现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外部世界 , 便对中国的笔墨形式产生动摇 , 进而发出用郎世宁的办法来改良中国画的呼声 。 在康氏发出这种声音的230年前 , 中国人可不是这样评价郎世宁的 。 郎世宁为西方传教士 , 康熙时来到中国 , 并带来了一批欧洲古典主义作品 。 康熙看后 , 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 , 让他品评 。 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 , 不入品评 。 ”意思是说 , 画得很像、很细 , 但是不值得去品评 , 也可理解为不好去品评 。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蜀中林趣 138cmx35cm

明末清初是整个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 与晚周、晚清共称“三晚” 。 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 。 郎世宁带来的画虽然好 , 但是却“不入品评” , 这之中就涉及到绘画评价标准的问题 。 在我看来 , 如果把世界文化分为东、西两种大的形态的话 ,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 , 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犹如两棵大树所结出不同果实 , 两条大河各自归海 , 两个文化源流不同 , 结果不一样 , 尤其是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 , 只有形态的不同 。 自康有为之后 , 陈独秀提出“首先要革‘四王’画的命” , 坚持采用“欧洲的写实主义” , 以拯救中国画的主张 , 进而兴起了全盘否定“四王”的潮流 。 陈独秀甚至支持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 , 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 , 要革除它 。 在陈独秀看来 , 元以后的中国画一天天走向没落 。 这个没落之说 , 被“五四”以后的美术史著作一直沿用着 , 甚至影响到1949年之后的美术史 。 现在看来 ,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 康有为、陈独秀都没能看到齐白石和黄宾虹的高度 。 黄宾虹晚年的绘画十分辉煌 , 很多西方画家极为称赞 。 再后来 , 鲁迅先生提出:“两点是眼 , 不知是鹰是雁” , 意即中国文人画太不顾及“形” 。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 , 但是他说 , “我翻开历史一查 , 这历史没有年代 ,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天 ,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我们把陈独秀和鲁迅放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去看 , 绝然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 但是 , 这些观点一直延续下来 , 就出现了后果 。 徐悲鸿在鲁迅的基础上又提出:“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 , 统治中国画三百年余 , 实属罪大恶极 。 ”其对“四王”的批评与陈独秀完全一致 , 于是决定了后来的艺术史对“四王”艺术的否定态度 。 这种批评的态度几乎左右了整个20世纪 。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枯寂寒瘦皆入画 满目菩提是太行 68cmx45cm

20世纪几度提出弘扬传统 , 但是却找不出弘扬传统的切入点在哪里 , 每个人理解的传统不一样 , 甚至是对立的 。 这样一来 ,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仍然模糊 。 尽管国学复兴 , 我们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 , 但是具体到中国文化形而下的方面 , 尤其是笔墨文化这样具体的形态 , 能描述准确、诠释准确的人却不多 。 我们希望外国人看懂中国画 , 可是我们自己对中国画又懂多少呢?就我自身来说 , 虽然做了30多年的中国画编辑 , 但是我却不敢说我已真正弄懂了中国画 。 40年之前 , 我喜欢中国画 , 从事中国画创作 , 但对笔墨文化是一片迷茫混沌;40年后 , 直到60岁后我才恍然悟到原来中国画应该是这样的 。 这其中的契机就在于我通读了六卷本的《黄宾虹文集》 , 并把黄宾虹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千余万言)通读完之后 , 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徘徊在中国画的大门之外 。 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 , 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 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源 99cmx62cm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云闲 76cmx50cm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静观风雨 64cmx49cm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清歌 138cmx68cm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神龙戏海图 90cmx50cm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程大利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 //

程大利

1945年生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 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