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披着宗教外衣的一个纲领,依托的是洪秀全早期创立的拜上帝教 。 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注定了洪秀全将选择宗教作为外衣来制定反清纲领 。 鸦片战争后多次的农民起义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 洪秀全对这些起义进行分析,得出不得不自行创立一个革命团体来领导中国农民的起义运动的结论,他深知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受命于天”和“应运而兴”的神话传统,他还在偶然中得到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因此他把这些进行融汇和整合形成自己的一套拜上帝教理论 。 洪秀全对基督教教义有许多新的解释与补充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 , 各有何不同?// //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天国不仅天上有,地下也可以有,并且必须在人间建立起一个地下天国 。 《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在年颁布的纲领之一 。 它的基本思想是“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 ”这一思想要实现的话就需要“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 。 《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群众要求平等平均的美好愿望与追求通过宗教语言的形式进行了表述,它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就是洪秀全构筑的理想天国的现实体现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 , 各有何不同?// //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一个旨在挽救和振兴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它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 洪仁开年清咸丰九年到达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决心辅佐天王洪秀全实行改革,巩固政权,扩大军事实力,从而彻底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的富强国家 。 他把自己旅居香港五年时间所见所闻以及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行改革的构想进行蹂合,写成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它是为了挽救太平天国颓势而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 , 各有何不同?// //

洪仁开在这个施政纲领中提出的一系列卓越的见解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后其他主张改变现状、学习西方的先进中国人 。 鸦片战争后,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侵略的刺激下,日益感受到统治危机的严重,开始提出“师夷”的要求,如林则徐主张从西方购买船炮,同时进行模仿制造魏源认为西洋的“长技”是新式武器,因而也主张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局”稍后的冯桂芬在《校邪庐抗议》中除了重复林、魏的制船造炮主张,还提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但却始终没有提出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 , 各有何不同?// //

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人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他们学习西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学习的重点是改进清朝军队的装备 。 他们学习西方的进步思想不可否认,不过这种器物方面的学习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 洪仁歼则与他们不尽相同,他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 。 这样不仅可以挽救天国的颓势,并且可以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状况 。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把土地平分给农民,体现了农民迫切追求平等的积极革命精神,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 , 各有何不同?// //

它是历代农民起义“均贫富”、“等贵贱”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农民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 。 它所规定的具体措施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使得农民和劳苦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思想更加坚决,斗争目标更加明确,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更大更强烈,从而有力地将广大农民汇聚到太平天国革命的旗帜下,增强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量,迅速地将太平天国的发展推向高潮,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对于鼓舞和动员太平天国军民的革命气势来说,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各有何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的历史意义 , 各有何不同?// //

《资政新篇》颁布于太平天国后期,目的是为了挽救处于颓势中的太平天国政权,但是艰苦的军事斗争不能为它提供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 它是洪仁歼结合自己在香港的阅历及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而制定的,与太平天国革命传统和实际缺乏必然联系,不会解决太平天国面临的具体问题,不能被农民群众所接受,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 。 《资政新篇》最终没有得到贯彻实施,没有起到挽救天平天国政权的作用 。 但是,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纲领,对其后的资本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