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 , 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高考公平与否 , 一直是中国人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

历来 , 边远地区加分、不同省份高考难度不同 , 一直是考生和家长的心病 。 “为什么不能全国一张卷子 , 统一排名?”

尤其是山东、河南、江苏这些大省的学生 , 更是觉得冤屈:凭什么我们必须在高考中面临“地狱模式”?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 , 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

太阳底下无新事 。 在六百多年前 , 有一桩“中国科举第一冤案” , 已经道尽了缘由 。

在那场冤案中 , 才华冠世的状元被车裂 , 公正严明的考官被直接处死 , 其余高中皇榜的考生也全部被剥夺功名 。

而一手制造这场冤案的 , 正是身为天子的朱元璋 。

他为什么要把帝国最优秀的士子踢出皇榜 , 而选定了另一批才华远远逊色于他们的人?

巨大的不公背后 , 隐藏着一个无奈的真相 。

清白正直的读书天才 , 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状元 , 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满身的才华 , 引来的不是荣华富贵 , 而是杀身之祸 。

有人说 , 陈安阝(fǔ)是历史上最倒霉的状元 。

陈安阝 , 字安仲 , 福建长乐人 。 和同时代的读书人相比 , 陈安仲绝对称得上是令人称羡的“别人家的孩子” 。

他5岁开始读书 , 天资聪慧 , 自幼就被称为“神童” 。

少年时代的他 , 已经博览群书 , 几乎过目不忘 , 成为“闽南十才子”之一 。

如果是在现代社会 , 陈安仲这样的天才可能会有很多出路:科学家、商业精英、知名学者……但是在当时 , 他只有一条路:通过科举去做官 。

“学而优则仕” , 是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 科举对于当时的士子 , 就相当于高考对于现在中国学生一样重要 。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二月 , 陈安仲和众多的士子一起参加了大明帝国的科举考试 。

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刘三吾 , 向来以清白坦荡而闻名于世 , 是深受明太祖信任的文臣 。

刘三吾秉承着为国家选拔英才的决心 , 以才学为唯一标准 , 录取了51名士子为新科进士 。

放榜之后 , 才华横溢的陈安仲高居榜首 , 成为了人人艳羡的状元郎 。

其余的50名士子 , 也都是万里挑一的人 。

然而 , 面对这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结果 , 明太祖朱元璋却勃然大怒 。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 , 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

作为君主 , 自然希望“天下英才入吾彀中” 。 朱元璋反常的雷霆之怒 , 是因为有人告诉他 , 这场考试根本就不公平 , 存在舞弊现象 。

理由很简单 , 这次录取的51名士子 , 全部都是南方人 。

北方士子 , 无一例外 , 全部名落孙山 。

“难道北方最优秀的士子 , 也比不上南方士子中的第51名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北方的读书人都十分不满 , 聚集在街头巷尾议论此事 , 并去礼部衙门大闹 , 事情很快传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中 。

朱元璋马上下令彻查此事 。

他派出了以张信为首的12名文官 , 对参加考试的所有试卷进行复审 , 把真相调查清楚 。

谁知张信等人在仔细审阅试卷之后 , 给出了一个令朱元璋瞠目结舌的答案:刘三吾是公平公正的 , 北方士子的文采确实很差 , 比不上南方士子 。

南方士子的第51名 , 水平要远远高于北方士子的第一名 。

张信把北方士子的很多试卷都呈送到宫里 , 朱元璋看了之后 , 发现很多北方的读书人不仅文章写得差 , 还不知道避讳 , 屡有犯禁之语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 本该尘埃落定 , 但是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 。

他非但没有怪罪北方士子造谣、犯禁的行为 , 反而下令处死秉公办事的考官张信等人 , 把主考官刘三吾流放边疆 。

朱元璋大笔一挥 , 把这次高中皇榜的南方士子全部革除功名 , 状元陈安仲则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 , 最终被杀 。

之后 , 朱元璋亲自出题并阅卷 , 重新主持了考试 。

这次的新科进士名单由朱元璋亲自圈定 , 所有中榜的士子都来自于北方 。 具有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 , 面对皇帝公然的偏心 , 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

皇帝的这种偏心 , 打破了“择优录取”的原则 , 而是让“北方人优先”成为了潜规则 。

同样是大明王朝的读书人 , 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 , 就要遭遇如此天上地下的不同待遇 , 这让人情何以堪?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 , 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

到了朱元璋的孙子明仁宗在位时期 , 这种对北方士子的偏袒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

仁宗皇帝规定 , 分地区选取新科进士 。 南方地区选60名 , 北方地区选40名 。

表面上看 , 南方士子沾光 , 多了20个名额 , 其实不然 。

如果全国一张卷不分地区的话 , 南方人至少能凭借自己的才学占据80%左右的名额 。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制定如此不公的考试制度?

这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惑 。

明太祖朱元璋自称是“淮右布衣” , 算得上是南方人 , 他发迹、定都也都是在南方 , 为何却对当时不争气的北方士子如此偏爱?

太祖皇帝不是昏君 , 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做出一个看似昏了头的决定 。

他知道 , 那些被他革除功名的南方士子是冤枉的;

他知道 , 北方士子确实水平低、普遍比不上南方士子;

他知道 , 被他处以极刑的考官张信等人是秉公阅卷的;

他知道 , 无辜死去的状元陈安仲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但是即使他知道所有的真相 , 他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

因为 , 他是天下之主 , 要考虑的绝对不是一场考试是否做到了绝对公平 , 而是要考虑整个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

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在向太祖皇帝辩白的时候 , 曾经说过 , 北方地区多年战乱 , 所以士子们无心专注于读书 。 而南方地区繁荣富庶 , 因此文化昌盛 , 士子们文章普遍写得好 。

殊不知 , 刘三吾的这番辩解 , 触动了朱元璋的心事 。

朱元璋出身寒微 , 在乱世中身经百战才登上天子之位 。 他太清楚北方的境况了 。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 , 皆因朱元璋制定的“潜规则”// //

“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 北方贫穷 , 老百姓在战乱中连吃饱饭活下去都是种奢望 , 怎么可能拥有南方人那种得天独厚的读书环境呢?

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统一出卷统一排名 , 这种看上去最公平的录取方式 , 其实对于北方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

因为 , 起跑线不一样 , 怎么可能跑得过南方人呢?

如果北方士子长期无人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庙堂 , 那么久而久之 , 北方人必然会对大明帝国感到心寒和失望 , 认同感越来越差 。

要知道 , 当时的明朝虽然把元朝皇帝赶到了蒙古 , 但是元朝的皇帝并没有彻底死心 , 蒙古铁骑随时准备伺机攻打大明 , 重新主宰中原 。

而北方地区 , 由于曾经长期是元朝统治的腹地 , 人心不定 , 很多百姓对元朝依然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 。

朱元璋必须得到北方人的拥护 。

如若不然 , 整个国家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动乱之中 。

洪武三十年的这场科举冤案 , 并非是朱元璋对南方人冷酷无情 , 而是出于为整个帝国考虑的无奈之举 。

巨型国家治理更加困难 , 区域差异导致考生的素质肯定存在差别 。

如果仅从选材的角度来看 , 考试公平无疑是最可取的 , 分数高 , 蕴含着能力强的意味 , 所以 , 谁分高就应该谁上 。

但考试从来不是仅仅是一个考试问题 。 一是 , 对国家来说 , 考试有促进教化 , 增强落后、边疆地区向心力的功效 , 必须保持一定的区域公平 。 二是 , 对家庭来说 , 教育还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 。

所以 , 考试公平、区域公平之间一直存在冲突 。

被处死的张信 , 被流放的刘三吾 , 他们都是满腹经纶的儒者 , 懂文章 , 却没有看透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