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不是官渡,也不是赤壁,至此诸侯束手

随着今天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 对魏武帝曹操的认识程度也开始变化 , 大家逐渐对曹操“汉贼”的说法开始淡化 , 他的雄才大略开始更为人们认识 。 纵观曹操一生:最初北方几大强势军阀中有人曾经数倍与他的力量 , 袁绍、袁术、吕布等人 , 最终都被他剿灭;中期曹操追剿刘备让三兄弟颠沛流离 , 灭刘表不费吹灰之力 , 却最终与刘备和孙权形成了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 。 后期曹操屯田北方 , 与民修养 , 魏国猥琐发育坐以待对手毙 , 并成长为蜀国和吴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翻盘的强大存在 。

纵观曹操这一生 , 有两次战役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 也成为了他事业的转折点 , 这就是官渡和赤壁两次大战 。 很多人认为 ,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战役 。 诚然 ,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历史三大战役 ,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两次战役自然也是曹操武功生涯的重要战役 , 最起码要比剿灭黄巾的青州之战什么的要重要的多 。


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不是官渡,也不是赤壁,至此诸侯束手

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 , 不是官渡 , 也不是赤壁 , 至此诸侯束手// //

官渡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 曹操率领自己的2万大军倾巢出动 , 迎战袁绍的10万大军 。 史书上说 , 曹操知道袁绍刻薄寡恩 , 所以提前知道袁绍此战必败 。 显然 ,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应当知道 , 这是不可能的 。 袁绍对待曹操的军事优势是压倒性的 , 其手下写的一篇《讨曹操檄》至今流传 , 袁绍除了军事优势 , 还有经济优势和政治优势 , 尚存的军阀中刘备、刘表、孙权等人都在名义上支持袁绍 。

所以说曹操这一战的风险是巨大的 , 自己身首异处的可能性比战胜的可能性大多了 。 不过他还是得到了许攸投诚 , 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火烧乌巢的机会 , 最终以少胜多 。 袁绍此败之后 , 不久郁闷而死 , 两个儿子被曹操追的到处逃窜 , 最终被公孙康所杀 , 曹操至此基本统一北方 , 奠定了后世一统全国的基础 , 这也是他成为史书里魏武帝的原因 , 这样看来 , 官渡之战对曹操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

赤壁之战 , 曹操大约有20万大军 , 号称80万 , 逢周瑜指挥的5万孙刘联军 。 曹操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完成大一统的事业 。 但是由于在策略上发生错误(铁索连船) , 以及运气不佳(军队遭逢瘟疫) , 等等原因 , 被周瑜一把火烧掉了一半的兵力 。 虽然损失的兵力大多数是刘表的降兵 , 但是曹操自此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 很多人甚至认为他就此失去了成为千古一帝的机会 。


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不是官渡,也不是赤壁,至此诸侯束手

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 , 不是官渡 , 也不是赤壁 , 至此诸侯束手// //

两次大战对曹操的命运都是巨大的 , 但是都绝对不是决定曹操命运的战役 。 事实上“洛阳之战”才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一战 , 正是曹操曾经赢得此战 , 才能够让他有勇气与袁绍一战 , 并且得到诸多人才投靠 , 得以赢下官渡;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后 , 依然能够稳稳的守住北方阵地 , 挫败西北少数民族 , 北方乌桓等民族的骚扰的同时 , 冷静的抵挡刘备和孙权的几次夹击 , 靠的也是洛阳之战的影响!

何谓洛阳之战?公元192年 , 吕布、王允杀董卓 , 随后董卓旧部杀王允 , 占领长安 , 不久又跟马腾等人打起来 , 汉中大乱 。 汉献帝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 , 汉献帝重回洛阳 。 而河南当时正在曹操的掌握中 , 这个时候曹操就动了心思 , 派曹洪去“迎接天子” , 但遭到了汉献帝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队的阻挡 , 曹军失败 。

半年之后 ,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围攻洛阳 , 汉献帝的将军们不能阻挡 , 曹操进入洛阳 , 不久后把汉献帝“迎接”到了许都 。 此战过后 , 曹操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 结合曹操本身不俗的军事实力 , 曹操正式获得了对诸侯的绝对优势 , 汉人士大夫纷纷归附 , 曹操迎来了“文臣如云 , 武将如雨”的辉煌时刻 。


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不是官渡,也不是赤壁,至此诸侯束手

曹操一生最关键一战 , 不是官渡 , 也不是赤壁 , 至此诸侯束手// //

事实上洛阳之战并不简单 , 真实的历史上 , 天子回到洛阳 , 绝对不像《三国演义》或者其他传说中的一样 , 诸侯都不愿意侍奉 , 只有曹操眼光独到接纳了他 。 相反 , 早在长安时期 , 董卓、王允、李傕、郭汜、马腾、韩遂等人 , 正是为了争夺天子的掌控权才进行了多次大战 。 曹操想要进攻洛阳之时 , 实际上为汉献帝守卫洛阳的人并不少 , 而且很多诸侯都愿意为汉献帝挡住曹操 , 宁可汉献帝处于春秋周朝天子的超然地位 , 也不可能让曹操掳走 。

然而曹操军事上胜利了 , 随后控制了汉献帝 。 洛阳之战才是决定了他日后统一北方 , 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 只是《三国志》作者陈寿身为晋朝的官员 , 为了突出魏国的正统地位 , 所以没有将此战的规模详述 , 而是称曹操“太祖(魏太祖为曹操)将迎天子” , 只是讲了杨奉、韩暹等人逃跑 , 但这些人之前为了得到汉献帝已经经历过汉中大乱战 , 不可能轻易放弃皇帝 , 如果曹操没有经过大战怎么可能轻易得手呢?也正是这场没有详细叙述的战争过后 , 曹操控制了汉献帝的自由 , 至此天下未来的大势基本就已经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