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旗书网官方微信为大家摘录毛泽东不同角度的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 , 回顾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传奇一生 。

1919年5月4日 , 北京爆发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 这是北京大学学生的示威游行队伍 。

就在北京的学生砸烂孔家店时 , 毛泽东去山东拜谒了孔墓 。

他回忆说:“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们濯足的那条小溪和孔子幼年所住的小镇 。 ”他攀登了东岳泰山 , 游览了孟子的出生地 , 然后他又到了梁山 , 这是《水浒传》中英雄聚义的地方 。

在北京的激进分子宣称要抛弃中国一切古老的东西的时候 , 毛泽东却沉溺于古老的泉源之中 。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知识分子运动———改变传统、抵制日本对中国的蚕食 。 而此刻毛泽东却置身于中国的山川名胜 。

在儒家圣地逗留之后 , 毛泽东乘火车来到徐州(他曾路遇一同窗好友 , 并借钱买了火车票) 。 在徐州 , 他流连于因《三国演义》而出名的地方 。 到南京后 , 他环绕着古老的城墙漫步 。 他唯一的一双鞋被人偷去 , 只得再次借钱买票到上海 。

旅行本身似乎超越了去上海的目的 。 毛泽东说去上海是为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送行 , 他肯定去了上海码头 。 然而他从北京出发时并没有和任何人结伴同行 , 他独自置身于古迹名胜之间 , 觅古寻踪 , 历时数周 。

不管怎样 , 有一点很清楚 , 毛泽东在北京待了半年之后就不愿再待下去了 。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 ,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200万人)已成为西方的门户 , 商业贸易是其血脉 。 毛泽东不喜欢待在上海 , 因为这里没有古迹、胜景和名山吸引他 。

他去拜见通过《新青年》结识的他的第二个楷模陈独秀教授 , 这位研究文学的学者在1917年迫于军阀的压力从北京搬到了上海 。 这次会面为日后的进一步接触播下了种子 , 尽管这个第一次会面还没有到火候 。 毛泽东在上海漫步街头 , 阅读报纸 , 拜访湖南友人 。

他浩渺的心思回到了在长沙的事务上 。 有一桩好事来了 , 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拨给他一笔钱 , 使他得以回湖南 。 1919年4月 , 毛泽东打起行囊 , 步行兼乘车船回到了长沙 。

当时毛泽东的境况非常艰难 。 他在湖南大学为投考者而设的学生宿舍里找到一张床位 。 不久 , 他在母校第一师范的附属小学兼些历史课的教学 。 毛泽东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 确实没法从事固定的工作 。

毛泽东过着清贫的物质生活 , 尽管他的思想漫游在常人所不及的世界里 。 他一双大脚上穿的是草鞋 , 草鞋便宜而且在夏天更实用;吃的饭食主要是蚕豆和大米 。 日常生活中 , 他经常要依赖别人 。

北国之行明显地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 。 在北京时他沉默寡言 , 在长沙他有很多话要说 。 他的第一次冒险举动是公开地讲马克思主义这一新奇思想 , 虽然对此他只知一点 , 也只这么一点 。

1919年下半年 , 毛泽东成为长沙地区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先锋———五四运动的两个主题 。 当时的主要矛头指向湖南军阀统治者张敬尧 , 这位半封建式的亲日派曾使五四学生付出了血的代价 。

毛泽东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 , 使运动主旨的两个方面都做得出色 。 在骄阳似火的6月 , 他在长沙组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 。

学生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 这在全国首屈一指 , 即使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骚乱较之也略逊一筹 。 学校有半数时间停课(理想的“真理”压倒了现实) 。 一纸宣言可以引起学生第二天更大规模的游行 。 包里装着牙膏 , 背上用毛巾袋裹着雨伞 , 学生们走出长沙与其他地方的志同道合者取得联系 。 几乎每个人与自己的家庭都发生冲突 。 印刷粗糙的小型杂志不断涌现 , 标题都带着一股高昂的情绪:《觉悟》、《女界钟》、《新文化》、《热潮》、《向上》、《奋争》、《新声》 。

以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来衡量 , 这些学生绝不摩登 。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身穿长袍马褂的绅士 , 惯于对仆人指手画脚 。 他们一只脚站在传统的门槛里面 , 嘴上却言辞激烈地反对传统 。 与美国的一些福音派信徒一样 , 他们和周围人一样生活 , 但嘴上却说是周围的人污染了他们纯洁的心灵 。

有一个大学生剁掉自己的两个手指以抗议督军张敬尧的残暴行径 。 13岁的丁玲(她后来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带领全班同学冲进湖南省议会的议事厅 , 要求妇女有财产继承的权利 。 年龄越小 , 他们越无所顾忌 。

毛泽东在一个“使用国货 , 抵制日货”的集会上发表演讲 , 而没有注意到中国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事实 。 他组织一批女学生———从一开始他就把女学生吸收进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核心———在长沙街头检查店铺 , 警告老板要销毁日货 。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没有时间谈情说爱 。 ”事实的确如此 , 晚间政治活动之后一两个小时的休息 , 不带邪念的男女相依而卧不会发生情事 。 毛泽东和“三杰”之一的蔡和森及他聪明美丽的妹妹蔡畅曾立下三人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 但是他们三人都违背了这一誓言 , 毛泽东则违背了三次 。

这不表明他们的誓言是戏言 , 而是表明他们一度曾经具有的思想———像美国福音信徒———他们并不羞于生活在矛盾中 。 他们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 , 但爱情悄然而入 , 而且常常为他们的事业增添光彩 。

学生的社会处境使他们处于一系列矛盾之中 , 他们是蒙耻受辱的一代 。 古老传统的粉碎使他们根基顿失 , 国家的风雨飘摇又使他们濒临绝望 。

做旧中国的反叛者要求具有很大的胆量来付诸行动 。 对外表堂皇、内部腐败的旧中国的公然反叛 , 犹如挥戈猛刺一个外皮尚好、里面烂如狗屎的西瓜 , 民众会哄然大笑 。 咒符既被揭破 , 烂透的西瓜又始发青春 。 在1919年的中国唤起民众的反抗并非难事 。

在那个暴风骤雨的夏天 , 毛泽东为学生联合会而奔走忙碌 , 他创办了一份周刊 , 自任编辑和主笔 , 并依地名将该刊物命名为《湘江评论》 。 第一期《湘江评论》印了2000份 , 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 , 以后每期印5000份(这在1919年的湖南其印刷量是很大的) 。

该杂志锋芒犀利 ,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旨 。 它使用白话文而不是呆板的文言文 , 语言的改宗就如用耶稣的原话改写钦译圣经一般的惊人 。

的确 , 甚至胡适教授也认为毛泽东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作者 。 他在红格薄纸上草就的文章笔锋锐利 , 生动活泼 , 对每一个论点都表述得很详细 。 他以前如饥似渴地读报纸终见成效 。

“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 , 毛泽东作为编者在发刊词中宣称 , “什么不要怕?”他作出的回答充分显示了他当时超然的思想:“天不要怕 。 鬼不要怕 。 死人不要怕 。 官僚不要怕 。 军阀不要怕 。 资本家不要怕 。 ”在中国的一份报纸上 , 我们看到当时的一位小学教师对毛泽东的回忆 , 文中不乏溢美之辞 , 但很有史料价值 。

《湘江评论》只编写5期 , 每期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 。 刊物要出版的前几天 , 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 , 只好自己动笔赶写 。 他日间事情既多 , 来找他谈问题的人也是此来彼去 , 写稿常在夜晚 。 他不避暑气的熏蒸 , 不顾蚊子的叮扰 , 挥汗疾书 , 夜半还不得休息 。 他在修业小学住的一间小楼房和我住的房子只隔着一层板壁 。 我深夜睡醒时 , 从壁缝中看见他的房里灯光荧荧 , 知道他还在那儿赶写明天就要付印的稿子 。 文章写好了 , 他又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 , 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去叫卖 。 这时 , 他的生活仍很艰苦 , 修业小学给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元 , 吃饭以外就无余剩 。 他的行李也只有旧蚊帐、旧被套、旧竹席和几本兼作枕头用的书 。 身上的灰长衫和白布裤 , 穿得很破旧 。

毛泽东写的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集中表达了他的观点 。 这篇文章雄辩有力 , 通俗易懂 , 极富爱国热情 , 尽管还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 , 但与两年前的《体育之研究》有明显的不同 。

毛泽东开首便直刺中国社会现状:“国家坏到了极处 , 人类苦到了极处 , 社会黑暗到了极处 。 ”他不再认为强健个人体魄是解救中国之关键 。 中国确需这样一种修道士―――毛泽东是他们中间的头一个―――来带领中国走出黑暗 。 不过 , 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并没有提出领导权 。

他尽可能争取广泛的支持 , 号召各阶层的民众联合起来 , 对压迫他们的势力“齐声一呼” 。 这联合将半靠自觉半靠组织 , 巩固的团结是其关键 。 1911年辛亥革命未能发动民众 , 下一次革命非唤起民众不可 。

文章提及了马克思(“一个生在德国的 , 叫做马克思”) , 以与毛泽东欣赏的无政府主义者(“一个生在俄国的 , 叫做克鲁泡特金”)相比较 。 毛泽东说 , 马克思的观点“很激烈” , 克鲁泡特金更温和的观点虽不能立见成效 , 但是他的最大的优点是“先从平民的了解入手” 。

文章富有革命色彩 , 但是在1919年的长沙 , 马克思与其他一些革命理论家相比 , 似乎并不引人注目 。 毛泽东期望一种更为公平的社会秩序 。 他有出色的组织才能 , 但是当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形态 。

毛泽东设想多种形式的联合会汇聚力量形成革命大潮 。 联合的目的很简明:“反对压迫民众的……强权者” , 妇女、人力车夫、农民、学生等 , 各界人士都包括在这种联合之内 , 没有阶级界限之分 。 毛泽东以设身处地的口吻述说了各阶层的苦难 , 而对学生之苦则最为激动:

我们的国文先生那么顽固 。 满嘴里“诗云”、“子曰” , 究底却是一字不通 。 他们不知道现今已到了二十世纪 , 还迫着我们行“古礼” , 守“古法” 。 一大堆古典式死尸式的臭文章 , 迫着向我们脑子里灌 。

在学校时 , 毛泽东就造过现已与之不存在联系的老师的反 。 现在 , 他要造社会的反 。 他信誓旦旦:“我们倘能齐声一呼 , 必将这历史的势力冲破 。 ”

毛泽东的文章受到李大钊举办的《每周评论》的赞扬(“武人统治之下 , 能产生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 , 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 这激励了长沙合作组织“湖南各界联合会”在艰难中形成 。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谈西方事务的文章笔力雄健 , 但有时也很怪异 。 他认为德国的“唯一出路”是与俄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联合成一个“共产共和国” 。 巴黎和会后 , 他讽刺法国首相克里孟梭说:“无知的克里孟梭老头子 , 还抱着那灰黄色的厚册(暗指巴黎和约) , 以为签了字在上面 , 就可当作阿尔卑斯山样的稳固 。 ”另外 , 黄雨川在《毛泽东生平资料简编》(45页)中说 , 毛泽东当时并非像李锐所说 , 单独负责《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 。

在开始公开自己的观点中 , 毛泽东转入一新的开端 。 读书学习 , 在书页上写一万字的批注是一回事 , 在公众面前亮相则是另一回事 。 这是一种行动 , 其言论将会造成后果 。 毛泽东不再只是探索周围的世界 , 而是在逐步改造这个世界 。

军阀张敬尧查封左派刊物的习性 , 就像看门人在能源危机时熄灭灯火一样 。 一批全副武装的士兵一夜之间就把只出了五期的《湘江评论》扼杀了 , 它的主办者湖南学生联合会也在同一夜被取缔 。

当时各种小型杂志多如飞雀 , 过眼即逝 。 毛泽东很快又入主《新湖南》杂志 , 这家由湘雅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主办的杂志同样是五四运动的产物 , 因暑期人手短缺 , 故欢迎毛泽东去当编辑 。 该杂志创刊于6月 , 8月份由毛泽东接管 , 10月份便遭到了与《湘江评论》同样的厄运 。 但是它被查封之前引起国内左派的更多注意 。

毛泽东的文章被长沙的主要报纸《大公报》采用 , 他作为政论家已享有一席之地 。 忽然间 , 当地发生了一起可以大做文章的新鲜事 。

长沙有位赵女士准备出嫁 , 她不喜欢择她为妻的那个男人 , 但是四位老人―――她的父亲是眼镜制造商、男方的父亲开古董商店―――都极力促成这桩亲事 。 娶亲的那一天 , 赵女士穿上新娘的服装上了花轿 。 在往新郎家中的路上 , 她突然从裙子里拿出一把剪刀割破喉咙自杀了 。

悲剧发生不到两天 , 毛泽东写的《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就见报了 。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 , 他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八篇论述婚姻、家庭的压迫和旧社会的罪恶的文章 。

如往常一样 , 毛泽东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社会罪恶的根源 。

他谴责社会:“赵女士的自杀 , 完全是环境所决定 。 ”毛泽东言辞掷地有声 , “这种环境包括婚姻制度的腐败 , 社会制度的黑暗 , 思想不能独立 , 爱情的不能自由 。 ”他把赵女士结婚的花轿称作“囚笼槛车” 。

从这九篇文章的字里行间 , 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的包办的婚姻对他的影响 , 以及他母亲的逆来顺受 。 “大男子主义”已被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

毛泽东以父亲般的口吻写下《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 。 在另一篇文章中 , 他呼吁读者“振臂一呼” , 砸碎迷信的枷锁 。 勇往直前早已是他的一条信念 。 “命定婚姻 , 大家都认作是一段美缘 ,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错举 。 ”

自此时起 , 毛泽东终生都持反对在任何条件下自杀的思想 。 “截肠决战 , 玉碎而亡 , 则真天下之至刚勇 , 而悲剧之最足以印人脑府的了 。 ”像赵女士那样自杀不是对腐朽的旧社会的反抗 , 它实际上迎合并维护了即将灭亡的旧道德秩序 。 毛泽东写道:“与其自杀而死 , 毋宁奋斗被杀而死 。 ”

毛泽东鞭挞了妇女贞节牌坊 , 这在当时给人印象极深:“你在哪里看见男子贞节牌坊吗?”这个几乎可以肯定还是童身的男子问道 。 接下来 , 他召集女学生走上街头说服家庭主妇抵制日货 , 争取各方支持反对军阀张敬尧的罢工 。

毛泽东的思绪被新民学会的名称牵回 。 妇女运动只是造就新民的开端 。 不过毛泽东正在逐渐接近这样一个观念 , 即建立新社会应该是最终的目标 。

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与张敬尧的湖南政权处于冲突之中 , 至1919年12月引来了镇压 。 张敬尧的军队用刺刀和枪托驱赶在教育广场焚烧日货的人群 。 深夜召开的筹划会议一个接着一个 , 毛泽东写了一篇呼吁推翻亲日派军阀屠夫张敬尧的宣言 。

13000名学生和他们的支持者在毛泽东的宣言上签了字 , 长沙大罢工开始了 , 胜负要见分晓了 。 张敬尧没有被推翻―――尽管他的统治动摇了―――毛泽东和其他领头的人大祸临头 。 毛泽东决定离开湖南 , 以逃避张敬尧的追捕―――张敬尧现在对他们怀有刻骨的仇恨 。 他要到湖南以外的反军阀势力那里去寻求对驱张运动的支持 。

选自《毛泽东传》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

《人民领袖——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作者:郭德宏 陈登才 钟世虎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 也是传奇的一生 。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 , 既具有一代伟人的**品格 。 同时也富有一个普通人的人情冷暖 。 《人民领袖— —毛泽东生平全记录》娓娓讲述了一段段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 , 以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 , 浓情饱蘸的挚文述说 , 真实再现毛泽东的身世遭际和悲欢离合 , 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和喜怒哀乐 , 从不同角度完整、立体地凸现了毛泽东的伟人凡影和伟人风采 。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

《毛泽东自传》

作者:(美)埃德加 斯诺

笔录 汪衡 译 丁晓平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 , 是中国革命史的极其珍贵的重要文献 , 也是唯一以自传形式出版的中共领袖传记 , 可谓“中国第一自传” , 是一部充满传奇的红色超级畅销书 。

本书由美国采访人员埃德加·斯诺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笔录 , 最早于1937年7月至10月以连载形式发表于美国ASIA(亚细亚)月刊 , 中文最早由汪衡翻译 , 也以连载形式于1937年8月至11月发表于上海《文摘》杂志(后改名《文摘战时旬刊》) , 并于1937年11月1日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 。 本书在20世纪三四十年即有六七十种不同版本面世畅销 ,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中国革命 , 直至今天它仍然是最经典的人物传记和励志读物 。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

《毛泽东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金冲及 主编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 , 逄先知主持编写 , 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 , 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 , 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 , 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 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 。 本书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出生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经历 。 从一个师范生到共产主义者 , 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到确立在党的领导地位 , 一代伟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

更多红旗出版社精彩资讯详见旗书网:http://www.hongqipress.com

感谢您的阅读 , 让我们彼此看见

点击右上角“朋友圈”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领袖传奇」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曾与好友立盟约发誓“永不结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