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大汇总~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大汇总~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大汇总~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大汇总~// //

泥萌是不是早都放寒假了?有没有因为一天没学习而有一点点罪恶感?记得每天跟君君一起复习!不能过完寒假 , 学过的东西就都忘了 , 今天咱们要复习的是选择题里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 , 如果有用的话 , 记得给我点个好看哟!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 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 , 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 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 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 一切受制于中央 。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 , 逐步形成三省制 ,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 , 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 三省长官为宰相 , 相互牵制 , 三省分工明确 , 各司其职 , 相互合作与牵制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

(2)宋承唐制 , 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 , 合称“二府” 。 同时 , 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 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 , 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 , 取代以前的三省 , 上承天子 , 下总百官 , 是最高行政机关 。 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明初沿用中书省 ,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 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 , 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 自此 , 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 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 , 清代官署名 。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 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 , 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 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 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 , 仅称“值房” 。 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 , 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 , 决策权都在皇帝 。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 , 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 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 , 而没有天津 , 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 但北京不是 。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 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 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 , 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 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 因而 , 天京变乱的悲剧 , 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 , 表现为两个方面 , 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 , 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 。 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 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 并不是彻底胜利 。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 , 而不是党外合作 , 也不是两党合并 。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 , 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 , 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 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 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 , “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 两者都有危害性 , 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 , 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 , 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 ,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13.九一八事变后 ,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 到了华北事变后 , 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 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 , 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 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

5.“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 , 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 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 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 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 , 法制必须保障民主 , 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 , 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 , 属于中国内政 , 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 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 , 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 , 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 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

10.1979年中美建交 , 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 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 但不是根本原因 , 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 , 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 , 既从本国利益出发 , 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欧美的代议制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 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 , 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 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 , 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

3.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 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 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 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 , 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 , 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 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 , 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

5.《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 , 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 。 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 , 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

7.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8.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 , 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 不是近代民主的体现 。

9.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 , 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 , 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10.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 君主是虚 , 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 议会为虚 , 君主是实 。

11.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 , 又是共和制 。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 , 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 , 美国是共和制 。

1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的结果 , 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 , 二者相互制约 。

13.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产生的途径及与议会的关系不同:法国的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 , 并且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 , 不对议会负责 。

14.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 , 但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 , 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则是代议制 , 即间接民主制 。

15.19世纪中期 , 德国和法国代议制的确立、英国和美国代议制的发展 , 根本原因都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

16.“驴象之争”在表面上看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的激烈角逐 , 实质上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 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 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 , 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 , 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 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 , 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雨露 , 其中列宁、毛泽东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炬手 。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 , 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 , 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 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实现“不割地 , 不赔款的和平” 。 《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 , 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10月全部完成的 , 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义成功带领下 , 广大乡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 , 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 。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 , 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 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 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 两极格局的瓦解 , 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 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 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 , 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 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 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 , 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 , 而不是一个国家 。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 , 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 , 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 , 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 , 势均力敌时 , 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 , 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 , 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 战后初期 , 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夏商周时期 , 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权 , 而无权转让与买卖 , 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

2.春秋时期 , “私田”不归国王所有 , 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 , 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 , 而是曲辕犁的发明 , 因为它可以调节犁耕深浅 , 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

4.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

(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 实质上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 。 ②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奴隶和庶民无权支配劳动产品 。

(2)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 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 , 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

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 ,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 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

6.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 , 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7.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 , 就全国而言 ,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 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 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 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8.闭关锁国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 , 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9.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 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业经济 。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 ,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 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 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 。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 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 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

10.“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 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 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 。 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和社会社会变迁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 , 并不是完全解体 。 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 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 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 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 。 就整体而言 , 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2.近代化 , 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 。 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 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 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 。 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 , 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 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 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

6.一战期间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

7.外国资本 , 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 , 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 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 其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

民族资本 , 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 是相对于官僚资本而言的 。

官僚资本 , 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 , 其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 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初期) , 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

8.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 引发服饰变革 ,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 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

9.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 , 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

10.清朝缠足陋俗最盛 , 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 , 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

1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 , 而是英国 。

1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 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 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 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 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 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

3.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 , 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

5.“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 即“多”与“快” , 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 , 特点是“大”与“公” ,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 危害是平均 。

6.“文化大革命”结束 , 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 ,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 , 而没有所有权 , 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 , 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

8.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 。 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 , 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

END

▌声明:高中历史整理编辑自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 , 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