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器录》之摇铃尊
《名器录》之摇铃尊// //
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 , 过完春节 , 捷报就不断从福建传来 。 先是在海坛歼灭了台湾郑家部队的主力 , 乘胜就收复了厦门 , 再下金门 。 一连串的胜利预示着困扰康熙皇帝十余年的台湾问题这块心病 , 即将彻底解决 。
八月 , 大臣上奏皇帝解除海禁 。
为了收复台湾 , 康熙初年开始施行的海禁 , 措施异常严厉 , 福建沿海30里不得有人居住 , 所有居民 , 全部迁往内地 。 居民迁出之后 , 设立界碑 , 甚至界墙 。 胆敢越界的 , 一律处死 。 这样的措施 , 进而扩展到广东及浙江 , 离海的距离也不断扩大至四五十里 , 乃至二三百里 。 对于海外贸易而言 , 无疑是一场灾难 。 明末以来陶瓷出口 , 如火如荼 , 海禁对景德镇瓷制瓷业冷水泼头 。
此时海禁解除 , 无疑给制瓷业带了一次重大转机 , 毕竟 , 这巨大的国际市场十余年来嗷嗷待哺 , 渴望着景德镇的瓷器填满它不知餍足的胃口 。
但转机还不仅于此 , 另一个沉寂已久又无比巨大的力量也再次觉醒 。
重建官窑
景德镇的匠人们早已习惯了没有官窑的日子 , 毕竟 , 明代万历朝之后 , 皇帝虽然还有瓷器的需要 , 但御窑厂早已名存实亡 。 清朝入主中原 , 顺治皇帝似乎没有瓷器的雅兴 , 一些特殊的需要 , 下旨景德镇完成 , 却屡屡失败 , 不了了之 。 康熙皇帝即位 , 内忧外患 , 自然也顾不上瓷器这等小事 。 事实上 , 三藩之乱还对景德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
不过四海既定 , 可以关注下生活了 。
这一年 , 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御窑厂 , 又重新烧起窑火 。 这把火 , 点燃了中国陶瓷史最为辉煌的一页 。
康熙的品味
历史上康雍乾三朝总是并称为清三代 , 陶瓷上也是如此 。 不过 , 人们总是对雍正和乾隆两父子的品味指指点点 , 很少说到康熙 。 似乎康熙只是一个引子 , 真正的辉煌属于他的儿子和孙子 。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 雍正朝瓷器给人的印象高冷简约 , 有文人的意趣和雅致;而乾隆成了繁复的代名--华丽 , 复杂 , 精巧 , 但在文人看来 , 显得太过 。 对康熙皇帝 , 就没有明确的标签 , 似乎难以总结 。 而事实上 , 雍乾两朝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 非但都能在康熙时期找到源头 , 而且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超越 。
比如雍正时期引以为傲的单色釉 , 仅仅增加了一些新的釉色 , 变化了一些器形 , 继承和发展都做得很好 , 超越就难说了 。 可以说 , 雍正的格调是延续了康熙高冷的一面 。 而乾隆则是把康熙华丽的一面进一步发挥 , 却又过尤不及 。 乾隆皇帝今天饱受诟病的一面 , 也正源于此 。
所以 , 康熙才是开宗立派的大宗师 。 他的绝学 , 分别被儿孙继承 , 划为两派 , 我们可以称为艺(文艺)宗 , 和技(技术)宗 。 每一派各种有所发展 , 但很难说是全面的超越 。
事实上 , 康熙一朝 , 正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 推动陶瓷史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力量:皇家的审美、民间的创造力以及海外贸易的刺激同时到达顶峰 。
明代后期官窑已是名存实亡 , 给民窑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 而晚明市民阶层经济发达 , 消费剧增 , 创造力因而得到极大刺激 。 同时 , 中国瓷器横扫欧洲 , 趋之若鹜 。 两股力量的交汇 , 让官窑缺失的制瓷业仍然不断向前发展 。
而断烧近百年的官窑 , 却如何在康熙时期瞬间爆发呢?
设计师刘源
康熙在瓷器的问题上 , 显然没有仿效他父亲顺治皇帝的态度:有需要就下旨烧点 , 烧不好也就算了 。 皇家瓷器自明代以来 , 就不仅仅是日常的使用 , 还关乎祭祀 , 小看不得 。
一方面 , 他专门指派督陶官亲赴景德镇管理整顿窑务 , 毕竟百废待兴 , 而地方官员恐怕也难测圣意 。 而烧制什么 , 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 , 不愿因循前朝 。
一位叫刘源的大臣及时领会到皇帝的意图 , 在家中殚精竭虑 , 苦思冥想 , 终于完成了一百多幅设计稿 。 他既是文人 , 又精于绘画 , 设计的瓷器样式既有新意 , 又富文人气息 , 自然 , 也少不了皇家的气派 。 这样的设计与民间的创造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 当然也毫无意外的 , 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
康熙朝瓷业的复兴 , 由此开始 。
摇铃尊的尊
刘源的设计稿早已失传 , 哪一件官窑瓷器出自他的设计 , 已经没有清晰的证据 , 不过 , 前无古人的新样式有可能出自他的笔下 , 似乎是个合理的推断 。 摇铃尊便是其中的一件 。
听到尊 , 有时让人不明所以 。 偶尔还能遇到的一个词是“酒尊” , 当然和酒有关系 。 的确 , 宋代以前 , 尊是储酒器 , 用来盛酒 , 而且体型较大 , 不是用于日常品饮 , 而是祭祀 , 作为礼器地位尊贵 。 不过到了明代 , 文人把上古的青铜器都用来插花 , 成了花瓶 , 于是后来瓶和尊就分不太清楚了 。 事实上 , 摇铃尊称为摇铃瓶似乎更准确 , 因为后来文人又想区分瓶和尊 , 认为口小的可以叫瓶 , 比如梅瓶 , 而口大的更合适叫尊 , 比如凤尾尊 。 不过既然定了这个名 , 也不必过于计较 , 好比景德镇 , 千年以来便是个名叫“景德”的镇 , 解放之后升格为市 , 严格说来 , 本应该叫景德市才对 , 但如果真叫了景德市 , 人们免不了每每要问:景德镇和景德市有什么关系?所以 , 要是较真 , 你大可以称之为摇铃尊瓶 , 想来 , 也不会有人提出什么异义 。
不过 , 叫尊的确有个好处 , 毕竟瓶太普通 , 尊就少 , 而且听起来就容易联想到尊贵的意思 。
灵感之源-摇铃
之所以叫摇铃尊 , 是因为尊的形状像是铃上装了一个把手 , 可以抓着把手摇动让铃发声 。 这种摇铃中西方都很常见 。 西方还产生了一种手摇铃的打击乐器 , 大体也是这个样子 。
造形设计来源于现有事物在陶瓷史上并不新鲜 , 早期人类的发明纯粹是无中生有 , 一瓶一罐都没有参考的对象 , 后世的设计 , 可以从前人那里得到灵感 , 无论什么材料什么质地 , 宋代陶瓷的造型很多就源于青铜器 。 也有从自然之中获得启发甚至直接模仿 , 像苹果尊石榴尊都是 。 摇铃尊的造型模仿摇铃 , 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 不过 , 相类似的造型古代也有 , 法门寺出土的一件唐代的八棱瓶 , 就很像是近亲 。 宋代的纸槌瓶也是 , 血源上看起来更近 。
《名器录》之摇铃尊// //
如观美人
观瓶如观美人 。 瓶口如口 , 口沿便是唇 , 往下是颈 , 再是肩 , 而后是腰 , 最下是足 。
摇铃尊颈部细长优雅如天鹅 , 瓶颈中部微微内收 , 往上就舒展开来 , 往下肩颈处一圈弦纹如项链 , 颈项就愈发高贵、柔美 。 此时 , 想像手指从柔腻的颈部滑向肩 , 轻轻一转 , 顺势而下 。 肩部是有骨的 , 外柔而内挺 。 往下一收腰 , 足一扎 , 身段就亮了出来:娇媚中见着挺拔的风骨 。 如是美人 , 带着几分英气 。
《名器录》之摇铃尊// //
翠毛蓝
摇铃尊之所以引为经典 , 不但器形完美 , 装饰上也极为精彩 。
瓶身的装饰放在一堆官窑瓷中显得吝啬:只在造近底部一圈锯齿纹(三角形) , 有如裙边 , 肩部点缀团花(圆形) , 正面一团 , 反面一团 , 此外 , 就空空如也 。 这种纯粹以几何形为装饰的手法在元代以来的陶瓷装饰中 , 极为少见 , 又是大量的留白 , 这需要设计者充分的想像力与巨大的勇气:毕竟不是小家碧玉小鸟依人 , 皇家的气派 , 多 , 总是安全的 。
装饰虽少 , 气势上却不弱 , 底纹如山 , 团花如日 , 瞬间便有了一览天下的豪壮 。
青花色调也蓝得恰到好处 。 康熙时期 , 青花色调明艳动人 , 世人称之为“翠毛蓝” , 蓝得像翠鸟的羽毛 。 这得益于当时对青花料处理技术的进步:毕竟珍如黄金的“苏麻离”青花料已绝迹百余年 , 就是嘉靖万历时期的“回青料”也早已不知所踪 。 此时用的一种国产“珠明料” 。 单从材料上比 , 逊于“苏麻离青”及“回青” , 但工艺的进步弥补了不足 , 甚至还大有赶超之势 , 成为与永宣青花比肩的历史高峰 。
除了青花 , 传世还有用釉里红装饰 , 画面与青花一致 , 全世界很多博物馆都藏有这款经典 , 拍卖会上也时常现身 , 可见当时受皇帝喜爱的程度 。 不过各自的藏品也有不少的差异 , 有的脖子稍粗一点 , 有的肩更圆润 , 有高 , 有矮 , 有胖 , 有瘦 , 虽然只是毫厘之差 , 气质上就很有些不同 。 其间的差异 , 需要细致的审视 , 与体味 。
《名器录》之摇铃尊// //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视频//【雪石朗诵】刘辉《我是曹操》
- 视频//【雪石朗诵】刘晖《我是曹操》
- 徐绍基《广种桕树兴利除害条陈》杂论
-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 说说《水浒传》中的婚俗文化:娶妻、纳妾、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