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苏联专家和梁思成的分歧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北京规划:苏联专家和梁思成的分歧
北京规划:苏联专家和梁思成的分歧// // |
【想入非非】
几乎在所有的观点上 , 梁思成的意见都和当时的政府以及苏联专家的意见不符 。
蔡非
建国初期 , 关于未来首都的城市规划 , 苏联专家与梁思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点是关于政务中心到底该在城墙外还是城墙内 , 这一点我已经在前不久发表的《北京迁府和梁思成的被神化》一文中有所叙述 。
但苏联专家和梁思成的分歧绝不仅仅在于市中心的位置 , 关于未来北京城市的定位 , 也是争议很大的一点 。
梁思成回忆 , 有一次在天安门上 , 毛主席曾指着广场以南一带说 , 以后要在这里望过去到处都是烟囱……而他心中很不同意 。 他觉得国家这样大 , 工农业生产不靠北京这一点地方 。 北京应该是像华盛顿那样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纯粹的行政中心;尤其应该保持它由历史形成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的气氛 。
按他的规划方案 , 城墙内的老北京将保留下来 , 整体作为博物馆陈列馆存在 。 而城墙内的新北京则只是政府所在地和相关的居民区 , 这样的城市 , 其功能只是作为政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存在 , 不应有任何轻重工业存在 。
当时的北平 , 除了日本人在西郊开辟了一些直路外,从总体上说城市建设与晚清变化不大 , 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停滞在中世纪 , 未受工业化冲击的的古城 。 梁思成作为古建筑学家 , 不想看到任何古迹被破坏掉 , 所以他的城市规划里 , 处处以保护为主 。 其次才是现实需要 。
但以阿布拉莫夫为组长的苏联市政专家们却不认同 。
他们提出的反对意见是:北京作为首都 , 不仅应为文化与艺术的中心 , 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 。 这是从解决当时北京的具体问题出发的 。
当时的北京是华北最后获得解放的大城市 , 因此聚集了大量的战争难民 , 在1949年 , 全市人口约为240万 , 其中30万人处于无业状态 。 另外还有乞丐和游民约5万人 , 妓女2000多人 , 没有收容登记的散兵游勇2万多人 。 这样合计起来 , 240万的北京 , 居然有30万-40万人处于无业的飘零状态 。
而当时的收容能力已经到极限 , 1949年被人民政府收容的乞丐和游民仅有4538人 , 有组织的乞丐拿着棍棒挨家挨户乞讨 , 北京城中可以听到零星响起的枪声 , 抢劫事件层出不穷 , 甚至有人抢劫警察的配枪 。
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 当务之急是创造大量的就业 , 而北京市的工人阶级当时仅占全市人口的4% 。 而莫斯科的工人阶级则占全市人口的25% ,在北京发展工业 , 解决就业问题 , 可以给全国立一个样板 。 让人民群众们看到新社会的不同 。
另外 , 苏联专家还列举在讨论莫斯科的规划时 , 也曾有建议将莫斯科保存为陈列馆而在其旁边建设新首都 , 苏共中央全体大会拒绝了这个建议 。 后来莫斯科的情况还不错 。 老北京城墙内具有一定的城市建设基础 , 在老北京新建良好的行政建筑不会破坏北京 , 相反却可以装饰古老的北京城 , 让老北京焕发新生命 。
同样是在他们的建议下 , 老北京城也和莫斯科一样 , 拆掉了外城墙 , 仅保留了紫禁城 。
所以几乎在所有的观点上 , 梁思成的意见都和当时的政府以及苏联专家的意见不符 。
作为古建筑学家的梁思成 , 在自己的规划方案中缺乏对当时北京紧迫问题的考虑 , 或者说他没有意识到作为城市规划者 , 应该脱离学术的理想层面 , 从政治和现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
为了保护北京老建筑 , 他曾富于诗意的描述一对帝王庙前的旧牌楼 , 讲述在夕阳渐落时西山景色有多么的优美 。 而周恩来则以一句“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来回应 。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作者:蔡非
-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苏联不解体?
- 由《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所想到的
- 苏联唯一的总统,被迫辞职五年后参加总统选举,却遭遇袭击
- 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选择继续打英国,结局如何
-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期末作文:大家
- 北京旧影1973年,彼时的东单菜市场
- 《北京风俗图谱》 穿过民国北京街头
- 北京不是沿海地区却有天后宫 为什么?如何建成?
- 北京记忆1994年,南北长街百姓生活
-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北运河与北京漕运记忆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