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在今日的巴蜀大地中 , 有一门宋氏人家 , 守护着一处异姓先人的墓地 。 在这里沉睡的那位先人的故事 , 还要从八百多年前的宋朝说起 。 将时间回拨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 那年金军悍然撕毁和约 , 起兵南下 。 经绍兴初年的一番清洗 , 彼时安享二十载的悠然岁月的宋军可谓不堪一击 。 就在此时 , 一位文臣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因此流芳青史 。

那年冬天 , 朝廷命他前去长江边上的一处阵地犒劳将士 。 谁知当他亲临该地时 , 宋军已化作一团散沙 。 眼见金兵大军即将渡江而来 , 他将僭越职权一事抛之脑后 。 亲率万余散兵 , 沿岸展开反击 。 谁也没有想到 , 这名未曾驰骋疆场的书生 , 竟然会成为再造南宋的中流砥柱 。

如果不是历史的波谲云诡 , 他将平淡地在官场中度过一生 。 但是 , 历史的风云将他推上了巨浪之上 。 面对狂澜几乎只手力挽 , 成为出将入相的又一传奇 , 这个人便是虞允文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后世所立的雕像

一、名臣之后 , 仪表堂堂

虞允文 , 字彬甫 , 生于大观四年(1110年)十一月二日 , 为隆州仁寿(今眉山市仁寿县)人 。 《宋史》谈到他 , 不吝啬笔墨的溢美为"姿雄伟 , 长六尺四寸 , 慷慨磊落有大志 , 而言动有则度 , 人望而知为之器 。 "按今日的长度换算 , 虞允文可谓是个一米八的高大男儿 。

虞允文天生聪慧 , 史书说他六岁就能诵《九经》 , 七岁就能写文章 。 而且他还是一名孝子 , 他的母亲早逝 , 而父亲又患有疾病 。 为此虞允文入仕后七年不曾调官 , 陪伴在父亲的身边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影视剧中的秦桧

话说虞氏在唐朝时有位名臣虞世南 , 虞允文正是其第十七世孙 。 虞允文祖父辈也多为官臣 , 他的父亲也官至太常博士(八品)、潼川路转运判官 。 他也因为父亲的关系 , 荫补进入仕途 。 在父亲去世后 , 虞允文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参加科举考试 。 当年便中进士及第 , 被授通判彭州 , 又职掌黎州、渠州的差事 。

此时虞允文已二十出头的青年 , 不过之后两年的仕途并未一帆风顺 。 当时为秦桧掌权 , 包括虞允文在内的巴蜀一地的文生并不受用 。 直到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死后 , 获中书舍人赵逵引荐 , 虞允文才获得了觐见对答政事的机会 。 事后 , 高宗十分赞赏他的政治远见 , 升任他为秘书丞(从七品) , 不久又拜为礼部郎官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影视剧中的完颜亮

二、出使金国 , 洞穿战事

在虞允文及第的同年 , 完颜亮也开始修整汴京 。 此时 , 金军再次南下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 但往来于宋金之间的使臣 , 却对这些事情充耳不闻 。 直到虞允文的一次偶然出使 , 才让高宗警惕了起来 。 绍兴三十年(1160年)正月 , 当大家都在欢度新春的时候 , 虞允文上书进言金国撕毁和约的意向 。 当年10月 , 他又顶替工部尚书出使金国 。 果不其然 , 他见到了金兵正在往南方边境大量运输粮草 , 并建造战舰 。 对此 , 完颜亮不过是说想去洛阳赏花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其他几名使臣或许轻易就被蒙混过去了 , 但虞允文并非是这种人 。 回朝后 , 他立即向高宗陈述了所见所闻 , 并请求高宗加强边境防备 。 随即 , 他便升任中书舍人(四品) , 参与到军国大事当中 。 次年(公元1161年) , 金军便起兵南下时 , 文武百官纷纷送走自己的家属 。 唯独虞允文却临危受命 , 以参谋军事的身份逆行向前 。

话说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时 , 京城可谓乱作一团 。 宋高宗又想"浮海避敌" , 其他文武官员纷纷遣散家人 。 陈康伯和黄中坚决反抗逃海 , 10月中旬 , 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 , 中书舍人为参谋军事 。

此时的真州和扬州已失守 , 王权退逃 , 刘锜重病无力统领大局 。 军无主帅 , 士气涣散 , 人心惶惶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三、临危领兵 , 再造南宋

待至11月9日 , 虞允文奉命前往采石犒师 。 当行至距离采石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 , 已经是鼓声阵阵 。 问道旁行人 , 说是金军第二日便要渡江 , 随行人都想回去 , 虞允文却直往采石不回头 。 他的随从说"朝廷派您来劳军 , 又不是要您督战 。 僭越职权 , 您就不怕被人告发吗?" 虞允文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到危急 , 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 , 逃避眼前的现实 。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当月13日 , 当他到达江边时 , 前任主帅王权已经毫无踪影 。 而新任主帅李显中还未到任 , 一切情形远远超出他的设想 。 失去统帅的宋军 , 只是三三两两的坐在岸边 , 神情呆滞不知如何是好 。 彼时的对岸 , 已有数百艘金军大船满载金兵准备渡江 。

在刻不容缓的情况下 , 虞允文直接自命为前线统帅 。 本来毫无斗志的宋军 , 见到有一名来自朝廷的官员自称为统帅 , 立刻焕发容光 。 在虞允文的布置下骑兵和步兵分为五队 , 沿江布阵 。 与此同时 , 他还将仅有的五艘战船分别布置 。 这些载满精兵良将的战船 , 将成为之后的杀手锏 。 当宋军摆好阵形时 , 金军已有七十余艘战船跨江而来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图中红线即为采石矶至杭州的直线距离 , 约200多公里 。 从地形可看 , 跨过长江后 , 宋军将无险可守

面对号称四十万的大军 , 这边仅有一万八千人的宋军再次流露出怯战的心理 。 就在此时 , 虞允文径直迈入宋军阵中 , 拍着大将时俊的肩膀说:"将军以胆识闻名四方 , 今日在你身后的可是你的兄弟姐妹和儿女们啊!"听闻此句 , 时俊立刻抽出双刀杀向刚刚登岸的金军阵中 。

与此同时 , 虞允文命仅有的几艘海鳅船冲击金军船队 。 这一样来还未渡江 , 金军便损失过半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海鳅船近似图

即便如此 , 双方依旧战至暮色降临时分 。 就在宋军渐渐体力不支时 , 一支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一地)溃散而来的友军到达此地 。 对于其他人而言 , 这帮毫无士气的友军无异于火上浇油 。 但虞允文却当即命令旗鼓手绕至后方 , 尾随着这些散兵敲击战鼓 。

夜色渐晚 , 无法详尽观测的金兵以为宋军援兵已至 , 立即北撤 。 见局势大为改观 , 虞允文马上叫弓箭手起手反击 。 此役 , 宋军仅在岸上便斩杀四千余人 , 俘虏五百余名士兵 , 其中便包括千户长五人 。

在另一边 , 完颜亮恼羞成怒 , 直接下令射杀那些还在江中的士兵 。 在结束这场大战后 , 虞允文一边犒劳将士 , 一边开始布置下一轮的反击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不出所料 , 完颜亮与次日再次发起渡江行动 。 不过此时的宋军已早有准备 , 在水路夹击之下 , 焚尽敌船三百余艘 。 短短两日时间 , 金兵便失去了几乎半数舰船 。 恼羞成怒之下 , 完颜亮使出了反间计 。 可对岸的宋军将领 , 不再是王权 , 而是他毫无印象的虞允文 。 那一封牛头不对马嘴的信函 , 自然就被宋军一眼识破 。

眼见此地已无优势可占 , 金兵便挥师东去直奔瓜州(今扬州瓜洲镇) 。 这一次 , 虞允文再次洞穿了对手的部署 。 他请求接任的主帅李显忠分兵增援京口(今镇江市京口区) , 李显忠立即派兵一万余人奔赴该地 。

与此同时 , 虞允文赶忙前往建康(南京) , 向高宗进言 。 请他不要将宋军的主力分散到别处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一番紧张地统筹之后 , 虞允文于21日赶赴京口前线 。 到达该地时 , 宋军海鳅船、战船共计不过一百五十余艘 。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战舰可用 , 虞允文立刻下令收集附近各地的钢铁、木材 , 将运输船改为战船 。 六天之后 , 完颜亮才率兵出现在对岸 。

为了给展现实力 , 虞允文故意命令宋军将士驾船在江中游荡 。 纵使完颜亮依旧有渡江的决心 , 金军士兵见到此等景象也不由得心虚一番 。 此时 , 一员大将请求完颜亮退回扬州 , 他日再做图谋 。

没想到这番进言 , 却给他换来了五十次的鞭打 。 众人见此等情形 , 更是起了反叛之心 。 不久之后 , 完颜亮即被完颜元宜所杀 , 金军也趁势主动提出议和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上图左边为宋朝河船复制品 , 右边为史书中所绘的装配武器的河船

至此 , 仅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 虞允文便成功率军逼退金兵 , 再造南宋 。 事后 , 就连高宗也不禁将其与晚唐重臣裴度作比 。 前人裴度执掌淮西军政大权 , 部将李愬夜袭蔡州 , 晚唐大有一统之势 。 而虞允文则在大厦将倾之际 , 力挽狂澜 , 击退渡江金兵 。 这一功绩 , 无论放置于哪一段历史当中 , 都可称伟业 。 不过 , 他的抱负不止于此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左上部分为采石之战示意图 , 右下部分为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下的路线

四、图谋中原 , 无力回天

金军退兵后 , 虞允文上书收复中原故地 。 不过高宗老调重弹 , 再次重用了主和派官员 。 隆兴元年(1163年) , 孝宗继位 , 与群臣商讨西北战事 。 当时 , 虞允文再次据理力争保卫陕西的重要性 。 但是鼠目寸光的史浩、唐思退等人却认为割舍这些"鸡肋"的地方 , 可以换来安宁 。

同年议和期间 , 唐思退还想割唐(今河南泌阳县周边)、邓(今河南邓州市)、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安徽泗县周边)四州 。 此次 , 就连孝宗都亲自下诏 , 只可弃唐、邓二地 。

眼见主动权在手 , 却依旧割地求和 , 虞允文连上五道奏折以期唤醒朝臣 。 只可惜 , 目光短浅的当朝百官不过如此 。 唐思退甚至以家国安危为名 , 攻击虞允文贪图主战派的美誉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宋孝宗画像

为此 , 唐思退还想除掉虞允文这位再造南宋的功臣 。 当时 , 就连同为主战的陈康伯都难以庇护他 。 不得已 , 虞允文上交官印 , 主动辞职以求自保 。 由此 , 唐思退也顺利达成割地求和的计划 , 换取了"美名" 。 不过 , 金军立马就于次年(1164年)重兵南下 , 直接撕破了所谓的和平谎言 。 本来孝宗想让唐思退去前线督战 , 没想到这人居然百般推辞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于是乎 , 在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 , 允文被召回临安 , 任参知政事兼 。 不到一年 , 又因为牵扯到一件与他无太大关系的事情 , 再次被罢官 。 两年之后的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吴璘去世 , 虞允文受命接替他出任四川兼知枢密院事 。

临行前 , 孝宗十分期待虞允文能够重整四川一地的军务 。 在职期间 , 他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 , 减缩军费开支 , 大力提拔贤良之士 。 以至于后来孝宗巡视时 , 都不由感慨虞允文留下了精兵强将 。 两年之后 , 虞允文官迁右仆射、兼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 , 虞允文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 与此同时 , 他要求镇抚四川 , 以图光复大业 。 同年秋 , 朝廷授予他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的职务 , 封为"雍国公" , 并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 。 可见其军事才能与远见 , 也备受宋廷所认可 。

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 , 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 , 以图光复中原 。 不过终因积劳成疾 , 于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病逝 。 在其身后 , 宋孝宗诏赠他为太傅 , 谥号忠肃 。


虞允文:身为文官,从未领兵打仗的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虞允文:身为文官 ,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 , 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

▲相传为虞允文书法传世之作的扫描件

虞允文入川期间 , 作了《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民政奏疏 。 除此以外虞允文两篇早年之作《辨鸟赋》、《诛蚊赋》亦传颂于世 。 他不单单诗文出色 , 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 明代书法家评论说:"词语详雅 , 气象雍容 。 "

若辛弃疾是一位手握刀剑的词人 , 那么虞允文便无愧于"千古一人"这般评价 。 在中华儿女跨过的历史长河中 , 也正因为有着如虞允文这样的爱国志士 , 方能生生不息 。 当今日炎黄子孙望着那奔腾向前的万里波涛时 , 也会蓦然回首 , 遥望那些沉睡在悠久岁月长河中的仁人义士 。 正是他们 , 给这片热土之上的万千生灵沁润着不屈的风骨与品格 。

参考文献:

1、《宋史·卷三百八十三》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