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大家印象中 , 中学历史课本里讲过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 , 促进民族融合的英明举措 。 然而就在这场改革三十年后 , 六镇兵变却让北方重启战端 , 终结了北魏一时的繁华 。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分析为什么被人称赞的孝文帝汉化改革 , 却最后导致了国家的内乱 , 以至于亡国的原因 。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 , 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

孝文帝

公元439年 ,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 初步结束了北方各民族混战的局面 。 由于之前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教训 , 凭借武力征服建立国家的北魏统治者 , 急需一种可行的制度框架来稳定新生的政权 , 并且避免走上前人短命王朝的宿命 , 这个重担就压在了孝文帝身上 。 自北魏建国到孝文帝时期的一百多年里 , 据史书记载的民族起义就有八十多起 ,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孝文帝当时面对的主要危机 。 年仅四岁就登基的拓跋宏 , 从小在冯太后教导下 , 对汉文化十分热爱 。 他希望和支持他的冯太后以及部分贵族一起 , 自上而下的通过一系列汉化改革 , 建立起稳固的封建统治基础 。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 , 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

北魏疆域

孝文帝改革的宗旨有三点:实行文官管理系统 , 压制贵族特权;建立封建经济制度 , 逐步取消落后的部落奴隶制度 , 刺激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推行汉文化 , 促进民族融合 , 改变鲜卑人 , 尤其是贵族阶层对其他民族的敌视和压迫 。 并且通过迁都的方式 , 将统治核心转移到贵族势力相对薄弱的中原腹地 。 这一系列举措 , 不仅稳固了摇摇欲坠的北魏统治 , 更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 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 这也为后来鲜卑人在历史舞台上华丽的转身打下来基础 。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 , 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

鲜卑武士

然而当代的历史学家们 , 站在后世的角度 , 往往发现孝文帝的改革存在很大的弊端 。 首先他不加删改 , 照抄当时儒家的一切制度规范 , 导致当时文化糟粕在鲜卑贵族上层蔓延开来 , 使得立国不久的鲜卑人迅速的腐化堕落 。 其次 , 由于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迁都的影响 , 导致了当时鲜卑上下层社会的割裂 。 上层贵族程沉湎奢华 , 丧失了勇武和锐气 。 下层军事贵族和边镇胡汉民众 , 生活艰苦且经常受到来自上流社会的歧视 , 导致对中央朝廷的不满 , 这在三十年后最终酿成“六镇兵变”的大祸 , 也敲响了北魏灭亡的丧钟 。 最后鼓励通婚和更改姓氏的决定 , 虽然将胡汉贵族阶层凝聚在了一起 , 但也强化了士族统治的基础 , 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 这种情形甚至影响到后世隋唐的历史走向 。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点评孝文汉化的功与过 , 留名青史却亡了国家// //

鲜卑贵族

纵观孝文帝改革 , 我们会发现很多后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会借鉴其中的成败 。 辽 , 金 , 夏 , 元 , 清的统治者 , 都对如何统治华夏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 但他们中没有一个像拓跋宏那样进行全盘的民族融合政策 ,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 虽然北魏因孝文帝的改革走向灭亡 , 但这些民族没有一个像鲜卑人那样长久的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 从八柱国到关陇集团 , 宇文 , 孤独 , 段 , 慕容 , 长孙 , 于氏 , 豆氏 , 乃至隋朝和唐朝创始人的家族 , 都是鲜卑人及鲜卑人的后裔 , 这不得不说是孝文帝留给给子孙们福祉 , 更是造就璀璨隋唐文明的大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