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来闲逸话年俗,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偷来闲逸话年俗,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偷来闲逸话年俗 ,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

“小孩小孩你别馋 , 过了腊八就是年 。 腊八粥你喝几天 , 哩哩啦啦二十三 。 二十三 , 糖瓜粘 。 二十四 , 扫房子 。 二十五 , 买豆腐 。 二十六 , 切块肉 。 二十七 , 买只鸡 。 二十八 , 把面发 。 二十九 , 蒸馒头 。 三十晚上守一宿 , 大年初一扭一扭 。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过年民谣 , 不知道它流传的时间有多久 , 也不知道它流传的地域有多广 , 但它形象的说明了春节永恒的魅力 。

春节 , 古老而又年轻的盛大节日 。 它在民族生活中具有至高地位 。 如果从上古三代算起 , 岁首新年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 诗经时代 , 岁末年初 , “跻彼公堂 , 称彼兕觥 , 万寿无疆”的祝福喧闹 , 至今仍回响在华夏大地之上 。

春节 , 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 。 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 。 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 , 从腊八开始 , 到正月十五结束 , 有的地方更是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 。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 腊八粥 , 小年祭灶 , 忙年 , 扫尘 , 年夜饭 , 团圆守岁 , 更岁饺子 , 鞭炮迎年 , 拜祖先 , 拜年 , 元宵灯会等成为系列的春节活动标志 。 在这丰富的春节习俗中 , 我们告别冬天拥抱春天 , 送走旧年迎来新年 , 我们将烦恼的往事统统尘封在旧的时光中 , 怀抱着希望与憧憬开启新的旅程 。


偷来闲逸话年俗,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偷来闲逸话年俗 ,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

依照春节民俗 , 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

一是饮食民俗传统 。 春节是全民美食节 , 年味从味觉体验开始 。 北方的饺子 , 南方的年糕 , 各有吉祥的寓意 , 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 。 从周秦以来 , 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仪式 , 也是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二是祭祀传统 。 据研究 , 春节起源于上古的丰收祭祀 。 甲骨文中的“年”字 , 是一个人背着禾的样子 , 那时谷物成熟的周期就是一年 。 在岁末时分 , 人们向神祇献上最好的食物 , 感谢其护佑使粮仓充满 , 更期盼来年五谷丰登 。 东汉人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 , 记录了那时百姓一年到头的生活 。 在“正日”也就是正月初一这天 , 一家人首先要祭祀祖先 , 接着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 , 依次向一家之长敬酒 , 祝愿他长寿健康 , 最后走出家门 , 向亲戚邻居拜年 。 这些至少在汉代就已定型的春节民俗 , 有的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

春节是新年的开端 , 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 , 在一元复始 , 万象更新的特定时刻 , 人们以祭祀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 , 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 , 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 。


偷来闲逸话年俗,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偷来闲逸话年俗 ,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

三是家庭人伦传统 。 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 , 回家是春节的主题 。 唐代诗人高适 , 除夕之夜 , 伤感地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 , 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 , 霜鬓明朝又一年 。 ”这种不能回家团聚的忧伤古今皆然 。

春节团聚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 , 而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 在中国人家国同构的观念下 , 国是最大家 , 家是最小国 , 无数个团聚的家 , 造就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国 。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强调回家团聚的原因 , 春节回家之路可能并不平顺 , 但人们克服重重困难 , 执着回家与亲人团圆 。 人们在火炉旁 , 年夜饭的餐桌上 , 话旧说新 , 畅叙亲情 。 人们在春节中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 , 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 , 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 。

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 。 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 , 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 , 装饰门庭 , 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 , 烘托年节气氛 , 祈福迎祥 。


偷来闲逸话年俗,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偷来闲逸话年俗 ,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

除旧布新 , 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 , 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 。 正如德国民俗学家鲍辛格所说:“一个传统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 , 相反是有价值它才古老 。 ”春节民俗传统的价值经历了千年岁月的锤炼与淘洗 , 历久弥新 。

21世纪以来 , 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 , 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 。 古老的春节正以青春的姿态 , 不断地融汇与吸纳着新的节俗元素 , 柔软而持续地更新着自己的民俗传统 。

春节民俗在传承中变化 , 在变化中传承 。 春节新变有四大情形或者说四大趋势:

首先 , 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 , 现代春节的假日制度 , 春节的喜庆祥和气氛 , 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 , 接受、欣赏与享受这一传统佳节 。

其次 , 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 , 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 , 在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 , 春节为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 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

其三 , 互联网、新型通讯方式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 , 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网络与新型媒体通信技术 , 让远隔天涯的亲友 , 瞬间近在咫尺 , 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 。

其四 , 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 , 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 。 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水仙花、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 , 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 , 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 , 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 , 使年味更加浓郁 。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迎新的节日 , 也是一个重温传统的节日 , 它让我们扁平化的现代生活 , 瞬间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


偷来闲逸话年俗,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偷来闲逸话年俗 ,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 , 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 。 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 , 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 , 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 。 我们从现代回看传统 , 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 , 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 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 。

在当今时代 , 我们重视春节 , 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 , 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 。 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 , “新故相推 , 日生不滞” 。 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 , 立足当代 , 面向未来 。 春节民俗的伦理价值 , 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 大年是我们胸怀的善念与温暖 。

民族生命的春天从春节开始 , 它历经千秋 , 却青春永远!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作者萧放) , 原文有修改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