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摘要:岁月如梭 , 三十年过去了 , 京都经常在我梦里萦绕 。 去年 , 我两度重返京都故地 , 寻觅旧时的依稀记忆 , 耳畔又回响起《邮递马车》曲调:“我们聚精会神侧耳倾听 , 听啊 , 越来越近了 , 邮递马车 , 向往的马车……”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三十年前 , 我听着日本流行歌谣《邮递马车》来到丛山怀抱的京都 。 “从那南边山坡上 , 远远传来了 , 邮递马车阵阵声响 , 马车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信息 , 马蹄声儿多么清脆嘹亮……”《邮递马车》最先是德国人谱曲 , 后由日本人改词改谱 , 灌成唱片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邮递马车》歌谣传到中国 。 此时 , 人们已经将邮递马车作为传递美妙信息的代名词 。

我住在东山七条今熊野东瓦町 , 一幢二层的平顶小楼 , 楼下是房东池田太太开的服装店 , 我和京都女子大学读研究生的妻子住楼上 , 妻子在研究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小说《我是猫》 。 小楼挂着俳句会员铭牌 , 走廊上有一排书橱 , 放着紫式部《源氏物语》书籍 。 有一个年代悠久的古铜信箱 , 镌刻着五个汉字:“邮便新闻受” 。

那年是平成元年 , 我到京都第三天就在佛光寺找到送报纸工作 , 送报范围是京都祗园附近的传统风貌核心区域 。 天没亮 , 我骑车加疾走 , 把一份份《京都新闻》投入町家邮箱 。 京都居民有个习惯 , 一早起来到门口取报纸和牛奶 。 我必须在京都人没有起床之前把早报投递 , 日语叫做“新闻配达” 。 下午 , 我又要把晚报送到各家 , 京都人傍晚有看赛事和彩票的嗜好 。 我特别留意 , 谁家有铜制信箱“邮便新闻受” , 想必是和房东一样的京都老居民 。

一条清澈见底的高濑川 , 两边有挂纸灯笼的木屋子 。 我送报的木屋町通常有三种邮箱:老房子有镶嵌在墙壁上的横式、竖式两种邮箱 , 公寓是外挂式组合体邮箱 。 邮件落到箱底“咚”的一声 。 尽管邮箱开口多次咬过我的手 , 但我还是喜欢“咚”这种妙不可言的声音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邮箱横式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邮箱竖式

送报很辛苦 , 但有一个好处 , 边走边看风景 , 还可以带回一份《京都新闻》报纸 , 仔细阅读 , 指引我来寻觅京都的名胜古迹和岁时节庆 。 公元794年 , 京都仿造中国唐代长安城和洛阳城建都 。 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 保持城市传统风貌上做到至善至美 , 成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鸭川(30年前)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鸭川(30年后)

送报之余 , 我经常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京都的风土人情 , 打算回国后在电视台《国际瞭望》里播放和写文章插图 。 我最熟悉是京都的三条散布之道 , 也是过去邮递马车奔驰的历史之道 。

第一条是圆山公园到高台寺的宁宁小道 , 宁宁是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丰臣秀吉的正室夫人 , 她辅助丰臣秀吉结束战乱 , 登上权力顶峰 。

第二条是若王子神社到银阁寺的哲学之道 ,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在疏水渠道旁边散步 , 迸发出哲学思想火花 。

第三条是岚山与小仓山下的嵯峨野道 , 日本历史小说《源氏物语》《平家物语》描绘过那里的皇室离宫生活

我最喜欢的是京都三大民间节日:5月葵祭、7月祗园祭 , 10月时代祭 , 那是京都的历史长画卷和民俗风物诗 , 十分引人入胜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祗园祭(30年前)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祗园祭(30年后)

有一次 , 《京都新闻》报纸刊登京都舞子摄影大赛消息 , 我欣然参加 。 舞子 , 京都特有的少女传统艺人 , 能歌善舞 , 会弹三味线 。 那天 , 京都仅有的二十多个舞子倾巢而出 , 在八坂神社到宁宁小道一带展现风采 。 参赛要求放大的照片 , 我一咬牙 , 花了一万日元放了一张大照片 , 投稿参赛 。 过了不久 , 我在东瓦町老房子听到“咚” , 一封摄影比赛入赏通知信落入邮箱 , 这也是邮递马车带来的欢乐消息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舞子(30年前)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舞子(30年后)

我在京都送了一年报纸后要回国 。 临别前 , 大学老师和房东为我们饯行 , 大家一起唱起《邮递马车》:“在那盛开柠檬花的乡间道路上 , 邮递马车奔驰来牧场 , 马车将把愉快的消息 , 带到我们的心坎上……”大学教务长皇纪夫教授说:他的老家在岐阜 , 阡陌田野 , 最期待每天一趟邮递马车到来 , 盼望远方书信带来莫大的喜悦 。 邮箱是文明的象征 , 远方亲人的信、大学录取书、签证许可通知书 , 人生中一定会有对邮箱的难忘期盼 。 房东池田太太把家里《源氏物语》送给了我们 。 本田老师和女儿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阪码头 , 目睹鉴真轮缓缓离岸启航 。

岁月如梭 , 三十年过去了 , 京都经常在我梦里萦绕 。 去年 , 我两度重返京都故地 , 寻觅旧时的依稀记忆 , 耳畔又回响起《邮递马车》曲调:“我们聚精会神侧耳倾听 , 听啊 , 越来越近了 , 邮递马车 , 向往的马车……”

记得三十年前 , 枫叶渐渐红了 , 我到东福寺通天桥红叶狩 , 拍了一张山涧红叶图 。 如今 , 我踏上了通天桥 , 在同样位置拍了照片 。 只见层林尽染 , 廊桥隐约山涧 , 两张穿越三十年的东福寺红叶图 , 非常相似 。 我到岚山对着大堰川和渡月桥拍一张照片 , 与三十年前的照片一对照 , 山川桥 , 高度重合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通天桥红叶(30年前)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通天桥红叶(30年后)

山水没变 , 人文景观也没有变化 。 我折回东山山麓 , 石塀小路的街灯、石壁、木屋 , 依旧老样子 。 我发现 , 三十年前后的石塀小路拍的一棵五针松 , 矮矮的松树造型还是与往昔一模一样 , 伸出松树手臂迎接你 。 我诧异 , 三十年 , 小松苗也会长成大松树 。 京都人怎么控制松树生长 , 让它长期保持一样?当年 , 哲学之道上有一家小店 , 拍了故事片《姊妹坡》 , 片中有一句台词广为流传:“什么坡 , 姊妹坡 。 走过了这个坡 , 前面就是希望 。 ”我在哲学之道找到了这家小店 , 布置仍是老样子 , 只是店里以前挂着的电影海报撤了 。

传统风情没有变化 。 清水寺旁边的地主神社有一块恋占石 , 是年轻人求姻缘的圣地 。 姑娘们闭上眼睛 , 摸索往前走十几步 , 有的走准了 , 摸到了恋占石 , 喜出望外;有的走斜了 , 失之交臂 , 显得懊丧 。 这个习俗上百年保持不变 , 照片中的石头、木牌、挂幡还是老样子 。 祗园祭 , 各个街坊推出花轿彩车巡游 , 依然豪华绮丽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恋占石(30年前)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恋占石(30年后)

最为神奇是东瓦町老房子 , 我已经记不得房子的某些细节 。 但从三十年前后拍的照片对照来看 , 老房子尽管易主了 , 但雨棚还是玫瑰红色;隔壁邻居雨棚颜色蓝白相加 , 亦是三十年没有变化 。 京都人对自家房屋的修缮尽量保持原貌 , 邻居街坊也会予以监督 ,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东瓦町房子(30年前)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邮递马车穿越过一座凝固的城市// //

东瓦町房子(30年后)

京都 , 盘古不变是准则 。 京都1966年就为《古都保存法》立法 , 以后制定了风致地区、街地景观、眺望景观、文物管理等保护条例 , 对城市布局和天际线作了精致规划 。 1994年 , 京都有17处名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京都人以保护城市风貌和传统技艺为荣耀 。

如今 , 《邮递马车》歌谣不再流行 , 京都街头除了节庆游行外 , 很难看到马车 。 我在过去送报区域反复寻找 , 找不到佛光寺送报店 , 估计早就关门了 。 但我惊喜地发现 , 町家老屋木栅栏门前 , 依然镶嵌着“邮便新闻受”古铜式信箱 。 “咚” , 京都老居民还在 , 民间传统依然保留着 。

每年10月22日 , 京都举办时代祭 , 从京都御所出发的化装游行队伍中 , 有一支邮递马车纵队 , 穿近代制服的邮递员边走边向人们传递美好信息 , 乐队演奏起《邮递马车》乐曲 , 街边游客一起欢快地唱起歌谣:“广阔的牧场正是中午时光 , 看哪 , 渐渐走进了 , 邮递马车 , 心爱的马车……”

(本文编辑:许云倩 。 内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