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我们前面说了刘备的失误 , 今天来说说面对刘备制造的烂摊子 , 诸葛亮采取了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 来延续蜀汉政权的存在 , 却改变不了其败亡的结局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益州的叛乱使刘备终于明白 , 虽然汉献帝已经禅位 , 但只要强调这是曹魏篡权造成的 , 是被贼一时夺去 , 就能证明汉室仍是天命所归 , 道义仍在汉室这一边 。 那么由他这个宗室建立的蜀汉政权 , 作为唯一的刘氏余脉 , 就有资格代表汉室去讨回天下 , 并合理地存在下去 。 反之 , 放弃讨伐曹魏、贸然称帝 , 就是对自己这种资格的否定 。 所以 , 蜀汉必须坚持讨伐曹魏 , 才能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 , 压制人们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 阻止内忧外患的发生 。 于是 , 刘备把这个思路作为遗嘱 , 托付给了诸葛亮 , 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 。 甚至告诉他 , 如果你觉得我儿子会拖你后腿 , 你就自己取代他 。 这一下就把伐魏上升到了谁也不能否定的高度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认为 , 此前刘备一直没把诸葛亮当作贴身智囊对待 。 比如刘备入蜀占领益州 , 是法正和庞统起主要的谋划作用 。 向东吴复仇时 , 诸葛亮也劝阻不了刘备 。 所以直到刘备死后 , 诸葛亮才真正成为蜀汉核心 , 并制定了北伐战略 。 他也深刻意识到北伐是最大的政治 , 远不止军事问题那么简单 。 让我们来看他对出兵时机的选择 。

刘备死后不到四年 , 诸葛亮就着手第一次北伐 。 从国力的恢复来看显得有点着急 , 但此时曹魏政权已经交到了第三代手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中原人对它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 , 对汉室的怀念会越来越少 。 长此以往 , 恢复汉室就不再有民心基础 , 所以诸葛亮不能再等 , 哪怕国力未复 , 也要出兵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为了保障头等政治大事 , 诸葛亮采取了严刑峻法的模式 。 第一次北伐中 , 马谡失了街亭 , 诸葛亮不但斩了马谡 , 重罚了老将赵云 , 还把自己降了三级 。 因为他深知北伐一旦有失 , 政权都可能被颠覆 , 因此哪怕是他自己 , 也不能影响北伐的战果 。 他使蜀汉之人意识到 , 北伐的坚定性 , 是一种信念 , 代表的是道义和天命 , 谁都不能与之相违背 。 人心的认同会折射到行为上 , 为政治提供助力 。 所以尽管诸葛亮秉承严刑峻法 , 但在以天命为基础的观念感召下 , 蜀汉从刘备兵败的危机中走了出来 , 重新认可了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 使之延续了数年生存 。 期间政治清明 , 国力虽然最弱小却最有进取心 , 不能不说得益于北伐这个准确的政治路线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那么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北伐没能取得成功呢?这还是由刘备早期的政治失误造成的 , 因为《隆中对》最初提出的设想 , 毕竟是在“跨有荆益”的基础上实现两路出兵 , 夹击曹魏 。 但荆州已经失去 , 从那里出兵的通道没有了 , 蜀军就只能从地势不好的秦川一带进军 。 补给线长 , 粮草总是出问题 , 很难持续和曹魏作战 , 更谈不上威胁中原 。 不好打 , 还必须要打 , 所以说北伐是一个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选择 , 是诸葛亮面对的一个困局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而另一个困局 , 就是益州的内忧 。 尽管诸葛亮很快平定了益州的叛乱 , 可是反抗的潜流始终存在 。 这仍然与刘备的失误有关 。 当初刘备取得益州以后 , 手下包括了两股力量 , 一股是原来益州刘璋的部属 , 一股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部属 。 前者是“旧部” , 是原来益州的主人 , 后者则是所谓的新人 , 也叫客籍 , 这就形成了历史学家所说的“新旧”之分 , 或“主客”之分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我们说过 , 益州旧部对刘备政权的态度很消极 , 这就造成了人心不稳 。 更何况从东汉末年开始 , 谶语的影响 , 也不利于姓刘的人当皇帝 。 什么是谶语呢?就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 。 这些预言的核心观点 , 就是“刘祚将尽” 。 祚 , 就是皇帝之位 , 刘祚将尽 , 就是说姓刘的皇帝位子做不长 。

由于对刘备不满 , “刘祚将尽”这种论调在益州旧人中很流行 , 并在刘备死的时候催生了叛乱行为 。 诸葛亮在世时还能靠铁腕与北伐逻辑压制这个论调 , 当他去世后 , 益州旧部的力量抬头 , 这个论调就像火星遇到了鼓风机一样 , 疯狂燃烧起来了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当时影响最大的声音 , 是担任光禄大夫的谯周写的一篇《仇国论》 。 仇国指的就是两个互为仇敌的国家 , 一个叫因余是小国 , 一个叫肇建是大国 , 其实就指现实中的蜀汉和曹魏 。 这篇文章的基调 , 就是力量弱小的国家打不过强敌 , 应该学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 , 不要穷兵黩武 , 实际上就是反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这个论调有现实依托 。 公元249年 , 司马懿趁着魏国皇帝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 , 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 史称“高平陵事件” 。 曹家自己都要被司马氏篡位了 , 那么当年所谓的曹贼篡汉 , 就将成为历史 。 既然这件事都成了过去 , 那么以声讨曹贼为口号的北伐 , 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失去了意义 , 不就成了为打仗而打仗 , 那不是穷兵黩武是什么呢?所以谯周的《仇国论》写出后 ,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 , 都颇为认同 , 甚至连张翼、廖化这样跟着诸葛亮数度北伐的将军 , 都以此为依据 , 反对继续北伐 。 民间更是出现了大量逃避兵役的情况 , 这就看出当时的人心了 。

但对蜀汉而言 , 《仇国论》的论调其实非常危险 。 因为我们说过 , 北伐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保证 , 《仇国论》否定北伐 , 实质就是否定刘氏政权的合法性 , 瓦解抵抗心理 , 一旦有魏军来攻 , 就会促使人们去投降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那么 , 客籍集团就眼睁睁地看着这种情况发生吗?答案是无奈的 。 因为在诸葛亮去世后 , 其继承者蒋琬、费祎等人 , 都没有他那样的影响力与掌控能力 。 而且蒋琬等人虽然还在喊着北伐 , 但在“穷兵黩武”理论的压力下 , 采取了军事收缩 , 把精力转移到了保境安民 。 这使得北伐逐渐成为空谈 , 人们越来越不想和曹魏争斗 , 只求得过且过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为啥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伐魏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到底是为啥// //

于是在公元263年 , 后主刘禅面对进攻的魏军 , 在《仇国论》的影响下 , 在诸多大臣的劝说下 , 选择了投降 , 蜀汉灭亡 。 而那时魏军距离蜀汉的都城其实还很远 。 刘备早年造成的政治痛苦 , 终于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 。 当然 , 历史上对《仇国论》和谯周的争议比较大 , 也有声音认为谯周是帮助蜀汉避免了战火 , 对百姓有益 , 这就是另外一种角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