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 , 人约黄昏後 。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 , 泪满春衫袖 。 ”南宋辛弃疾也有著名关于元宵节与爱情的诗句:“众里寻它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所以 , 很多人说 , 比起七夕节 , 元宵节才更像是中国古典的情人节 。 因为七夕节在过去又称“乞巧节” , 是女孩儿们过的节日 。 而元宵节却肩负着类似于情人节的功能:元宵节自汉代以来 , 一直有着市民夜游灯会的传统 , 不设宵禁 。 在过去 , 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 , 都是不能出闺门的 , 只有在元宵节之夜 , 可以出门去逛元宵灯会 。 于是 , 很多年轻女子就把这一晚作为私会情人的日子 。 对于没有情人的青年男女来说 , 它当然也是邂逅的绝佳夜晚 。

那么 , 在中国历史上 , 元宵节都有着怎样的习俗演变呢?以下节选自《节俗史话》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节俗史话》 , 作者: 韩养民 郭兴文 ,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1年12月

汉代:祭太一神、燃灯表佛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 。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 , 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 。 “泰一”神又称“泰乙”、“太一”或“太乙” 。 为何要祀泰一呢?谬忌认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 , 其地位在五帝之上 。 汉武帝又是极为相信神仙的皇帝 , 面对当时人们心目中如此尊贵的太一神 , 岂能不大大祭祀一番 。 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 。 从黄昏开始 , 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 , 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之上 , 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 , 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 。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 《法苑珠林》又记载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 , 五岳诸山道士要与西域和尚比较法力 , 以辨真伪 。 汉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 , 道士斋道经 , 设置三坛 , 然后纵火焚经 , 经书见火而被焚化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 中印习俗互相融合 , 流传到民间 。 每到正月十五日夜 , 城乡灯火辉煌 , 昼夜通明 , 士族庶民 , 一律挂灯 。 这既有祭太一神的旧说 , 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 , 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 , 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 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流行 , 并在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 。 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 , “晓瞑传呼 , 以禁夜行” , 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 , 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 , 前后各一日 , 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

魏晋: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

到了魏晋 , 又增添了灯节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的风俗 。 按《荆楚岁时记》记载 , 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 , 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 , 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 , 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 , 称“望日祭门” 。 为什么要如此祭祀呢?《齐谐记》记载:正月半 , 有位神仙降临到以养蚕为业的陈氏家宅 , 说“若能见祭 , 当令蚕桑百倍” 。 《续齐谐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 但是更为详细 。 在正月十五日 , 吴县居民张成夜间起来 , 看见一个妇人立在房宅的东南角 , 对张成说:“我是这地方之神 , 明年正月十五 , 要煮碗白米粥 , 上面加盖些肉脂来祭祀我 , 我会使你家蚕业兴隆 。 ”说罢就不见了 。 张成按照她所说的办法祭祀 , 从此养蚕年年丰收 。 由于这个传说的影响 , 魏晋南北朝时 , 时人每到正月十五都做粥祭祀 , 并加肉覆盖在粥上来吃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更有趣的是“迎紫姑” , 以卜将来蚕事好坏 。 按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的记载 , 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妾 , 为正房大妇所嫉妒 , 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 。 后人做其形而迎接她 。 迎时要念咒:“子胥(紫姑丈夫之名)不在 , 曹夫人(即其大妇)已行 , 小姑可出 。 ”迎紫姑时要在厕所边或猪栏边 , 如果手中的紫姑形象物变重 , 就是紫姑神来了 。 迎紫姑还要在厕所中置破旧衣裳 。 据说有平昌孟氏曾于正月十五日试迎了一次 , 紫姑竟“穿屋而去” 。 看来当时人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 这个为人做妾的紫姑显然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想象而创造的神 , 所以她地位卑贱 , 穿破旧衣服 , 活动于厕所或猪圈栏旁 。

隋唐:放花灯

隋代开国初年 , 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 , 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禁止颇严 。 《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曾上书文帝 , 叙述当时京城和各州县 , 每逢正月十五日夜 , 人们“充街塞陌 , 聚戏朋游 。 鸣鼓聒天 , 燎炬照地 , 人戴兽面 , 男为女服 , 倡优杂技 , 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 , 用鄙亵为笑乐 , 内外共观 , 不曾相避” 。 这位老夫子认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百戏及风俗活动有伤风化 , 至于“高棚跨路 , 广幕陵云 , 炫服靓妆 , 车马填噎 , 肴醑肆阵 , 丝竹繁会” , 那是浪费人力物力 , 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 有的家庭“尽室并孥 , 无问贵贱 , 男女混杂 , 缁素不分” , 都去观看 。 柳彧请隋文帝下诏禁绝这些节日习俗 。 隋文帝采纳柳彧的建议 , 雷厉风行地禁止元宵张灯及娱乐活动 。

隋文帝禁元宵节 , 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与他相反 , 竭力在元宵节铺张奢侈 , 挥金如土 。 大业六年(610年)正月 , 因西域少数民族首领云集洛阳 , 隋炀帝调集民间艺人进城 , 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皇城端门外端门街 , 举行盛大的百戏 。 《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 , 执丝竹者万八千人 。 声闻数十里 , 自昏至旦 , 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 , 所费巨万 。 ”从此一扫汉代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 , 而开元宵行乐之端 。 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 , 盖始盛于此 。 ”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述当时盛况道 , “万户皆集会 , 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 , 彻夜龙衔烛” 。 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 , 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 。 “羌笛陇头吟 , 胡舞龟兹曲” 。 隋炀帝这位浪荡天子乐陶陶地带着他的成群妃嫔 , 登楼观灯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同西周两汉一样 , 唐代都城长安也有宵禁制度 。 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 , 却特许驰禁 , 放三夜花灯 , 称之为“放夜” 。 据《太平御览》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 , 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 。 ”当此之时 , “谁家见月能闲坐 , 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 于是“千门开锁万灯明 , 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 , 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 , 以致车不能掉头 , 人难以转身 。 《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 , 山棚高百余尺 , 神龙以后 , 复加俨饰 , 士女无不夜游 , 车马塞路 。 ”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 , “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

唐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对元宵放灯尚未大力提倡 。 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10年)元宵节观灯还是偕皇后微服出行 , 并借踏月赏灯的机会巡幸大臣萧至忠、韦安石及长宁公主家 。 但此后不久 , 就奢侈之风大开 。 《朝野佥载》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 , 即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 , 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 , 高达20丈 , 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 , 用黄金白银作装饰 , 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 , 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 。 同时 , 让“宫女数千人 , 衣罗绮 , 曳锦绣 , 耀珠翠 , 施香粉” , 在灯轮下轻歌曼舞 , 还从长安万年县选出少女妇人千余人 , 在灯轮下踏歌三日 。 当时洛阳盛况是“他乡月夜人 , 相伴看灯轮 , 光随九华出 , 影共百枝新” , 以致“歌钟盛北里 , 车马沸南邻”(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 。 “月下多游骑 , 灯前绕看人 , 欢乐无穷已 , 歌舞达明晨”(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 。 《辇下岁时记》还记载:唐睿宗上安福门观灯 , 让太常作乐歌 , 宫女歌舞 , 朝士中能文者填写踏歌词 , 踏歌“声调入云” 。

宋代:灯市如昼

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 , 因此有专门的“灯市” 。 如《乾淳岁时记》记载: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十月)开始 , “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 , 谓之灯市 。 自此以后 , 每夕皆然” 。 在灯市上 , 舞女乐伎往来最多 , 卖舞卖唱 。 每晚从灯火初上 , 箫鼓齐奏 , 歌女舞女纷纷献技 。 豪商富贾 , 纨绔子弟 , 纷纷买笑追欢 , 到更深四鼓方止 。 因此姜白石有诗云:

灯已阑珊月气寒 , 舞儿往往夜深还 。

只因不尽婆娑意 , 更向街心弄影看 。

南陌东城尽舞儿 , 画金刺绣满罗衣 。

也知爱惜春游夜 , 舞落银蟾不肯归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灯市不仅在京师很盛 , 在其他各地也颇为风行 。 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苏州罗灯在宋代闻名天下 , 能工巧匠们在罗帛上剪镂百花等极其细巧的图案 。 点燃蜡烛后 , 放射万道灯光 , 人们称之为“万眼罗” 。 福州的“白玉灯” , 新安的“无骨灯” , 像春兰秋菊 , 各有秀色 。 此外 , 宋代灯市上值得称道的还有类似皮影戏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 , 颇受人们喜爱 。

宋代兴起了烟火 , 火药在唐宋节日娱乐中 , 得到广泛应用 。 不仅制成炮仗 , 而且制作烟火 。 《乾淳岁时记》记载:“宫漏既深 , 始宜放烟火百余架 , 于是乐声四起 , 烛影纵横 , 而驾始还 。 ”不但宫中放 , 民间也放 。 当时的烟火到底有哪些花色品种 , 尚不可知 。 仅就游人仕女都被吸引住这一点来看 , 那情景是非常动人的 。 除了花灯与烟火 , 宋代元宵节风俗活动还有“打灯谜”和杂技演出 。

明代:耍狮子、放烟火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到了明代 , 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到十八 , 延长为十天 。 《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 , 以度佳节 。 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 。 明末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灯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 , 挤挤杂杂 , 大街小巷 , 通宵以乐 。

清代:放冰灯

清代 , 满族入主中原 , 对汉族的元宵节活动也全盘接收了 。 但是 , 清代放灯时间已没有明代十日之久 。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 , 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 。 也就是说清代放灯时间只有五夜 , 只有十五夜才算正节放灯 。 “每至灯节 , 内廷筵宴 , 放烟火 , 市肆张灯 。 而大街之灯 , 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 。 各式各样的彩灯 , 多用纱绢、玻璃、明角做成 , 上面绘有古今人物故事 。 在清代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 , 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 。 因为满族原居东北黑龙江一带 , 气候寒冷而冰多 , 因此有冰灯之俗 。 满族入主中原后 , 冰灯也传入中原 。 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 , “结冰为器 , 裁麦苗为人物 , 华而不侈 , 朴而不俗 , 殊可观也” 。 正月元宵 , 中原草木萌春 , 南方已花枝待发 , 而东北仍处于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 。

清代元宵节 , 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 。 从元旦到元宵节 , 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 , 每日社火不断 , 锣鼓喧天 。 像《清嘉录》描写灯节的诗中就有:“看残烛火闹元宵 , 划出旱船忙打招 , 不放月华侵下界 , 烟竿火塔又是桥 。 ”

作者:韩养民 郭兴文

编辑:禽禽 西西 徐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