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汇总(一)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汇总(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汇总(一)// //
概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
(一)改革的含义
在含义上看 , 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 , 完善当前的制度 , 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 、宗教改革 。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 因此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那么 , 一定程度上说 ,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 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
具体含义:
从程度上看 , 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 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 当然 , 革命也包括这些 。
从背景上看 ,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 , 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 社会相对动荡 。
从方式、力量上看 ,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
从根本目上看 ,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 ,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 , 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 , 因此 , 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 因此 , 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 , 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 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 , 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
①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 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 这里的时代潮流是指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 。
②成功的改革是全社会的互动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 , 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 。
③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 , 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
④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 , 所以 , 改革的征途会障碍重重 , 甚至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 , 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 , 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⑤历史上的改革呈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多元化的特征 , 但是都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 这是总的趋势 。
(三)1、各种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 , 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
3、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 与时俱进 , 因时改革 ,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 必然会遇到阻力 , 不会一帆风顺 ,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 , 是否行之有效 。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
(2)成功的改革:
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
外:阿里改革、苏联改革 。 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 每一个国家 , 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 必须与时俱进 , 敢于改革 。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 , 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 , 不会一帆风顺 , 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 , 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 ,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 , 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 , 并投身到改革中去 , 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
5、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 , 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
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 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
起了什么作用 。 据此 , 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 , 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 而要
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
6、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 。 改革过程中 , 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 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 , 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 , 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 , 才能完成改革 。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 , 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 , 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 , 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 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 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性质: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1)雅典城邦国家雏形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
条件:临海多山 , 小国寡民(——主人翁意识强烈;生产力发展)
表现: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2)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
导致: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 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 , 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 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
2、经济:
①农业生产力提高(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②手工业发展 , 商贸日益繁荣(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③贵族专横压榨 ,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
④“六一汉”与债务奴隶制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 , 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 , 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 , 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3、阶级:
①工商业奴隶主形成 ②前632年 , 平民武装暴动
③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平原派:贵族 , 主张维护贵族政治 , 巩固自身既得利益 。 山地派:下层平民 , 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 海岸派:工商业者 , 主张打破贵族专权 , 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 , 主张温和改革 。 导致:“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 , 强烈要求改革)
4、梭伦: ①出身贵族 , 同情平民 ②收复萨拉米斯岛 , 获得威望(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 , 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 )
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 , 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④公元前600年左右 , 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 , 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 声望大增 , 公元前594年 ,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 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 进行改革 , 他也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 (简单概括: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 , 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 , 要求分享权利 , 实行改革 。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 领导改革 。 )
二、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
目的:
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 , 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缓和矛盾 , 振兴城邦 , 维护奴隶主统治
(1)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
①废除所有债务 , 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 ②释放债务奴隶
③废除“六一汉”制度 , 归还土地
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 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
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 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
影响:a)贵族兼并受制 , 难以扩展势力
b)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 , 扩大公民的群体
c)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 , 壮大城邦实力
①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改进水渠灌溉系统;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②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 , 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 , 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
③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 , 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 , 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 , 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 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领域: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特点:财产越多 , 等级越高 , 权利和义务就越多
①政治:第一等级—— 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
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 , 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 , 自备军械和军装
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 , 不用自备军备 , 只带棍棒
影响:
a)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
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
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
局限: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
4、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机构 |
性质 |
职能 |
人员构成 |
产生方式 |
作用与意义 |
公民大会 |
最高权力机构 |
决定国家大事;选举公职人员 |
所有雅典公民 |
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 |
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 , 削弱贵族长老会权力 |
四百人会议 |
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
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 , 预审提案 , 准备决议 , 执掌最高统治权 |
前三个等级的公民 |
选举 |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 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 执掌最高统治权 |
公民陪审法庭 |
最高司法机关 |
案件审查; 起诉已判案件; 上诉裁决 |
各等级的公民 |
抽签产生 |
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
影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特点:
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 , 打破了贵族的专权 , 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 , 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 (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
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 , 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 , 社会矛盾尖锐 。 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 , 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 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 。 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 , 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 , 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 。 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 , 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 , 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 , 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 , 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 。 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 , 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 。 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 ,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 , 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 他形容自己“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 ,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 , 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
1、结局:①各阶层不满 , 梭伦被迫远走埃及 ②僭主政治建立
③但改革并未被废除 , 保留成果
2、历史意义:
民主: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
经济:①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②雅典很快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总的来说: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 。 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 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 , 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
3、历史局限:
a)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 , 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 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 , 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 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 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
b)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c)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 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附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背景:梭伦改革未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
措施: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 , 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 ②设立五百人会议: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抽签选举、任期制 。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 。
意义: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
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 , 谈谈你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 。 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粗糙的民主制度 , 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 , 有时的判决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的 。 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仍有着很大不同 。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①完善的表现:A.取消了高级职官的财产限制; B.发放津贴;
C.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 D.进一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 。
②意义:进一步完善雅典的民主制度 。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 , 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 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 , 对群众负责 , 受社会监督 , 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
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
局限性:①男性公民的民主 , 其他的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 。
②选举的不科学性导致民主制的最终夭折和衰落 。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 。 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 , 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 。 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 。 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 , 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 , 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 。 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 , 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 , 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 , 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 , 甚至适得其反 。 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 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 , 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 , 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 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
(2)官吏产生的途径 。 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 , 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 , 任期时间比较短 。
(3)监督官吏制度 。 陶片放逐法 , 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
思考: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 ,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 , 腹地开阔 , 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 。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 , 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 , 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 , 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 , 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 近海地区的居民 , 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 山地的居民 , 主要从事游牧业 。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 , 才能从事农业 。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 , 从远古起 , 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 这种地理环境 , 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 。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 , 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 , 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 , 如古代埃及、中国 , 以及印度 , 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 , 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 , 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
END
▌声明:高中历史整理编辑自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 , 转载请注明 。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历史上到底真的有蔡文姬其人?
- 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女作家乔日·桑
- 吕雉是历史上第一个干政的太后,她多活几年会不会颠覆汉室江山?
- 公平客观说说诸葛亮的几点重大战略失误
- 浅谈曹操用人选才的问题: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侯爷:阴安侯
- 郑一嫂: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女海盗 势力震惊英国军队
- 历史真相:你不知道的历史上这六大惊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