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旧唐书·钱徽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时有个叫钱起(钱徽他爹)的学子赴京赶考 , 晚上找了个小旅馆住下 ,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 忽然听见院子里有人神神叨叨吟着“曲终人不见 , 江上数峰青” 。 钱起吓一跳 , 披上衣服出门 , 找来找去不见人影 , 觉得可能撞了鬼 , 但这句诗却牢牢记在了心头 。 后来省试 , 要求以“湘灵鼓瑟”为题写一首诗 。 钱起一挥而就 , 将那晚听来的鬼吟之诗作为结尾 。 考官看了这一句 , 欢欣不已 , 赞其为“绝唱” 。 钱起因此高中 , 此后一路仕途通达 。

这首诗叫做《省试湘灵鼓瑟》 , 全诗如下:

善鼓云和瑟 , 尝闻帝子灵 。

冯夷空自舞 , 楚客不堪听 。

苦调凄金石 , 清音入杳冥 。

苍梧来怨慕 , 白芷动芳馨 。

流水传湘浦 , 悲风过洞庭 。

曲终人不见 , 江上数峰青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这个“半夜鬼吟诗”的故事肯定是编的 , 但我也能想象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故事 , 因为最后这一句神来之笔实在是超出了作者的正常水平 。 虽然钱起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 但这十才子的名气……嗯 , 反正除了卢纶之外 , 其他几人我没听说过(而且这“十才子”究竟是哪十个人还有争议) 。 史书也说钱起“能诗” , 就是诗写得不错 。 但唐朝“能诗”的太多 , 你掰着指头数 , 十个指头数完也未必数得到钱起 。

单就这首诗而言 , 全诗十二句 , 头五联十句只写了一个事 , 就是湘灵弹琴弹得太好了 。 为了形容这个“好” , 用了很多比喻和想象 。 我看很多赏析文章都说 , 前面这几句写得很美 , 着力渲染琴瑟声的感染力 , 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 , 想象瑰丽 , 酣畅淋漓 , 巴拉巴拉……

在我看来 , 这些评价几近放屁 。 因为这些句子真没什么出众之处 , 用词华丽?想象奇诡?那么请看看李贺写别人弹箜篌是怎么写的——

昆山玉碎凤凰叫 , 芙蓉泣露香兰笑 。

十二门前融冷光 , 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石破天惊逗秋雨 。

(节选自《李凭箜篌引》)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描写细腻?比喻得体?那么请看看白居易写别人弹琵琶是怎么写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节选自《琵琶行》)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若说到兴之所至、随手拈来 , 请看李白怎样将古曲名融汇到诗意中的:

忽闻悲风调 , 宛若寒松吟 。

白雪乱纤手 , 绿水清虚心 。

(节选自《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 悲风、寒松、白雪、绿水均为曲名)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可能是我才疏学浅 , 我觉得“湘灵鼓瑟”这些句子 , 不能说差 , 只能说“平庸” 。 且它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 就是明显在凑字数 。 中间去掉几句 , 这诗依然完整 。 当然这肯定不是钱起愿意凑 , 考题让你写十二句 , 你写十句就不及格 , 应试诗嘛 , 命题作文嘛 , 能凑出来就不容易了 , 这个不能苛求 。

然而前面的“平庸”也不是全无作用 , 那就是为最后一句做铺垫——

——曲终人不见 , 江上数峰青 。

这一句 , 就将前面所有的平庸都化为了神奇 。

我忘了是矮大紧还是谁说过一句话:有些歌是我的脑子指挥手写出来的 , 有些歌是老天爷把着我的手写出来的 。

这一句 , 就是老天爷把着钱起的手写出来的 。

很多艺术作品是这样 , 我知道它好 , 但我很难解释它为什么好 。 音乐、诗歌、绘画、书法……莫不如是 。 像我对书法一窍不通 , 所以我看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 , 就看不出个所以然 , 即使看了专业人士的点评分析 , 仍然看不懂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怀素《自叙帖》

诗也是这样 , 其中意味需要自己去体会 。 但我在这里又必须强行解释一波 , 要不这篇文章就没啥可写的了 。 所以接下来我逐句聊一聊这首诗 , 还是那句话 , 我不是专业人士 , 说得不一定对 , 且绝不客观 。

诗题叫做“省试湘灵鼓瑟” , 先说说什么叫“省试” 。 省试是科举中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的考试 , 通过省试的 , 下一步就是殿试 , 就是皇上当面考你了 , 所以省试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 。

“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 , “使湘灵鼓瑟兮 , 令海若舞冯夷 。 ”湘灵就是湘妃 , 指的是娥皇、女英二位夫人 , 她们的老公便是上古贤王大舜 。 传说舜帝晚年南巡考察民情 , 在“苍梧”这个地方突然病故 。 二位妃子闻讯大哭 , 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斑纹 , 是为“斑竹” , 又名“湘妃竹” 。 哭过之后 , 二女跳入湘江殉情 , 灵魂不散 , 化为湘灵 , 时不时出来弹个琴奏个曲 , 是为“湘灵鼓瑟 。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湘妃竹

这一句是倒装 , 正常翻译过来就是“常常听说湘灵善于鼓瑟” 。 “善鼓云和瑟”不是说既会弹云也会弹瑟(云怎么弹?) , “云和”本是一座山的名字 , 周礼中有“云和之琴瑟”一说 , 后来“云和”便成了琴瑟等乐器的代称 。

“帝子”指的就是二位夫人 , 姐俩都是尧的女儿 , 就是“尧舜禹”那个尧 , 后来嫁给了舜 。 尧既然是“五帝”之一 , 那她们当然就是“帝子” 。 为什么不叫帝女?帝妻(舜也是帝)?这……屈原最早在《九歌·湘夫人》中就写“帝子降兮北渚 , 目眇眇兮愁予” 。 你去问屈原去 。

这一句开篇点题 , 就和高考写作文一样 , 上来就让考官看明白 , 哥没写跑题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位于山东诸城的“大舜苑”

这里“冯”字要念“ping平” , “冯夷”是河神的名字 。 这一句也是为了和题目照应 , 因为《远游》原文写的就是“使湘灵鼓瑟兮 , 令海若舞冯夷 。 ”“冯夷空自舞”的意思是说湘灵演奏的美妙乐曲使河神闻之起舞 , 而这个“空”字用得有点意思 。 小姐姐奏曲是因为思念亡夫 , 曲调必然凄怨哀婉 , 冯夷虽然跳起了舞 , 但他未必能体会曲中深意 , 所以用一“空”字 。

“楚客”指屈原 , 因为老屈是楚国人 。 还有一解是指远游的人或被贬谪到外乡的人 , 因为古时楚地属于蛮荒之地 。 大多译文都说“楚客不堪听”是指远游的客人闻曲动情 , 不忍卒听 , 我觉得略牵强 , 毕竟“远游”和“思夫”的感情还是有差别的吧?所以我还是认为“楚客”是指屈原 , 正是因为屈原闻曲动情 , 所以才写下了那些歌颂湘妃的诗歌 。 当然 , 因为屈原也是一定意义上的贬谪之人 , 所以两种解释都有说得通之处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屈原

这几句我觉得就是用来凑字数的 , 完全可以精简 。 至于怎么精简 , 我没那么高水平 。 “苦调”可能指低音 , 把金石都打动了;“清音”指高音 , 高到“入杳冥”了 。 老实说 , 写得不咋地 。

“苍梧”是舜帝死的地方 , 代指舜帝的灵魂 。 舜听到老婆弹的曲子 , 也开始想老婆了 ,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白芷”是一种小花 , 小花听到曲子 , 吐出更多芳香 。 这两句用字和寓意上都很浅白 , 且上下句不太工整 , 至少语义上不搭 。

曲子随流水流到湘江 , 随风飘到洞庭湖 。 这两句就更是没什么可说的 。 要说是为了烘托空间的广大 , 我倒觉得一山一水之间更有氛围 , 大了反而无趣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洞庭湖

好了 , 终于说到最后一句 。 为什么说它是神来之笔 , 很多赏析文章说到“哲学辩证”、“时空解构”这样的高度 , 但我不想谈得那么深 , 一是怕大家看不懂 , 二是我自己也不懂 。 所以我只能讲些很直白、很浅陋的东西 。

首先说说画面感 。 前面用大段文字铺陈乐曲如何好听 , 以及万物众生听到曲子后的反应 , 有动态的(冯夷) , 有静态的(杳冥) , 有有情之人(楚客) , 有无情之物(金石) , 有细微的(白芷) , 有博大的(湘浦、洞庭) , 可以说是热闹非凡 。 忽然曲终人散 , 舞者隐了 , 楚客离开了 , 金石也恢复成了金石 , 连弹琴的人都不见了 , 一切又恢复到了最原始的状态 。 如果说前面是一场梦 , 那么现在梦醒了 。 如果说前面都是幻想 , 那么现在回到了现实 。 梦与喧嚣 , 都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 只有悠悠江水 , 巍巍青山 , 是永恒的存在 。

读这句诗时 , 你的脑中一定会浮现出这幅画面 。 如果为这首诗拍个电影 , 这幅画面就是最后那一帧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再说说这位绝世仙子“湘灵” , 其实全诗没有一个字写“湘灵”的模样 , 以及她的心理状态 , 我们只能通过对乐声的描述去想象 。 如果这位演奏者在曲终时对听众敛衣行礼 , 说“感谢大家倾听 , 双击点赞666” , 这就俗了 。 哪怕是留下一个背影 , 都俗了 。 “曲终人不见” , 要么是忽然消失 , 要么压根就没来过 , 给人留下无尽想象 。 或许你想象不出来她的具体样子 , 但心里总会有一个高洁神圣、影影绰绰的“仙人之姿” 。

这比用任何语言去描写她的眉眼都要美妙得多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 大家都知道 。 前面极力渲染“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 然而在结尾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虽然没有一字写“那人”的模样 , 但以冷冷清清的灯火阑珊来对照前面的喧闹华丽 , “那人”超然凡尘的清高形象便跃然纸上 , 且带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惊喜之情 。 如果写“那人却在灯火通明处” , 就毫无美感可言 。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今天来聊聊古诗吧-《省试湘灵鼓瑟》// //

最后 , 也是最重要的是 , 所谓绕梁三日 , 韵味无穷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辛老的用意未必是写一个美女 。 即便是 , 每个人读到这一句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 比如王国维老先生就读出了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 怀才不遇的人读出了辛酸 , 落落寡欢之人读出了心碎 。 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 。 很多人说鲁迅的文章恨不得每个字都研究来研究去 , 作者真的就是那么想的吗?鲁迅确实未必那么想 , 但他写出这些文字 , 除了让你解读他 , 更多是让你解读世界 , 解读自己 。

同样 , “曲终人不见 , 江上数峰青” , 悠长隽永 , 回味无穷 , 不同心境下去读有不同的感受 。 或许慨叹人生苦短 , 宇宙永恒;或者想起了那年那月那个人;也可能什么都没想 , 只是没来由的一阵怅惘;当然也可以联想到哲学辩证法……

我读这一句 , 当然也引发了很多心事 , 但我不必写出来 , 你也不必知道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侵删)